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思路和措施(3 / 3)

(二)加大治汙力度

目前渭河水汙染形勢嚴峻,水質問題突出。造成渭河水汙染的根本原因是流域汙染物排放量大,汙染治理滯後,河流承納的主要汙染物總量遠遠超過水體允許的承載能力。據省環保局提供的資料,預計到2010年,陝西渭河流域廢汙水排放量將達到13.02億噸,其中工業廢水7.94億噸,生活汙水5.08億噸,化學需氧量的總量將達到33.1萬噸,城市生活垃圾達8000噸/日。針對當前存在的嚴重問題,要按照河道水功能區劃,嚴格控製汙染物排放。在城市汙水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上,積極探索市場運作的新機製,並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製,加快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廢汙水處理產業化。城市新建項目要同步配套建設汙水、工業垃圾處理設施,努力減輕城市的治汙壓力。繼續加大環境違法專項整治工作力度,嚴防“十五小”企業死灰複燃,積極推行清潔生產。

(三)積極實施省內南水北調工程

外區域調水是緩解渭河流域資源型缺水的重要途徑。根據規劃預測,我省渭河流域在全麵節水治汙、充分利用雨水等本地水資源的條件下,2010年規劃水平年仍將缺水19億立方米,缺水率達到21%。除《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中安排建設的“引紅濟石”、“引乾濟石”調水工程可補充水量1.45億立方米外,我省還需抓緊實施“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從漢江幹流黃金峽水庫抽水高程200米,經16.24公裏渠道,入漢江支流子午河,在三河口建庫調蓄並補水,再經63公裏隧洞穿秦嶺,年調水15.5億立方米入黑河。當前,需要呼籲國家研究解決的是,將我省省內南水北調工程列入國家南水北調總體方案中,並於2010年前建設。同時建議國家在批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時,在陝南地區現有自用水量的基礎上,近期能給我省留出28.6億立方米的自用水量,其中省內南水北調引水20億立方米,遠期國家實施三峽水庫向丹江水庫補水後,再適當增加我省的自用水量。從更長遠來看,應實施國家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重點向渭河流域補水,以保證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需要。

(四)繼續抓好重點水源工程建設

目前,我省一批能源交通、礦產開發、石油化工等支撐帶動陝西經濟發展的項目已經啟動,急需可靠的水源保障。雖然在《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中未安排我省的重點水源工程建設項目,但我們仍要立足當地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大中型水庫的滯蓄,使洪水資源化。重點建設項目有三項:一是西安李家河水庫,總庫容0.57億立方米,主要解決西安灞河以東及閻良飛機城生活和工業用水問題;二是黑河亭口水庫,總庫容3.03億立方米,主要向彬長礦區供水,兼顧彬長兩縣城的供水;三是洛河南溝門水庫,總庫容1.89億立方米,其中死庫容0.35億立方米,調節庫容1.39億立方米。主要向黃陵縣城、交口工業區供水,兼顧向洛惠渠及交口灌區補水。

(五)加快渭河幹支流堤防工程建設,實施河道綜合整治

重點抓好四大類工程項目的建設:一是渭河堤防工程建設。重點是立項實施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項目中的渭河下遊防洪續建、返遷移民防洪保安、渭河中遊防洪等三大工程,總投資23.9億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增大堤防斷麵,處理堤防隱患,加固險工險段,增建防滲和管理設施,堤基培厚補強,充實堤防內在質量。目前,這三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初設報告已上報國家有關部委待批。二是渭河下遊南山支流綜合治理。對渭南市以東的12條南山支流峪口以下至老西潼公路段河道堤防進行綜合治理。優化堤防布置和拓寬堤距,增大支流過洪能力;培厚加高堤防斷麵,處理堤身隱患,使支流堤防達到防禦20年一遇防洪標準;在峪口以上修建具有防洪任務的水庫,對來自支流的洪水進行適時攔蓄或調節,控製和削減支流洪水與幹流洪水的不利遭遇。規劃近期內主要新修加固支流堤防護岸74.3公裏,修建水庫10座,新建防汛撤退道路18.5公裏,河道清淤61.5公裏,總投資11.88億元。三是渭河水毀防洪工程修複。今年正在實施的渭河水毀工程修複隻是列入首期修複的應急項目,隻能解決今年度汛的突出問題。但仍有不少水毀工程亟待繼續修複,如渭河下遊15條水毀防汛道路。渭河北岸幹堤60多公裏薄弱段、南山支流峪口段、渭河中遊40餘處堤防基礎淘空等水毀項目尚未修複。四是啟動實施庫區移民遺留問題處理規劃項目。水利部已批複我省中央直屬水庫移民遺留問題處理2002-2007年規劃,重點解決人畜飲水、農田水利、交通道路等移民生產生活和基礎設施問題,我們將認真做好組織實施工作。

(六)促成國家徹底改變三門峽水庫運行方式,有效降低潼關高程

黃河小浪底水庫建成投入運用後,三門峽水庫具備了空庫運行的條件。根據小浪底水庫的開發目標,原來由三門峽水庫承擔的黃河下遊防洪、防淩、減淤、灌溉、供水等任務,近期可由小浪底水庫替代。按照黃河防禦特大洪水預案,三門峽水庫隻是在黃河花園口站出現百年一遇以上大洪水,且小浪底已蓄洪26億立方米並有上漲趨勢時才進行控製運用。當前,我們應呼籲國家抓住小浪底水庫具有40億立方米死庫容這一難得的曆史機遇,汛期實行敞泄,徹底改變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促進潼關高程降低。

同時,配合三門峽水庫敞泄運用,實施涇河東莊水庫和洛河改道入黃工程,改善渭河下遊河勢,減少河道淤積,減輕渭河下遊防洪壓力。

東莊水庫位於渭河泥沙主要來源的涇河上,壩高228米,總庫容30.08億立方米,通過水庫蓄洪,可以將涇河來水為主的華縣站百年一遇洪水削減為50年一遇,並通過水庫調洪錯峰,大大緩解渭河、涇河同時發生洪水時渭河下遊的防洪壓力。同時通過水庫攔蓄泥沙和調水、調沙,減少涇河入渭泥沙,創造有利於渭河下遊衝刷的水沙條件,減輕渭河下遊淤積。

渭河下遊三門峽庫區經常出現黃、渭、洛三河洪水相遇的情況,洛河出口段受黃河、渭河洪水頂托和潼關高程抬升影響,來自洛河的小水大沙常在渭河出口段形成欄門沙淤積,嚴重阻礙渭河入黃。實施洛河改道入黃工程後,可以避免渭河尾閭段嚴重淤塞情況的發生,同時由於黃河比降較大,水量也大,有利於泥沙輸送,有利於控製潼關高程降低。

遠期應通過興建國家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增加黃河來水量,修建黃河古賢水庫調節黃河北幹流的水沙條件,以減少黃河和渭河不利洪水的遭遇,減輕三門峽庫區的防洪壓力,降低潼關高程。

(七)加強水保生態建設

渭河流域嚴重的水土流失,是渭河下遊淤積的重要原因,治理水土流失是渭河流域治理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在預防保護區,要采取封山育林、封山禁牧等措施,依法保護現有森林植被,防止產生新的水土流失;采取造林種草等措施,治理局部水土流失。在監督區,加強建設項目用地管理,減少地表植被破壞,把人為水土流失減少到最低程度,並及時治理和恢複已破壞的地表和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區,以減少入渭泥沙、保水保土為目標,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封禁,依靠生態自我修複能力輔以人工措施恢複植被;適當發展基本農田和經濟林,加快淤地壩建設;綠化道路、堤防、村鎮,改善生態環境;加強現有森林植被保護,加快退耕還林、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等項目,增加森林覆蓋率,增強水源涵養功能。

§§第四部分 專家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