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益生
補充一點關於需水量預測方麵的意見。剛才潘家錚院長、錢易院士等都談到,關中地區對需水量的預測存在偏高的傾向,我也有同感,的確需要認真對待,因為由此可能產生的後果是嚴重的。需水量預測過高,不僅增加工程設施投資,而且助長用水浪費,進而增加汙水排放,加劇水環境惡化。如果不及時糾正,便可能誤導決策,從而陷入大調水、大浪費和大汙染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麵,由於投資的加大和設施的閑置,政府或消費者也會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包袱,這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但在國內的許多地區卻不乏教訓,需水量預測偏大和供水設施能力建設過於超前的狀況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為盡量減少或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去年由中國工程院組織完成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節流優先,治汙為本,多渠道開源”的新戰略,得到了溫家寶副總理的充分肯定,並被國務院有關部門采納。新戰略的重點是強調節水、治汙,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中水)、海水、苦鹹水等非傳統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控製用水需求。
下麵我想提供幾個專家們廣泛達成共識並被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可或采納的數字,供有關部門調整需水量預測結果時參考。一是關於農業用水。就全國而言,農業用水總量不再增加,基本上維持在4200億立方米左右,新增的需求要靠節水來滿足。二是關於工業用水,國家經貿委、水利部、建設部等六部委在去年下發的《關於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的情況下,取水量增長控製在1.2%。換句話說,工業需水的年均增長率不應超過1.2%。三是關於城市用水,通過對近15年來全國及分區域城市用水量變化情況的分析,城市人均年綜合用水量(包括生活和工業)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指標。不同城市由於人口規模和經濟結構的差異,人均綜合用水量通常在150-200立方米/年之間波動。但就某一具體城市而言,卻是相對穩定的,有的城市還略有下降。預測需水量時,應注意結合當地情況分析並利用這一規律。
最後,有一個建議,要立足於當地的水資源條件發展當地的社會經濟,不僅要提高用水效率,還要提高用水效益。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加速推進城鎮化,提高單方用水的GDP產出。在缺水地區擴大灌溉麵積不利於用水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