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議
(1)“九五”期間,渭河綜合整治所做工作及成效。由於渭河水環境形勢的嚴峻和對關中的極端重要性,“九五”期間省委、省政府把遏製渭河汙染、保證生活飲水安全作為重中之重,在立法、工業汙染控製、水源保護區劃定、生活汙染處理廠建設、引水工程和渭河水資源配置與生態保護研究等六個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包括:①標準與法規建設。頒布實施了《渭河水係(陝西段)汙水綜合排放標準》和《渭河幹流(陝西段)地麵水域功能區劃標準》兩項地方環境標準,同時審定批準了渭河關中地區70條一、二級支流,33個水庫的地麵水域功能區劃。省人大1998年8月22日,通過了《陝西省渭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②汙染源削減工程。到1996年9月30日全省關閉了1300多家嚴重汙染環境的15種小型企業,特別取締和關閉了沿渭河的近500家5000噸以下的小造紙企業。1997年省市縣各級政府下達了249家企業的限期治理指令,到2000年底,90%以上企業完成了治理任務,通過了各級環保部門驗收。③地麵水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定與驗收。1997年4月到目前為止,省環保局會同水利廳、地礦廳、衛生廳、建設廳等部門,驗收了渭南、寶雞、鹹陽、銅川、西安等所轄市縣的40多處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地,其中地表水源8處,地下水源32處,涉及400多萬人,年取水量約34000萬噸。④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工程。包括已建或在建的西安市北石橋汙水處理廠、西安市鄧家村汙水處理廠改造工程,西安城河治理工程,此外銅川市汙水處理廠、渭南市汙水處理廠、楊淩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汙水處理廠、寶雞市汙水處理廠、鹹陽市汙水處理廠均在準備或前期準備階段。⑤實施中的石頭河、黑河引水工程,及其水源保護研究工作。目前正在抓緊進行,預計明年可以全部竣工。⑥國家“九五”課題攻關。《關中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生態保護研究》,國家投資300萬元,地方配套150萬元,組織150多位專家,分3個專題,14個子題,其成果已經通過國家水利部、國家科委主持的驗收。
(2)《渭河幹流綜合整治工程》的主要內容。《渭河幹流綜合整治工程》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和渭河流域關中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大方麵。其內容涉及對渭河問題的再認識,在全麵認識的基礎上,水資源利用緊緊圍繞節水及其合理調配;生態環境保護緊緊圍繞水土保持、拉沙疏浚、堤防加固、汙染控製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緊緊圍繞城市建設、特色經濟、高技術產業、環境安全等;此外還將就水資源統一管理、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標準等項戰略問題進行研究。采取邊研究、邊出成果、邊實施的做法,使之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項目。
(3)實施《渭河幹流綜合整治工程》的意義。渭河流域關中平原是華夏子孫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文明的源頭。這裏曾演繹過中華民族的鼎盛和輝煌,創造過光輝燦爛的中華古代文明。陝西關中被譽為中華民族曆史的天然博物館,其“古、特、豐、全”的特點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曆史的悠久、博大與深邃。保護渭河及其平原故地就是保護炎黃子孫的民族傳統和人文精神。目前,全球氣溫趨暖,降水減少,用水量日大,渭河水量日漸枯竭,挾沙能力減弱,泥沙淤積有增無減,下遊長期滯水,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為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的暴發埋下了隱患,同時也為加重災害的破壞後果提供了條件,加上“三廢”的大量堆積,隨時都有釀成汙染事故的可能。一旦遇到不利的水沙組合,將使關中失去安全保障,對陝西乃至西部開發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陝西是西北之門戶,渭河問題的解決不僅為關中高新技術帶的建設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屏障,對黃河生態環境的恢複和保護也同樣貢獻巨大。渭河整治是綜合係統工程,對陝西乃至西部開發影響深遠。如能成功,將為西部開發提供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完美結合的經驗,樹立樣板。因此,保護渭河不僅對陝西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對西部開發,國家第三步戰略的實現意義重大。
四、請求
請全國政協將《渭河幹流綜合整治工程》提案列為調研的重點提案,組織全國有關專家,對渭河關中進行調查、座談、會診、指導,形成意見,進一步建議國家將《渭河幹流綜合整治工程》列為國家“十五”規劃的重點工程,從政策、財力、技術諸方麵予以扶持,使之成為國家西部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樣板和標誌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