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華縣水利局副局長徐金龍說:“主要原因,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潼關高程居高不下。”
潼關高程是水利學的一個名詞,表示黃河在陝西潼關的水位高度。渭河在潼關彙入黃河,如果黃河的水位高,渭河的水流就會變慢,水中攜帶的泥沙會大量沉澱,形成嚴重淤積。可以說,渭河泥沙淤積是否嚴重,關鍵要看潼關一帶的黃河水位是高還是低。
據潼關水文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潼關高程是製約整個渭河泥沙問題最關鍵的因素。
黃河水利委員會潼關水文站站長韓峰說:“如果潼關高程(水位)比較高的話,渭河的泥沙淤積可能就會越來越嚴重。”
10月22日,當記者在潼關水文站采訪的時候,當天的潼關高程是327.94米,而1960年隻有323.40米,現在比過去高出了4.5米。記者注意到,近40年來潼關水位的走勢,正好與潼關上遊渭河流域泥沙淤積的趨勢相吻合。據潼關水文站站長韓峰介紹,潼關的水位高,同樣是因為泥沙淤積造成的。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潼關河床,使得潼關的水位不斷抬升。而要減輕潼關的泥沙淤積,降低潼關水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三門峽水庫的水位。
黃河水利委員會潼關水文站站長韓峰說:“應該說,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水位越低,潼關高程減低的效果越明顯。”
渭河在潼關這裏彙入黃河,因此如果潼關的水位高的話,渭河從上遊流入黃河的時候,就會水流不暢,造成泥沙淤積;黃河水經潼關往東流100多公裏,就會進入三門峽,如果三門峽的水位越高的話,從潼關到三門峽的黃河水其流速也會越慢,潼關的泥沙淤積也會越嚴重,河床因此抬高,潼關水位也會變得更高。那麼,三門峽水庫的水位高,又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三門峽水庫位於河南省境內,是黃河幹流上的第一座攔河大壩。黃河水經陝西省潼關縣,行程113公裏流進三門峽。10月23日,當記者趕到三門峽水庫的時候,此時汛期剛過,屬於非汛期,但記者了解到當天三門峽水庫的蓄水水位是316米,比327.94米的潼關高程僅低12米,黃河水從潼關流經三門峽的這段距離,平均每公裏的水麵落差不到0.1米。事實上,三門峽水庫水位對上遊地區的影響,三門峽水庫的工作人員並不否認。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水情分析科科長王育傑說:“三門峽水庫如果高水位運用,庫區淤積了泥沙以後,就會對上遊的(水流)產生回水頂托影響。”
在三門峽水庫蓄水之前,黃河在三門峽河段的自然水位隻有285米左右,而三門峽水庫在建成之後的40多年裏,常年蓄水的平均水位一直保持在316米左右,抬升了30多米。在汛期攔洪蓄水,是為了減輕黃河下遊的防洪壓力,那麼在非汛期,為什麼三門峽水庫還要保持這麼高的水位呢?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水情分析科科長王育傑說:“對我們的企業正常的運行和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它有多重要?
王育傑:就是說,如果失去了發電這一塊,三門峽樞紐的正常運行就缺乏經濟來源,缺乏經濟來源,這個樞紐的管理運作就無以為繼。
記者:而這個水位就直接決定了你們發電量的多少。
王育傑:是這樣,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發電量,或者說我們的正常運作狀況。
據王育傑科長介紹,目前三門峽水庫每年可發電10億度左右,收入約為2億元,這是三門峽水利樞紐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汛期黃河水泥沙含量較多,對發電設備的損耗也大,因此三門峽水庫主要是在非汛期發電。盡管在非汛期,水庫並不需要蓄水防洪,但水力發電需要借助水流落差,通過動能產生電能,因此非汛期的水位也必須維持在一定的高度,因為水位的高低就決定著發電量的多少。而目前三門峽水庫共有七台發電機組,其中1至5號機組,在水庫水位低於305米的時候無法發電,6號和7號機組在水位低於313米的時候也不能發電。可以說,三門峽水庫的水位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局的一道生死線。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水庫調度科科長張冠軍說:“三門峽水庫處於一個比較矛盾的局麵。”
作為三門峽水庫調度的負責人,張冠軍對於水位的感受有著最深刻的體會。要發電,就需要保持高水位,但上遊地區將因此出現嚴重的泥沙淤積。但如果降低水位,又無法發電。這樣的矛盾是不是無法協調呢?黃河上的水利工程是否都麵臨著同樣的難題呢?記者來到了和三門峽相隔130公裏小浪底水利樞紐進行調查。小浪底位於三門峽下遊,是距離三門峽最近的一個大型水庫。小浪底水電廠水利調度中心副主任徐強接受采訪時說:“小浪底的總庫容是126億(立方米),在126億(立方米)的庫容裏麵我們有75億(立方米)的庫容,所以說留了這麼大庫容,在126億(立方米)占的比例相當大了。也就是對黃河的泥沙問題,專門做了這方麵的設計。”
徐強副主任告訴記者,小浪底在高水位發電時並不會導致上遊出現泥沙淤積的現象,這得益小浪底工程有泥沙問題的專門設計,然而三門峽卻沒有這樣的設計。
據三門峽樞紐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三門峽在建壩之初,它的蓄水水位是332米,現在的水位是316米,比過去少了16米,但即便是這樣,現在的水位還是受到了來自上遊地區的強烈反對。那麼三門峽工程今天的尷尬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張冠軍說:“它主要是由於水庫在設計初期對水土保持認識不足,和上遊來水來沙情況的認識不足。另外,樞紐自身沒有考慮泄流排沙係統。”
記者:能不能跟我們說更具體一點?
張冠軍:在設計中,他(設計師)對三門峽大壩是按高壩大庫設計的,沒有設計泄流排沙孔洞。
事實上,設計上的缺陷在三門峽水庫剛剛投入使用的時候,就已經逐步顯露。由於沒有充分考慮泥沙的問題,三門峽水庫剛投入運行,就出現了嚴重的淤積問題。1964年和1969年,三門峽水庫先後進行了兩次改建,主要是增設泄流排沙的通道,以緩解淤積程度。但即便是這樣,三門峽上遊的泥沙淤積問題,還是無法得到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