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整治的必要性和指導思想(1 / 3)

錢正英

國慶中秋佳節剛過,錢正英副主席帶領各位院士、專家和國家有關部委的領導來到陝西,對我省渭河流域進行考察調研,我代表省委、省政府、省政協,對錢副主席和各位院士、專家、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近年來,錢副主席幾次來陝視察,非常關心陝西水利事業的發展,對我省實施的渭河整治工程提出了綜合治理的思路。這次又帶各位院士、專家和領導進行實地考察,重點研究水資源及重大工程布局、汙染防治、城市與工礦建設、生態建設與農牧業發展等方麵的問題,為關中地區乃至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進行科學谘詢。我們對錢副主席和各位院士、專家、領導對陝西現代化事業及全省人民的關懷,對你們的辛勤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下麵,就渭河綜合整治情況簡要彙報如下:

一、渭河流域在我省的重要地位

渭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也是陝西的母親河。渭河幹流全長818公裏、流域總麵積13.5萬平方公裏,陝西境內全長502公裏、流域麵積6.75萬平方公裏(其中關中地區流域麵積5萬平方公裏)。渭河流經陝西中部,即通常所稱的關中地區,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依秦嶺,北至黃龍山、子午嶺,包括西安、寶雞、鹹陽、銅川、渭南五個大中城市和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全區麵積5萬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麵積的19%。

關中地區是我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00年全區人口2151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0%。區內農業較為發達,全區耕地麵積2470萬畝,占全省耕地麵積的53%;有效灌溉麵積1470萬畝,占全省有效灌溉麵積的70%;農業總產值209.5億元,占全省的64%;糧食總產量738.5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67.8%。我省其他大宗農產品的2/3均由本區生產。

關中地區工業基礎雄厚,機械、電子、紡織、化工、電力、航天、航空及高新技術產業等門類齊全,是我省的“工業走廊”。2000年全區工業總產值964.35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81%;國內生產總值1447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8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730元。區內科技、教育力量雄厚,擁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省級以上科研院所73所,科技人員總數達17萬人。近年來,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等三個國家級開發區發展迅速,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關中地區曆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目前關中地區已形成較完善的交通體係,是通向西南的重要樞紐和西北的門戶,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

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為陝西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我們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關中地區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從陝西的實際情況出發,“十五”期間要在加快發展陝南、陝北的同時,重點抓好關中高新技術產業帶的開發建設,以實現陝西經濟總量的較大幅度增長,增強全省的經濟實力。

二、渭河流域水資源利用麵臨的問題和我省綜合整治現狀

要實現關中地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作為陝西的母親河,關中平原的命脈河,渭河的水資源的保護、利用、開發以及渭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是而且永遠是一個頭號問題。要實現渭河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支持關中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前主要麵臨以下問題:

首先是水資源短缺,且愈來愈突出。陝西渭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68.5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隻有38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水平的1/8,耕地畝均水資源量為25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6,屬嚴重缺水地區。據分析,關中地區需水量現狀為72.8億立方米,年缺水12.8億立方米,缺水程度17.6%。據預測,到2010年關中地區需水量將達到94億立方米,如不增加供水能力,年缺水34億立方米,缺水程度36%。關中地區是陝西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灌區水源多引取天然徑流,缺少大的調蓄工程,且灌溉用水多沿用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渠道襯砌率不高,農業灌溉保證率低,灌區水的供需矛盾極為突出。沿渭河城鎮供水形勢十分嚴峻,現有6個城市和34個縣城缺水,日缺水量為53萬立方米。由於水資源短缺,幹旱頻繁發生,農業用水和城鎮、工業用水大量擠占生態用水,生態用水現狀僅為1.4億立方米。

其次,由於氣候變化、幹旱頻繁、生態環境惡化等原因,渭河徑流大量減少。渭河入黃的水量由20世紀60年代的110億立方米銳減到90年代的47億立方米。90年代以來,渭河處於枯水、少水年份,河道基流銳減,最枯流量竟隻有1立方米/秒(寶雞林家村),華縣斷麵曾出現連續三天斷流的現象。

第三,渭河水汙染嚴重,加劇了資源短缺的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業廢水排入渭河的數量不斷增加,水汙染逐年加重,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據有關部門的資料,20世紀80年代渭河接納的廢、汙水量為4.65億噸,而到1995年已增加到6.2億噸。渭河每年接納全省78%的工業廢水和86%的生活汙水。渭河幹流寶雞到潼關段370多公裏的河段,全部為Ⅴ類和超Ⅴ類水質。

第四,由於三門峽水庫多年高水位蓄水運行,造成關中東部三門峽庫區泥沙嚴重淤積,渭河下遊河床抬高,臨背差加大,形成懸河,主槽斷麵萎縮,過洪能力銳減,河口上提,使黃河水倒灌渭河,引起南山支流洪水下泄不暢,極易形成災害;三門峽庫區地下水位升高,引發鹽漬化,且洪水災害頻繁,成為全國洪、澇災害的高發區之一。

渭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關中地區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證。多年來,我省將渭河的整治列入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為了扭轉渭河水資源短缺和解決水供需矛盾尖銳的局麵,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一是抓住缺水的主要矛盾,建設了一批蓄水、引水工程。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建成了寶雞峽、馮家山、羊毛灣、石頭河、桃曲坡、石堡川等一批骨幹灌溉工程。80年代建成了東雷一期抽黃工程。改革開放後,又相繼建設了馬欄河引水、東雷二期抽黃、黑河引水和桃曲坡水庫溢洪道加閘工程。同時狠抓節水工程,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2000年我省利用世行貸款1億美元,總投資16.6億元的關中灌區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對800萬畝灌溉麵積進行節水改造。為了緩解西安的缺水問題,建設了石頭河引水工程,並正在建設黑河金盆水利樞紐工程。二是為了提高渭河流域防洪標準,在國家的支持下,實施了渭河下遊防洪治理工程。三是加大渭河汙染防治力度。1996年關閉了500多家小造紙廠,隨後又關停了一批治理無望、汙染嚴重的企業,汙染控製行動計劃中的249家企業投資4億多元,達標排放率保持在90%以上。“九五”末,工業汙水排放量基本控製在2億噸以下,呈現逐年減少趨勢。特別是今年5月,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對停產企業“偷開偷排”和“十五小”企業的死灰複燃進行了嚴厲打擊,鞏固了達標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