全國政協五年專項推動中央229億規劃渭河綜合治理(2 / 3)

華陰市水務局總工蕭軍介紹,當時,庫區移民先後被安置在渭南市渭北12個縣、市,還有三萬多遷移到生存條件更為惡劣的寧夏。

1964年和1969年三門峽水庫兩次改建,庫容減少很多,曾經設計為淹沒區的部分地區重新露出水麵,成為耕地。

1986年,在移民的強烈要求下,國務院決定,安置生活、生產困難的10多萬移民返回庫區定居。於是,從1986年到1990年,一個又一個村落重新在渭河邊形成,10個鄉、100個村的行政格局逐漸形成。

但是,渭河的水災仍不時襲來。

1992年,在西安打工的趙水利晚上聽收音機,偶爾聽到家鄉大水的消息,第二天就告假,借了500元錢往車站跑。車行至華陰縣城,到處都是搬家的車和人。趙水利迎著大水往村裏走,遠遠看見自家的房子隻露出一個尖頂,他老婆把上衣綁在腰間,正拉著架子車把家裏的糧食往外搬,水已經沒到她腰間,趙水利趕緊扯著老婆往高處跑,“命都快沒了,她還要糧食。”

大水之後,趙水利的房子坍塌,他帶著一家五口四處打工,直到1995年,才攢到一些錢回家蓋了一磚到頂的房子。

盡管有了房子,幾乎年年的洪水還是讓趙水利和村裏人四處逃難,地裏也常常顆粒無收。

在陝西省,像趙水利這樣遷而又返的三門峽庫區移民共有43萬。

“兩會”上“短兵相接”

2004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一些委員們交提案呼籲,盡快停止三門峽水庫蓄水發電以降低潼關高程。

擔任陝西省政協主席後,安啟元多次組織政協委員調研渭河,甚至追溯到甘肅渭河的源頭。

“經過兩年的調查研究,我對渭河的問題有了自己的認識。”安啟元認為,潼關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河床淤積抬升,渭河、洛河頂托倒灌的主要原因。

潼關高程是水利學的一個名詞,表示黃河在陝西潼關的水位高度。他認為,由於潼關高程居高不下,在黃、渭、洛三河彙流區的潼關斷麵出現了阻水性的“攔門沙壩”,致使渭河河道高差比降減小,衝刷動力減弱,過洪能力萎縮,洪水流速減緩,演進時間拉長,從而出現“大量泥沙不斷沉積,潼關高程繼續抬升,幹支流相互頂托倒灌”的惡性循環。

而潼關高程之所以居高不下,他認為三門峽水庫蓄水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他的觀點得到了一些政協委員的讚同。2004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陝西省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渭河洪災,主要責任在三門峽水庫”,為此委員們交提案呼籲,盡快停止三門峽水庫蓄水發電以降低潼關高程,甚至有人提出炸掉三門峽水庫。

對此,河南省32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合提交議案以示異議。議案說,如果簡單地讓三門峽水庫停止蓄水或者大幅度降低運用水位,勢必造成無法估量的重大生態災難,還將引發一係列事關全局的經濟與社會問題。

這份議案認為,水庫建成初期,對潼關高程有過影響,但經過兩次改建和“蓄清排渾”方式運用以來,最高運行水位不斷降低,現已對潼關高程不構成影響。

國內一家媒體以《三門峽水庫存廢爭論再起陝西河南針鋒相對》為題,來表述兩省爭論的“激烈程度”。

三門峽水庫與渭河水災的關係,一直存在著爭論。2002年9月,水利部成立了“潼關高程控製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研究”領導小組,組織黃委會黃河水科院等多家科研機構開展研究。與此同時,中國工程院“西北水資源谘詢項目研究”,也在對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進行研究。但二者的結論“相差很大”。

錢正英的報告

將渭河治理列入全國政協的專題調研,使渭河治理從程序上進入了另一條快捷之道。

盡管對如何治理存有爭議,但安啟元從第一次提交提案起就沒有放棄過治理渭河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