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渭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合理配置和保護情況的彙報(2 / 3)

關中51.30億立方米

2020年:全省86.92億立方米

關中52.70億立方米

(5)林牧漁業需水量:現狀年:全省1.52億立方米

關中1.15億立方米

2010年:全省1.69億立方米

關中1.19億立方米

2020年:全省1.90億立方米

關中1.22億立方米

(6)生態環境需水量,主要包括城市綠地需水,河道基本生態需水,地下水回灌需水,園林灌溉需水,城市湖麵補水,控製沙化需水等等。分析結果是:現狀年,關中0.8億立方米;2010年,全省需水8.53億立方米,其中關中5.4億立方米;2020年,全省需水16.76億立方米,其中關中8.1億立方米。

2.渭河關中總需水預測結果

在中等幹旱年份(P75%)

現狀年:全省總需水量112.3億立方米,關中地區需水量72.6億立方米。

2010年:全省總需水量144.4億立方米,關中地區需水量93.6億立方米。

2020年:全省總需水量175.1億立方米,關中地區需水量111.1億立方米。

3.關中需水量遠景展望(2030年)

預計2030年關中人口將發展到終極值2700萬人,需水量也將出現終極值11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需水52億立方米,占45%;工業33億立方米,占29%;城市生活14億立方米,占12.5%;生態和其他用水16億立方米,占13.5%。全區按人平均綜合用水量,現狀是240立方米/人;2020年為350立方米/人;2030年達到370立方米/人(不含生態環境用水)。比現狀全國平均水平435立方米/人還要低15%。比我國東部六省、市平均水平443立方米/人低16%。

(三)不同水平年的可供水量

1.現狀供水狀況

渭河關中地區現有大中小水庫437個,總庫容17.14億立方米,現狀供水能力6.76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麵積398萬畝;引水工程2029處,實際供水能力12.7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麵積504萬畝;提水工程3773處,實際供水能力4.48億立方米,有效麵積501萬畝;機電井11.5萬眼,實際供水能力30億立方米,有效麵積670萬畝;另有汙水回用工程3處,供水能力0.4億立方米。全區現狀年實際供水量5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實供水量20.7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40%;地下水實供水量30.5億立方米,占總供水量的60%。

供水結構發生變化。經前後對比,關中地表水供水由1980年占總供水量的67%,下降到目前的40%,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地表水工程年久失修,配套不齊,供水能力衰減;二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及工業增加的供水量主要是地下水;三是農村推行土地承包製後,農民減少了地表水用水量。寶雞峽引渭灌區和涇惠渠灌區近年實際用水量都比20世紀80年代減少了3-5成。

用水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關中各部門現狀用水情況是:農灌占27.9億立方米,占5%;工業10.5億立方米,占20%,城鎮生活7.34億立方米,占14%;農村生活2.61億立方米,占5%;林牧漁及生態3.15億立方米,占6%。而1980年農業灌溉用水(含林、牧、漁)占總用水的77%,工業用水僅占11%。現狀和1980年相比,農業用水下降了19個百分點,而工業用水上升了9個百分點,城鄉生活用水量也有所增加,這就充分反映了工業增長快、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事實。

2.可供水量預測

可供水量的預測,充分依據全省“十五”水利計劃和2010年水利發展規劃所確定的供水工程項目進行,同時考慮了原有工程的老化所造成的供水能力衰減。

重點工程規劃:

2010年,關中地區主要續建工程有黑河水庫、東雷二期抽黃等4項,以及涇河東莊水庫,渭河小水河水庫、引洮入渭一期調水、引紅濟石調水等新建工程11項。

2020年,關中地區規劃建設黃河古賢水庫及陝西灌區、輞川李家河水庫、引漢濟渭調水及引洮濟渭二期調水等4項工程。

2030年,建成古賢水庫,每年向本區供水25.2億立方米;完成引漢濟渭工程,實現向關中地區年調水15億立方米;國家西線調水及引洮濟渭工程向關中供水20億立方米。

3.可供水量預測結果

中等幹旱年(P75%)情況下:

關中地區現狀年可供水量60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2億立方米);2010年可供水量83.2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2.6億立方米);2020年可供水95.8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5.7億立方米)。

(四)水的供需分析及調水的必要性

采用現狀年、2010年、2020年三個水平年,按水平年(P50%)和中等幹旱年(P75%),可供水量與需水量同步組合的方法,分區進行了一次和二次供需平衡分析。

關中水資源一次供需平衡在現狀年缺水12.8億立方米,缺水程度17.5%,缺水區主要在渭北涇東現代農業區,缺水量6.2億,約占總缺水量的50%。其次在渭北涇西區,缺水4.2億立方米,占總缺水量的1/3,缺水部門仍以農灌為主。2010年,全區缺水量達33.9億立方米,缺水率達36%,主要缺水區除渭北兩區外,還有渭河南西安以東區。2020年缺水更嚴重,缺水程度達到46.2%,這就說明如不增加新水源,關中地區的缺水將無法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中地區水的二次供需平衡,供水形勢有了很大改善,各水平年缺水量都大大降低,全區基本處在輕度缺水狀態。但2020年渭北涇東片仍有17%的缺水率,亟待黃河古賢水庫建成供水。

從以上缺水情況可以看出,關中地區最缺水的渭北兩大片合計總麵積占關中總麵積60%以上,目前仍有900多萬畝宜灌耕地沒有水源灌溉,完全靠天吃飯。2010年前東莊水庫完工後,可以解決該區約100萬畝的灌溉問題,其餘的隻能靠修建古賢水庫東調黃河水解決。古賢灌區西鄰石川河、東至黃河,總灌溉麵積605萬畝,總引水量25.2億立方米/年,除農業外還可提供2.7億立方米工業、生活用水。

現狀年,關中總缺水量12.8億立方米,其中渭河北片缺水10.4億立方米,渭河南片缺水2.4億立方米,渭南片現狀缺水通過安排黑河水庫及省內南水北調工程,基本可以緩解。但該片城市、工業用水集中,用水增加快,到2010年仍缺水2億立方米;2020年缺水量增加到4.8億立方米。該區缺水問題僅靠挖掘本區水資源潛力已無法解決,規劃由長江流域調水的“引紅濟石”和“引乾濟石”工程可以增加供水2億立方米左右,2010年以後,隻能依靠兩江調水——引漢濟渭解決缺水。此外,渭河河道內生態需水在寶雞段需留10個流量,即年需水3.2億立方米;在西安段需留12-15個流量,即年需水3.8億-4.7億立方米。另有寶雞——鹹陽渭河沿線未來城市用水及渭河綜合治理需水,隻有通過“引漢入渭”和“引洮濟渭”兩大跨流域調水工程才能解決。

四、渭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渭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主導思想是:

圍繞興水治旱、防洪保安、改善水生態環境三大目標,以西部大開發為契機,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水源建設和生態保護為重點,堅持依法治水,科技興水,社會辦水,加大水資源統管力度,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開發保護同步,大力推進跨流域(區域)調水和渭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為渭河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全麵改善提供水源保證。

本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思路:一是堅持資源統管、城鄉統配、挖潛改造、突出節水、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原則,在繼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的前提下,蓄、引、提、調並舉,大、中、小、微結合,按照優先保障城鄉生活用水,積極發展工業、服務業供水,穩定發展農業用水,逐步增加環境用水的次序,重點抓好骨幹水源工程建設,集中力量建設幾項事關大局的蓄水、引水、調水工程,不斷增加水的有效供給,盡快緩解渭河流域水的供需矛盾。二是加強渭河水汙染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認真搞好城鄉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做到分級規劃,統一審批,製定辦法,落實措施,強化管理,切實保護。要建立城市水源地水質監測旬報製度,保障城鄉飲用水供水安全。三是加快渭北山川秀美工程建設和秦嶺水源涵養林工程建設,提高關中地區水源涵養能力,改善我省渭河流域整體水環境。四是加大三門峽庫區治理和渭河防洪保安,認真做好防洪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三門峽庫區防洪安全保障係統。采用先進的工程技術措施,減少庫區泥沙淤積。要抓源頭控製汙水進入量,抓水保控製水土流失,實現流域山川秀美。

(二)主要目標

1.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和科學配置方麵。要積極開源,保障水的有效供給。在2010年末,渭河關中地區增加可供水量2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億立方米),使總供水量達到83.2億立方米,2020年,關中再增加13.1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億立方米),全區總供水量達到96.3億立方米。

2.在節約用水方麵。關中地區2010年節水灌溉麵積累計達到1500萬畝,年節水量5.4億立方米,城市工業的萬元產值用水量由目前的84立方米,降低到43立方米,水的重複利用率由現狀41%提高到65%;到2020年,全區規劃灌溉麵積1740萬畝,全部實現節水灌溉,年節約水量7億立方米,工業萬元產值用水下降到23立方米,水的重複利用率達到73%。供水條件大大改善,用水水平走上新的台階。

3.在解決城鄉供水方麵。力爭“十五”末,基本緩解關中8個建製市和34個縣城的供水緊張局麵。到2010年,使城鎮供水矛盾得到解決,城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鄉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5%,全麵解決農村人飲困難。

4.在防洪保安方麵。基本建成渭河下遊三門峽庫區防洪保安體係,“十五”末期,全麵完成渭河中下遊段及渭河南山支流的防洪工程和庫區移民防洪保安工程。西安、寶雞、鹹陽、渭南等重點城市的防洪標準達到50-100年一遇,中小城市達到20-50年一遇。

5.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水環境保護方麵。到“十五”末,渭北黃土高原溝壑重點水土流失區山川秀美工程初見成效,水土流失治理麵積達到應治理麵積的70%。工業廢水基本實現達標排放,規劃汙水處理廠基本建成投產,城市集中汙水處理率從現狀的15%提高到40%。城鄉飲用水源地得到全麵保護,渭河幹流規劃河段的水質達到全省水功能區劃規定的目標,渭河水汙染得到全麵遏製,三門峽庫區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五、渭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意見與建議

(一)狠抓節約用水,全麵提高用水效率

節約用水是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大戰略。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從本省水資源緊缺的實際出發,堅持不懈抓節水,累計投入20多億元用於灌區節水改造,並先後五次調整水價。截至2000年底,全省節水灌溉麵積達到800多萬畝,其中渭河流域達到600多萬畝,約占總麵積的40%。農田灌溉定額有了大幅度降低,水的利用係數有了大幅度提高。據統計,目前大中型灌區農田灌溉定額平均330立方米/畝,較20世紀80年代初畝均下降90立方米,灌溉水利用係數也由20世紀80年代的0.45左右提高到現在的0.53,橫向比較,已居全國較高水平。工業節水也有一定進展,其中火電工業用水達到全國較高水平。但綜合評估,我省節約用水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例如工業水的重複利用率偏低,定額偏高;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大;農田節水標準低,推廣麵小等。今後我省節約用水工作的奮鬥目標,一是農業節水要走到全國前列,並首先把渭河流域灌區建成全國一流的節水型示範區;二是工業和城市節水通過十年努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主要措施如下:

1.農業節水要堅持以節水增效為重點,把大中型灌區的更新改造、配套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放到突出位置。規劃從“十五”開始,投入120多億元,先期實施渭河流域20個灌區的節水改造工程,使該區節水灌溉麵積比例,2005年達到65%,2010年達到90%以上。

2.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渭河流域現有工業結構中,能源、原材料、造紙、化工、機械加工、紡織所占比重較大,與本區水資源狀況不相協調。按照國家“以水定產、以水定發展規模”,“在缺水地區嚴格控製高耗水項目建設”的指示精神,今後該區工業節水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中心,支持高新技術、旅遊、軍工工業發展,結合技術改造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提升節水水平。

3.增加節水技術投入,提高節水的技術含量。要加強節水技術研究,吸收、引進和推廣節水實用技術。農業節水要因地製宜,多種形式,規範技術,確保質量。渾水灌區要實現渠道襯砌化,清水灌區要實現暗管化,果園大棚實現微噴化,田間普及小畦化。工業行業要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工藝過程全麵控製用水量。

4.加強節水的監督和管理,用行政、法律、經濟、教育等綜合手段促進節約用水。首先,要充實陝西省節約用水管理辦公室,發揮其組織、指導、監督作用。在全社會落實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三到位”,即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的指示;第二,抓緊出台《陝西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法規、政策,規範全社會用水行為,引導企業、單位和公民自覺節水;第三,抓緊擬訂“陝西省行業用水定額”、節水標準等標準規範,推行企業水平衡測試;第四,按照國家計委《關於改革水價促進節約用水指導意見》,積極推行水價改革;第五,強化監督,製止水浪費、水汙染。

(二)下決心上一批水源工程項目

渭河流域水資源缺乏,供需矛盾異常突出,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製約因素。為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現在起抓緊水源工程建設,上一批大中型項目。我們的總體設想是:

1.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當地水資源,挖掘其潛力。據“九五”科技攻關研究成果,當地水資源尚有11.2億立方米開發潛力,我們規劃於近期建設涇河東莊水庫、渭河引幹入支小水河水庫、輞川河李家河水庫、洛河引幹入支南溝門水庫、渭南澗峪水庫、銅川龍潭水庫及一批小型水利工程。並在部分灌區增打一些機井,在渭北塬區推廣集雨窖灌,使當地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2.積極調水,緩解本區國民經濟和生態環境需水壓力。1999年李瑞環同誌在陝視察時,突出強調了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問題,並明確指出,“西部大開發,關鍵在引水”,指出了陝西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突出問題。多項研究成果也表明,從長遠看,渭河流域水資源的承載力很難支撐起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從境外調水是唯一的選擇。據此,我們對調水規模、方案、實施時間等問題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論證,提出了調水的初步方案。傾向性意見是近期先實施引洮(河)入渭(河)和省內引紅(岩河)濟石(頭河)、引乾濟石(砭峪)等調水工程。中期(2010年後)實施引嘉(陵江)濟漢(江)及引漢(江)濟渭(河)。引洮水量近期10億立方米,中期達到20億立方米。漢江調水近期2億立方米,中遠期達到15萬億立方米。以上調水水源水質優良,擬主要用於城市供水,並補充生態環境用水。為了使以上調入水量得到充分利用,規劃沿渭河南北側各建一條城市供水專用管線。一條沿秦嶺北坡西起石頭河東至渭南尤河,將石頭河、黑河、石砭峪、李家河、尤河、澗峪及漢江水源串在一起,另一條沿渭河北側,西起寶雞,東至鹹陽,將寶雞林家村以上水源,引洮水源串在一起,使關中各主要城市供水得到保證。

3.大力推進水利產權製度改革,靠政策引導、典型示範調動廣大群眾興辦小型水利的積極性。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因地製宜地建設一批渠、井、站、窖工程,以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4.搞好現有水利工程的挖潛改造,積極推進統一管理、聯網調度和灌區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運用。根據渭河流域水利工程布局的實際情況,初步研究的聯網方案有四個:一是關中西部擬以馮家山水庫、羊毛灣水庫和寶雞峽引渭三大工程為支撐,實施工程聯網、統一調度。初步預算,現狀情況下可年增加供水2.29億立方米。二是關中南部以石頭河水庫、黑河水庫、石砭峪水庫、尤河水庫和即將興建的輞川李家河水庫為依托,未來加入漢江調水,向沿渭城市供水。三是關中東部以東雷抽黃工程、洛惠渠、涇惠渠、交口抽渭工程為支撐,實施聯合調度,現狀情況下可增加供水1.43億立方米。四是關中北片以桃曲坡水庫為骨幹,與即將興建的龍潭水庫及附近中小水庫聯合調度,為銅川和附近工農業供水。

陝西關中東部和山西晉南地區均屬嚴重缺水地區,幾十年來,晉陝兩省人民翹首盼望建設黃河龍門水庫。規劃的龍門水庫因淹沒黃河壺口瀑布,1994年黃委會修改規劃,初步確定用古賢、甘澤坡兩級開發方案代替龍門一級開發方案。古賢水庫是黃河中遊控製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防洪效益顯著,有很大的調水調沙功能,可以緩解黃河小北幹流河床抬升速度,有利於降低潼關高程,還可以發展灌溉麵積1000餘萬畝,陝西、山西各占一半。該工程的建設對我省渭北農業現代化基地建設、糧食安全、500萬農村人口的脫貧致富及生態環境的改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該區唯一的水源。我們希望將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列為今後黃河幹流梯級開發的首要項目。

(三)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下工夫治理水汙染

我省渭河地貌類型多樣、人口眾多、城鎮密集、生產力布局集中,除自然因素外,人為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很大。最突出的問題有水汙染、水土流失、洪澇災害、地下水超采,以及河道斷流、退化等。保護水資源主要要抓好以下措施的落實。

1.下工夫治理水汙染,確保河流水質不再惡化,並逐步好轉。為此必須把廢汙水排放量控製在河流允許納汙量之內。主要措施包括:嚴格控製工業排汙,首先做到汙染物排放零增長;加快增加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能力,“十五”末生活汙水處理率應達到50%,2010年達到80%以上。渭河幹流和主要支流規劃河段水質,達到全省水功能區劃所規定的水質目標。

2.加強水源地保護。“十五”期間,全省縣以上城鎮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全部完成劃定工作,並在城鎮飲用水水源地劃定的基礎上,增加投入,強化監督管理,確保城鄉人民生活用水的安全。考慮本區自然特點,初步擬訂秦嶺北麓山區、寶雞林家村以上區域為城鎮供水水源涵養區,要結合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及立法等綜合措施加以保護。

3.以渭北涇河區、黃土塬區為重點,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步伐。通過十年努力,使本區應治理的3萬平方公裏麵積得到治理,初步達到山川秀美目標。

4.盡快向渭河調水,恢複河道的稀釋自淨功能。初步核算渭河幹流枯水期河流的生態環境基礎流量,寶雞段為每秒10立方米,鹹陽段為每秒12立方米,西安段為每秒16立方米。我們計劃在“十五”末,通過已有工程的調節做到河道不斷流,2010年調水實施後,力爭達到上述基礎流量。

(四)進一步加快渭河,特別是三門峽庫區防洪保安體係建設,為本流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我省渭河是洪災多發河流,中遊段鹹陽以上至寶雞市堤防標準低,僅能防禦15年一遇的洪水,下遊段鹹陽以下至三門峽庫區,因受三門峽水庫及其運用方式的影響,目前庫區和河道淤積均十分嚴重,淤積量分別達到47.4億噸和13.2億噸,因而使這條曆史上衝淤基本平衡的河流演變成為強烈堆積的地上懸河。下遊大堤形成2-4米的臨背差,主槽達水斷麵萎縮,過水能力銳減,河勢搖擺不定,洪災頻次、強度、損失日趨加大,成為影響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的心腹之患。防洪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係統整治江河,建設加固堤防,使黃河、渭河及主要支流堤防及城市集鎮防洪能力達到國家規定的設防標準,建成現代化的防汛通訊、預警、測報、決策係統,實現防汛指揮決策現代化,為本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防洪安全保障。重點為渭河和三門峽庫區。主要項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