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特大洪災及渭河下遊重災的成因(1 / 3)

安啟元

2003年8月24日到10月10日,陝西省發生了1961年以來最為嚴重的持續性強降水過程,使渭河流域連續出現5次大洪水,幹、支流堤防有98處發生險情。滑坡、泥石流大範圍發生,給流域內廣大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對陝西省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是陝西人民的母親河。渭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在陝西省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裏,在陝西省境內長502公裏,流域麵積6.75萬平方公裏。它孕育著關中大地幾千年的富饒,如今依然滋潤著寶雞、鹹陽、西安、渭南、銅川等大中城市。流域內擁有的4個國家級開發區和全國唯一的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國家批準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和星火產業帶;集中了陝西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麵積和82%的工業總產值。渭河流域的關中地區是陝西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是陝西經濟的主要支柱,同時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一、慘重的災情

1.受災人口多。陝西省共有81個縣區、831個鄉鎮、3個國有農場的697.88萬人受災,成災441.18萬人,因災死亡64人,失蹤59人,渭河沿岸區、縣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67.3萬人。倒塌房屋19萬間,損壞各類房屋46.06萬間。

2.農田淹沒麵積大。農作物受災1080萬畝,成災525.88萬畝,絕收215.6萬畝,減收糧食150萬噸,近40萬畝基本農田被洪水衝毀,43萬頭(隻)畜禽溺死。富饒的關中平原有200多平方公裏被洪水淹沒。果樹、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損失較大,大棚等農業設施毀壞嚴重。黃河、渭河、洛河灘地大片被淹,僅華縣、華陰市就有30萬畝秋田被淹,絕收已成定局。安康、商洛兩市一些村、組的基本農田蕩然無存。

3.地質災害大麵積發生。全省有15個縣發生了嚴重的山洪災害,陝南秦巴山區和渭北黃土高原地區共發生了611起滑坡、坍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從地域上看,全省10個市均有發生,其中安康市1784起,商洛市1275起,漢中市404起,銅川市55起,出現重大災情116起,直接經濟損失達11.6億元。從災害程度上看,寧陝縣和銅川市最為嚴重。

4.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陝西省公路有7條國道、16條省道和60多個縣的縣鄉公路遭到不同程度水毀,中斷交通100餘處,發生塌方9385處,毀壞路基293公裏,毀壞路麵1648公裏,毀壞橋梁122座,衝毀涵洞1828道。西康鐵路因滑坡、泥石流而中斷運行3天。全省電力設施有3條330千伏、16條110千伏、9條35千伏、266條10千伏線路和2152公裏400伏線路不同程度受損。在通訊設施中,西渝一級幹線光纜8處阻斷,一級幹線、二級幹線、本地網中繼光纜損毀總長度3641公裏,中斷移動基站124個。毀壞輸電通訊線路2152公裏。損壞機井7526眼、抽水站12座、堤防98.7公裏、輸電線路295.4公裏。

5.水利設施特別是防洪設施嚴重損毀。全省江河幹支流堤防443處363.3公裏損壞,水文站17座特別是渭河下遊幹支流堤防,由於長時間在高水位下浸泡,基礎和堤身充水飽和,加上洪水淘刷,有111處發生險情,52處河道工程、511座壩垛發生根石走失、坡石坍塌,渭河幹流尤孟段堤防及南山支流羅紋河、方山河、石堤河堤防發生8處決口。毀壞各種水利設施950多處。水庫蓄水位普遍升高,60%以上的大中型水庫接近或超過汛限水位,15座大中型水庫泄洪,眾多的小型水庫超過汛限水位。

6.教育、衛生等公益設施損毀嚴重。全省共有2780所學校受災,倒塌校舍8597間19.8萬平方米,形成危房23878間56.2萬平方米,8.95萬名學生不能按時上學;157所縣、鄉(鎮)醫療衛生機構設施遭到嚴重毀壞。

這次暴雨洪水災害曆時之長、範圍之廣、強度之大,是建國以來陝西省所沒有的。暴雨洪水引發多種災害同時發生,險情涉及全省多數市縣,災情曆史罕見,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這是今年繼“非典”影響之後,陝西省經濟增長遇到的又一次新的困難。據初步統計,這次暴雨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9.3億元。

二、成災原因分析

渭河特大洪水給沿河縣(市、區)造成了極大的災害,損失慘重。造成此次洪災的原因如下:

1.渭河流域自8月24日以來的連續強降雨,渭河各支流均同時出現大流量洪水。特別是涇河出現了26年以來的最大洪水,入渭河後與渭河洪水重疊,加劇渭河洪水流量,使渭河出現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渭河上中遊防洪蓄洪分洪工程少,規模小,調節能力弱,對於渭河這種季節性特點明顯的洪水不能進行有效的攔蓄調節,加大了下遊防洪搶險的難度,加劇了下遊洪水發生的頻率、規模,導致下遊出現大災、重災。

3.渭河泥沙含量大,下遊河寬水緩,加之受黃河水位頂托,河道、河槽、河灘泥沙淤積嚴重,河床和灘麵高程抬升。特別是三門峽水庫建成後,高水位運用,導致潼關高程比建庫前高出5米,形成“攔門沙壩”,而且長期居高不下,洪水下泄受阻,頂托作用加劇,致使黃河、渭河、洛河所挾帶泥沙大量沉積,且淤積範圍不斷向上遊發展,淤積末端已上延至西安市灞河口以上,而且在華縣、華陰段已形成“地上河”(懸河),這是造成這次洪災的根本原因。據統計,潼關以上共淤積泥沙38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小北幹流21.7億立方米,渭河13.32億立方米,洛河3億立方米,從而改變了渭河下遊的河道特性和水流條件,現在的渭河下遊已成為三門峽水庫的蓄滯洪區和影響區。具體表現,一是潼關高程抬高了5.1米,洪水下滯不暢。二是河道變緩,由建庫前的1/2000變成現在的1/10000不到,河道更加彎曲,水流不暢,洪水水位持續抬升。三是主槽泄洪能力下降。建庫前5000立方米/秒洪水不出槽,現在800-1200立方米/秒即可漫灘行洪。四是幹支流河道均已變成地上河,支流河床高出兩岸河床、兩岸灘地1.5-4.0米,渭河河床高出兩岸灘地2-4米(臨背差),出險成災的幾率加大。近幾年來,渭河流域普遍出現幹旱現象,支流來水量明顯減少,雨季豐水期渭河流量小,流速慢,對於河灘淤積泥沙衝刷拉泄作用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