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當初三門峽工程設計時的一些缺陷現在能夠彌補嗎?
張冠軍:不能全部彌補。
記者:為什麼呢?
張冠軍:因為它先天的缺陷,靠後天我們的努力已經無法解決了。
對於三門峽的尷尬處境,那些遠在上遊的渭河流域的受災群眾,他們並不知情。他們隻知道今年的雨多、水大,田裏的莊稼顆粒無收,他們現在希望的是,今年的冬天不要太冷。
陝西省華縣下廟鎮南解村村民陳水生說:“沒有棉衣,棉衣差不多都讓水泡了。”
作為一座集防洪、防淩、灌溉、發電、減淤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三門峽水庫,由於設計上的缺陷,使得水庫發電和上遊泥沙淤積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那麼,當初的設計方案為什麼沒有考慮泄流排沙係統呢?而對於目前的困境,又該如何解決呢?
在我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是一條最難治理的河流,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泥沙問題。
三門峽水庫作為黃河上的第一座攔河大壩,對於泥沙的問題,當初的設計者又是如何考慮的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三門峽水庫建設的有關背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新中國治黃規劃中確定的第一期重點項目,當時這項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黃河的洪水問題。1957年4月這項工程正式開工,到1960年底基本建成,總投資9.42億元人民幣,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
三門峽工程是由蘇聯專家主持設計,我國的專家參與討論。當時的設計者認為,水土保持能很快生效,進入三門峽的泥沙能很快減少,因此可用三門峽的高壩大庫全部攔蓄泥沙,使三門峽下泄清水來刷深黃河下遊的河床,從而把黃河一勞永逸地變成地下河。這樣的思路也使得三門峽工程自身沒有設計泄流排沙的孔洞。
1960年工程蓄水運行後,泥沙淤積的問題開始顯現。到1964年,三門峽庫區的泥沙淤積嚴重影響了渭河兩岸,甚至威脅到西安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1964年三門峽進行了第一次改建,增加了“兩洞四管”用於泄流排沙;1969年,三門峽又進行了第二次改建,在壩底打開了八個孔洞,進一步增大了泄流排沙的能力。盡管如此,對於遺留問題該如何解決,至今還在繼續研究。
應該說,黃河、渭河的泥沙淤積問題,和水土保持工作有著很大的關係。而當初三門峽工程的設計者,顯然對於水土保持過於樂觀,這使得三門峽工程在設計上存在著重大缺陷,造成了今天水庫發電和泥沙淤積的尖銳矛盾。同樣是黃河上的大型水庫,小浪底就避免了類似的矛盾。據我們了解,1957年6月,有關部門曾經組織了70名專家就三門峽工程的設計方案進行討論,他們都是當時中國水利工程方麵的權威人士。那麼,對於三門峽工程設計中的嚴重缺陷,這些專家發現了嗎?
記者查閱了1957年出版的第七期《中國水利》雜誌,上麵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當時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的綜合意見。在這篇文章中,記者看到,與會專家中已經有人提出,三門峽水庫的修建,可能會使渭河洪水水位抬高。
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說:“當時修三門峽,我是不讚成的。我認為泥沙可能淤陝西的。”1957年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張光鬥正是與會者之一。
在1957年出版的《水利雜誌》上,記者看到了張光鬥在討論會上的發言,他認為“工程措施要有彈性,比如壩下可以留些低孔,有備無患”。但是他所強調的泄流排沙意見,並沒有被方案設計者采納。
張光鬥:那個時候一邊倒,蘇聯專家說能修,你有什麼辦法。
今年92歲高齡的張光鬥參與過我國許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包括三門峽、丹江口、葛洲壩、小浪底和三峽等等。這些工程的照片掛滿了他家的牆壁,但記者注意到,這些照片中唯獨沒有三門峽。
記者:你怎麼評價三門峽工程的設計?
張光鬥:錯誤。
張光鬥告訴記者,當時在討論會上還有其他一些人對工程設計方案提出了反對意見,其中最堅決的是一個年輕的水利工作者,他叫溫善章。
張光鬥:溫善章是反對。可是溫善章這個年輕同誌反對,挨了很多整。
當記者在河南省鄭州市輾轉找到溫善章老先生的時候,這位80歲的老人手中捧讀的書籍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對於過去的挫折,溫老先生不願談起,對於今天的三門峽水庫,他感到的隻是深深的惋惜。
溫善章說:“我想隻能是遺憾。”
溫善章是黃河水利委員會設計院專家,在1957年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上,他曾專門就三門峽水電站可能會造成上遊地區泥沙淤積問題向有關部門上書。他的意見同樣沒有被工程設計者采納。
溫善章:最後我隻能要求保留意見。到散會我也沒有低頭。
溫善章老先生認為,如果當初的設計者,能夠更認真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反對者的聲音,三門峽水庫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尷尬。在這一點上,溫老先生認為,三門峽工程留給中國水利史的借鑒意義是深遠的。
溫善章:這麼重要的工程對反麵意見特別是反對的話,聽取得很不夠。有關單位也沒有派人和反對者交談。因為當時沒這種製度,也沒有這種組織措施。
對於如何解決三門峽水庫所引發的泥沙淤積問題,現在仍在爭論當中。一派意見認為,重要的是做好上遊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渭河和黃河的泥沙問題;另一種意見認為,水土保持需要時間,而降低三門峽水位是當前能夠取得明顯成效的方法,應該盡快實行。無論哪一種意見更符合實際,我們希望的是,能有更多的目光來關注那些渭河流域的受災群眾,來關注我們的重大工程,怎樣讓決策更科學。我們希望,三門峽尷尬不要再重演。
張光鬥老人對三門峽工程的評價是兩個字,錯誤。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再次出現?溫善章老人反複強調的就是製度。這個製度是一個能容納多種意見甚至反對意見的科學的製度。而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最近提出,在利用小浪底工程的前提下,有必要對三門峽水庫的運行方式進行調整。把潼關高程降低2米,降到326米左右,是消除渭河水患較為合理、現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