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思路和措施(1 / 3)

王壽森

一、渭河流域基本情況

渭河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陝西的母親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全長818公裏,流域總麵積13.5萬平方公裏。其中,陝西境內幹流長502公裏,流域麵積6.8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省總麵積的1/3,涉及7市59縣(區),流域內總人口220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1%;工業總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耕地麵積2497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麵積的56%,其中有效灌溉麵積1425萬畝,占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麵積的72%;糧食總產量70多億公斤,占全省糧食總產的2/3;渭北蘋果總產量366萬噸,占全國總產的18%。渭河流域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渭河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的主要特點:

一是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境內多年平均自產水資源量69.9億立方米,年均入境水量33.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103.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80立方米,畝均250立方米,分別僅占全國平均水平的1/8和1/6,遠遠低於國際社會公認的絕對缺水線(人均年擁有水資源量500立方米),與關中地區資源、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極不相配。

二是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從地域上看,南多北少、西多東少;從時間上看,年際、年內變化大,年內50%-65%的徑流量集中在6-9月,渭河林家村、華縣站、洛河狀頭站年際極值比分別為12、11、6.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年徑流量減至最低值,10多年間渭河、涇河、北洛河的年徑流平均值與多年平均值相比,分別減少了51%、25%、18%。

三是水土流失嚴重。流域內水土流失總麵積4.8萬平方公裏,占省境內流域麵積的71%,主要分布在陝北丘陵溝壑區、渭北高原溝壑區和秦嶺北麓等地區,多年平均輸沙量達2.06億噸,占到入黃泥沙的1/4強。

四是水體汙染嚴重。近年來,省境內渭河流域年廢汙水排放總量9.29億噸,其中8個城市和楊淩示範區汙水排放總量達6.51億噸。渭河幹流13個監測斷麵控製的400多公裏河段,多為Ⅴ類或超Ⅴ類水質,其中78%的斷麵為超Ⅴ類,主要汙染物為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其中化學需氧量達26.92萬噸,氨氮總量為2.64萬噸。多泥沙和嚴重汙染,致使渭河幹流水體基本喪失利用價值,開發利用難度進一步加大,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

二、近年來我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所做的主要工作

渭河流域是我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委的幫助和支持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研究製定治理規劃,落實治理措施,已累計投資200多億元,建成水利工程20多萬處,初步形成了蓄、引、提、調相結合,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相配套的水利網絡,防洪保安工程建設、水汙染治理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水源工程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一是建成了一批重點水源工程。在已建成的寶雞峽、馮家山、石頭河、交口抽渭、東雷一期抽黃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基礎上,近幾年又多方籌措資金30多億元,建成了東雷抽黃二期、涇惠渠加壩加閘、西安黑河水庫。寶雞峽加壩加閘、三原西郊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渭南澗峪水庫、西安“引乾濟石”調水等項目已開工建設。二是積極發展群眾性小型水利工程。按照省政府確定的“南塘、北窖、關中井”的興水治旱方略,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和廣大群眾,大力發展小型水利,累計配套機井12萬多眼,抽水站5000多處,打水窖14800眼,增加蓄水能力45萬立方米,提高了雨洪資源和小水資源的利用程度。三是加強了水資源統一管理,優化水資源配置,有效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各地實行地表、地下水統管,率先在全國實現了水務一體化管理。先後建設了“引馮濟羊”、馬欄河引水等調水工程,石頭河水庫向西安市、馮家山水庫,向寶雞市的供水工程。製定和完善了《關中西部四灌區抗旱應急水量優化調度預案》,在今年夏季抗旱中馮家山、石頭河向寶雞峽灌區,東雷抽黃向洛惠渠灌區先後調水4000多萬立方。四是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製度改革,積極發展民辦水利。通過拍賣、租賃、股份合作、承包等形式,對全省17萬多處“五小”水利工程進行了改製,進一步調動了全社會辦水管水的積極性。全省累計以“五自機製”投入小型水利建設和“五荒”治理開發的資金達到9億多元。

第二,節水工作穩步推進。近年來,堅持把建設節水型社會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一是積極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工作,組織實施了關中九大灌區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累計襯砌幹支渠道440公裏,改造泵站8座,改造中低產田270萬畝。積極爭取國家投資4.16億元,對30萬畝以上大型灌區進行了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完成幹支渠襯砌510公裏,改造各類建築物1580座,處理險工險段260處,改造大型泵站33座。同時,組織實施了23個節水增效示範縣、45個集雨窖灌縣等建設項目,農業灌溉水利用率有了較大提高,年均節水2.4億立方米。二是積極調整供水價格,促進節水工作。先後對農業灌溉水價進行了多次調整,使關中主要灌區農業灌溉水價由1983年的每方0.01-0.015元調整提高到目前的0.09-0.38元,農灌水價改革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三是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省政府先後出台了《陝西省節約用水辦法》、《陝西省建設節水型社會綱要》、《陝西省城市供水價格改革辦法》和《行業用水定額》,啟動了西安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加強了地下水資源管理,封閉了一批地下水超采區的自備水源井,在工業節水、生活節水和城市節水方麵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第三,防洪工程建設力度加大。我們始終把渭河流域防洪工程建設作為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的頭等大事,抓住上下關注渭河流域治理的機遇,積極爭取中央支持,先後投資12.78億元,實施渭河防洪工程建設,累計新建加固各級堤防316公裏,新建加固各類壩垛993座,新改建防汛道路77公裏,完成渭河幹支流堤防決口複堵12處、7.4公裏,初步形成了渭河防洪基礎工程體係。積極實施渭河流域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流域139座病險水庫中的66座列入國家治理計劃,已安排治理18座,總投資4.36億元。截至6月底,已有13座重點病險水庫完成主體工程,水庫的防洪能力有所提高,恢複和增加蓄滯洪庫容約1.52億立方米,增加興利庫容1.42億立方米。先後改造水文站5座,建成了全省防汛會商係統和渭河雨水情自動測報係統,提高了防汛指揮調度能力。

第四,水保生態環境建設穩步推進。1998年以來,全省上下認真貫徹和落實江澤民同誌“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重要批示和朱鎔基同誌提出的“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政策措施,認真組織實施以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為重點的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封山禁牧,舍飼養畜,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造林麵積大幅度增加,局部地區的生態狀況得到改善。在加快植被恢複和建設的同時,堅持基本農田建設不動搖,按照陝北、渭北人均2-3畝,關中人均1.5畝的建設目標,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修田造地,引水配套,提高基本農田質量。在渭北地區,積極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治溝、打壩、淤地相結合,加快淤地壩建設步伐,共建成各類淤地壩3000多座。截至2003年底,渭河流域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麵積達25450平方公裏。

第五,加快城鄉供水工程建設。近年來,先後建設了石頭河水庫西安市供水工程、馬欄河引水銅川市供水工程、馮家山水庫寶雞市供水工程和29個縣城的集中供水工程,有效地緩解了關中地區城鎮用水的突出矛盾。為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省政府從1996年開始,多方籌集資金10億元,其中省級財政性資金3億元,在全省實施了一期和二期“甘露工程”、“人飲解困”和氟砷改水項目,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目前,渭河流域累計建成人飲工程5060處,初步解決了567萬人的飲水困難和安全飲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