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對政協九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525號提案的答複(2 / 3)

(3)渭河是穩定關中環境的支柱。渭河南依秦嶺北麓,北靠黃土原,成為關中生態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中水利曆史悠久,九大灌區的有效灌溉麵積已達96.5萬公頃,渭河不僅灌溉著關中1500萬畝土地,而且補充沿岸33處大中型傍河水源地,以保證每天提供169萬噸潔淨水供沿渭十餘座城市工業和生活之用。此外還有21處備用水源地,日可供水191萬噸。渭河具有泄洪、納汙、灌溉、補充地下水、景觀、生態等諸多功能,是穩定關中整體環境的支柱之一。

二、渭河的主要問題及其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1)資源型缺水及爭奪性利用使河道徑流量逐年減少。關中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82.0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億立方米。人均394立方米,畝均307立方米。地表水資源人均360立方米,畝均274立方米。遠低於全省人均、畝均資源量(1246立方米/人,797立方米/畝),更低於全國人均、畝均資源量(2700立方米/人,769立方米/畝)。根據國際水資源豐富程度指標,關中地區人均資源量小於500立方米,而水資源利用率高於50%,屬於水資源貧乏地區,為資源型缺水區。資料分析表明,1970年以來,渭河鹹陽以上年降雨量僅減少1.7%,但年徑流平均減少25.7%,關中東部地區地下水水位降低3-5米。加之年內分配不均,年際年內變化大,河流含沙量高,渭河基本無調節工程。關中水資源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

(2)潼關高程居高不下,黃洛渭彙流區泥沙淤積嚴重。三門峽建庫前,潼關高程為323.4米,渭河中下遊河道衝淤量基本平衡。水庫蓄水運行之後,潼關高程迅速抬高到328.4米。雖經兩次改建,潼關高程至今仍在328米左右波動。潼關高程對渭河下遊衝淤變化起局地基準麵的作用。建庫以來,黃河小北幹流淤積泥沙22.7億立方米,渭河下遊淤積泥沙13億立方米,北洛河下遊淤積泥沙2.7億立方米,三門峽陝西庫區共淤泥沙約47億噸。

(3)黃渭洛彙流區生態環境逐年惡化,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渭河下遊河段地淤高2-4.5米,渭河下遊部分河段及入渭支流已成懸河,西安草灘地區也出現了明顯的臨背懸差。黃河小北幹流自潼關至黃淤59斷麵間淤高約4.5-2米,洛河下遊平均高約4米。河道淤積使原來的一些天然節點失去了對河勢的控製作用,河道擺動頻繁,塌岸嚴重。河道曲流發育,新彎險情不斷出現,一遇洪水,對沿岸堤防和村鎮威脅很大。黃河小北幹流西倒奪渭形勢日趨嚴重。自1969年以來,渭河口已上提約5公裏。渭河口上提進一步加劇黃河洪水對渭、洛河倒灌頂托的影響。1967年曾發生渭河尾閭段淤死8.8公裏的情況。渭河下遊的12條南山支流,出口段均遭受渭河倒灌、頂托而抬升或淤平,多數支流成為懸河,加之支流河堤年久失修,堤身單薄,質量差,隱患多,一遇洪水,極易決口,釀成災害。庫周地下水排泄不暢,內澇嚴重。地下水位平均抬高2-3米,已形成若幹封閉式的窪地,鹽堿麵積約有60多萬畝。各灌區修建的排水係統大部分喪失了自流的條件,被迫改為抽排。而抽排設備陳舊,能力低弱,內澇排水得不到解決。目前,335米高程以下的未設防庫區和二華夾槽地區有20萬人口60萬畝耕地安全無保證。他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訊設備不全,既無工程設施,又無救生設備,一旦發生洪水,安全難以保障。

(4)渭河汙染水質惡化逐年加重。渭河自1972年以來,汙染指數平均每年增加3%;1987年以來,汙染指數平均每年增加9%,呈現持續加劇的惡化趨勢。目前,渭河13個監測斷麵,除寶雞峽林家村斷麵外,全部超過五類水質標準。渭河興平段的專項調查表明;興平下斷麵水樣對小鼠精子有顯著致畸作用,對人類存在潛在致癌性。另外河道徑流減少,供水不足,加大地下水的開采,引發和加劇了一係列環境地質問題。

(5)長此下去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目前,渭河下遊已經形成“小流量、高水位、大災情”的局麵。如“92·8”、“95·8”、“96·7”洪水均造成沿河工程出險,南山支流決口,洪水漫灘,村莊進水,房倒屋塌,一片汪洋,給當地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95·8”洪峰流量隻有1500立方米/秒,造成的水位竟相當建庫初期4500-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位。“96·7”洪峰流量僅3450立方米/秒,竟造成渭河華縣曆史最高水位324.24米,比“92·8”3950立方米/秒洪水位還高出1.29米。“96·7”洪水,曾使渭南“二華”夾槽廣大地區受到來自渭河與南山支流的南北洪水夾擊,損失之大,時間之長,情況之慘烈,令人目不忍睹。該區北麵渭河河床平均淤高4米,南麵支流皆為懸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麵2-4米,如遇不利的水沙組合,或者連降大雨,其後果實在不堪設想。下遊淤積繼續發展,危及西安,絕非危言聳聽,因為臨潼斷麵至今已經淤高1.5米,且淤積仍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