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錚
我們組14位專家這次隨政協錢正英副主席來渭河考察學習,收獲和啟發很大。很多資料還有待回去後深入消化,再提出看法。昨天我們開了個小組會,大家初步交換了意見,今天我把多數同誌的初步看法歸納彙報一下,不妥之處請其他同誌補充、修正。
通過考察,我們深切感受到渭河流域特別是關中地區在全省乃至全國的重要地位,深刻認識到省裏和地方上的同誌們,為開發渭河流域進行了不懈的、艱苦的努力。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工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新技術和科教方麵的進展更是喜人,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新建成10多萬處水利工程,水利建設取得很大的成績。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存在著深層次、複雜和迫切的問題。就水利方麵而言,渭河流域反映出來的問題也和北方其他缺水地區有共性,即多年來的發展是以不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取得的。這種做法今後難以為繼,現在就應扭轉,我們高興地看到,省裏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進行了渭河流域綜合整治的規劃研究,初步提出了各項意見和措施,走出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渭河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麵臨的問題,扼要地講,就是流域內水資源相對短缺。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渭河流量銳減,為了保持發展速度,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相互爭水,形成不合理的配置和低效利用,使生態環境惡化,包括地下水過量超采,形成大漏鬥,河道萎縮、河床淤積、防洪問題激化、水質汙染,不少地方已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另外,渭河流域還有個特別的情況,就是受下遊三門峽樞紐的影響,渭河下遊段河床抬高,形成懸河,防洪負擔日益沉重,這些災害隱患必須解除。
所以,通過考察,我們認為渭河及關中地區的建設成就巨大,存在的問題也是嚴重和急迫的。省裏提出要對渭河流域進行綜合整治,全國政協把這作為重要提案進行專門考察,中國工程院在西北水資源谘詢項目中將渭河流域作為重點研究之一,都是十分正確的,把這個整治工程作為國家項目研究和實施是十分必要的。下麵,我講幾個問題:
一、渭河的水資源評價和整治方向
據資料統計,陝西境內渭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包括過境水量)約115億立方米左右,人均約600立方米,畝均約400立方米,按一般標準衡量是水資源短缺地區。本地區是陝西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帶,今後還將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將加快,水資源的需求在一定時期內還要增長。據介紹,現狀本地區就缺水,許多城市缺水現象確實存在,預測到2010年缺水量將更大。專家們討論後認為,水賬還需進一步弄清,總的影響是預測的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偏高,但未考慮或較少考慮生態環境用水。例如:不考慮衝沙用水和水土保持用水,合理基流量也偏小,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後,我們認為本地區屬於相對的資源型缺水地區。
其次,本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極大,來水量與需水過程很不協調。相對而言,本地區調蓄及供水能力不足,現在的一些管理體製不利於節水和合理利用水資源,因此,又具有工程型和管理型的缺水性質。
第三,本流域治理力度很小,城市、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渭河,水汙染嚴重,更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又具有汙染型缺水性質。
但是,也應指出,本地區也有有利的一麵,就是降水量較大,不是幹旱地區,隻要妥善、高效利用本地水資源,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節水治汙,再適當調一些外麵的水源,解決本地區的水資源問題是完全可能的,這比某些幹旱區域或海河流域要好得多,對此,我們應有信心,重要的是要選擇正確的治理方向和措施。
總之,專家們認為,總的講,本地區是相對缺水地區,資源型、工程型、管理型、汙染型缺水因素都有,但資源型缺水並非最主要因素。而且能外調來的水量畢竟有限,也非短期內能實現。因此,我們完全同意王副省長提出的綜合整治渭河的一些原則和指導思想,就是要立足於本流域內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要以節水為前提,要全麵建設節水型社會,農業、工業、城市用水都要大挖節約潛力。具體講,農業方麵的節水灌溉,陝西雖已走到全國前麵,但仍大有潛力,灌區也不宜再過多地發展;工業方麵的用水增長過快,必須抓緊產業結構轉軌,積極發展耗水少、產值高、有地方特色、地方優勢的產業;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麵,指標太高,應降下來,采取有效政策,利用價格杠杆大力節水,要結合治汙,大大提高城市、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總之,必須改變我們的規劃思想,以供定需,不能以需定供,還要統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逐步走向統一管理、合理調配、科學使用水資源。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修建必要的調蓄工程和跨流域調水工程,本地區的水資源問題一定能得到較好的解決,希望不要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工程建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