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近期重點治理規劃(節選)(3 / 3)

根據以上水資源供需形勢、水資源配置方案、主要斷麵下泄水量控製指標等分析,提出不同地區水資源配置方向。林家村以上地區,重點是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力進行中小灌區的節水改造,興建集雨節灌工程直接利用雨水,建設城鄉供水水源工程保證生活生產用水,並實施從外流域調水,增加流域水資源總量。林家村以下地區,首先實施節水、汙水再生利用、外流域調水等措施,增加水資源可利用量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以此為基礎,大力進行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用水管理,以保證生態環境低限用水量。

三、主要措施

根據上述水資源配置方案,重點安排大中型灌區和大中城市節水工程建設,加大汙水再生利用的力度,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

(一)節水

1.灌區節水改造

灌區節水改造的原則為:渠係工程和田間工程並重,加快渠係工程襯砌、田間工程配套和渠首工程改造,有條件的發展高效節水麵積,提高灌溉保證率。

灌區節水改造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灌區配套改造主要有引、提水設施設備更新改造和渠係建築物續建配套等;節水措施主要有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灌溉、井渠雙灌、噴灌、微灌等。考慮到灌區目前和今後仍以地麵灌溉為主,以及水源含沙量較大等特點,大部分灌區節水改造采取容易實施和管理的渠道防滲以及相對簡單的低壓管道輸水措施,以提高渠係水利用係數;在井灌區和經濟作物區,配合井渠雙灌,采取噴灌、微灌(包括微噴、滴灌)等節水措施,做好示範、試點工作。

在搞好節水工程的同時,必須采取配套的非工程節水措施,即農業節水措施和管理節水措施,充分發揮節水灌溉工程的節水增產效益。農業措施主要有:土地平整、大畦改小畦,蓄水保墒;采用優良抗旱品種,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大力推廣旱作農業。管理措施主要有:加強宣傳和引導,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盡快製定和完善節水政策、法規;抓好用水管理,實行計劃用水、限額供水、按方收費、超額加價等措施,大力推廣經濟、節水灌溉製度,灌關鍵水,優化配水;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節水管理組織和節水技術推廣服務體係,加強節水工程的維護管理,確保節水灌溉工程安全、高效運行,提高使用效率,延長使用壽命。

(1)常規節水。現狀陝西省大中型灌區幹渠襯砌率為75%,支渠襯砌率為60%;甘肅省幹支渠襯砌率為43.8%,寧夏幹支渠襯砌率為55.3%。規劃完成高標準幹渠襯砌1352km、支渠襯砌2620km,陝西省大中型灌區幹、支渠襯砌率分別提高到100%和85%,甘肅、寧夏幹支渠襯砌率提高到80%。同時,開展田間節水工程,進行土地平整、大畦改小畦等農田基本建設,加強蓄水保墒、優化種植結構、推廣先進的灌溉製度等農業和管理非工程節水措施。完成田間節水工程587.7萬畝。

甘肅省渭河流域現有灌區布局相對分散,麵積較小,多為萬畝左右的中小灌區,達標節水麵積54.5萬畝,灌溉水利用係數隻有0.4左右。針對灌區存在問題,大力開展幹支渠襯砌,襯砌長度2192km,提高防滲率;同時在田間改進地麵灌水技術,平地縮塊,積極推廣膜上灌、溝灌和小畦灌等先進的灌溉製度,發展常規節水麵積110.8萬畝。

寧夏渭河流域現有灌區為庫井灌溉麵積,由於水庫多為病險庫,供水能力大大衰減。配合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灌區加快節水改造,提高灌溉保證率。安排常規節水麵積10萬畝。

陝西省渭河流域灌區集中連片,多為大中型灌區,幹支渠襯砌率較高,目前正在進行關中九大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項目,主要是進行渠首改造、泵站更新、幹支渠渠道襯砌和渠係建築物維修配套等。為了進一步提高大中型灌區的節水灌溉水平,充分發揮大中型灌區在農業生產方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關中九大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實施項目的基礎上,再安排大中型灌區渠道襯砌1310km(其中幹渠406km、支渠904km)及渠係建築物6812座,發展常規節水灌溉335萬畝;同時,關中灌區地下水豐富,純井灌和井渠雙灌也具有一定的規模,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得到了合理利用。此次規劃適當安排小型灌區和純井灌區節水改造麵積,發展常規節水灌溉132萬畝。

(2)高新節水。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麵積,完成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等高新節水麵積162.4萬畝,其中,低壓管道輸水節水麵積89.6萬畝,噴灌44.5萬畝,微灌28.3萬畝。

通過上述常規節水和高新節水措施,新增達標節水麵積750.1萬畝,陝西省大中型灌區灌溉水利用係數由現狀的0.48提高到0.6以上,甘肅省灌溉水利用係數由現狀的0.4左右提高到0.7以上,寧夏灌區灌溉水利用係數由現狀的0.45提高到0.7以上。減少灌溉需水量6億m3,其中幹支渠襯砌和田間工程節水4.07億m3,管灌節水0.86億m3,噴灌節水0.57億m3,微灌節水0.50億m3.

2.工業和城市節水

(1)工業節水。渭河流域現狀工業節水水平不平衡,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差別較大,高的行業達到80%以上,低的僅有30%左右,平均40%左右。工業節水的主要措施有:合理調整工業布局和工業結構,限製高耗水項目、淘汰高耗水工藝和設備;進一步提高工業內部循環用水重複利用率,規劃2010年水平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70%-80%;加強節水技術開發和節水設備、器具的研製,對重點行業推行節水工藝和技術措施;運用經濟手段推動節水的發展,通過調整水價和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和支持工業企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強化企業內部用水管理和建立三級計量體係,加強用水定額管理等。通過一係列的節水措施,提高工業用水效率,降低單位產值的用水量,渭河流域工業萬元產值取水量下降至35m3.

(2)城市節水。改造供水體係和改善城市供水管網,有效減少漏失率。根據我國節約用水的有關政策,要求供水企業、用水戶采取必要的措施,杜絕“跑、冒、滴、漏”現象,把供水漏失率降到10%以下。現狀渭河流域城市供水漏失率都在10%以上,西安達13%,應從設計、施工、管材選用和管理等方麵保證新建管網的工程質量,並安排資金有計劃地改造舊管網,使渭河流域供水管網損失降低到10%以下。

加強生活節水器具的推廣使用,原有浪費水嚴重的用水器具逐步更換為節水型的用水器具。新建民用建築節水器具的普及率達到100%,原有建築的用水器具逐步改造,力爭將浪費水資源嚴重的用水器具全部淘汰;城鎮公共設施中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100%。

采用汙水再生利用措施,通過對汙水處理廠排放汙水的深度處理,使其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用水標準後,經過再生水管網回用於景觀用水、城市綠化、道路清潔、汽車衝洗、居民衝廁、施工用水和企業設備冷卻用水等領域。

通過以上工程、技術、管理等措施,減少水量損失,降低無效水耗,使城市供水效率大幅提高。

3.旱作節水農業

根據渭河流域資源型缺水嚴重的特點,可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采取生物、農藝、機械、工程和管理等綜合措施,以優化水資源配置為核心,合理安排農業布局和種植業結構,應用節水保墒技術,采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保障農業高產、優質和可持續發展。

重點采取以下措施:地膜覆蓋增溫保墒技術,可有效節約用水,並具有增溫、保土、壓雜草等多種作用;地麵覆蓋增肥保墒技術,利用秸稈覆蓋、種植綠肥等,增加地麵覆蓋物,具有節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培肥地力的作用;旱作節水高效種植,達到節水培肥的作用;保水抗旱化學製劑應用技術,可減少植物水分蒸騰,增強作物抗旱能力。

4.建立合理的水價體係,利用經濟手段促進節約用水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要求,加大水價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價格杠杆在水資源配置和節約用水方麵的作用。將水資源費納入供水成本,逐步提高公共供水服務範圍內自備水源單位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理順各類水價的比價關係。加大汙水處理費征收力度。全麵推行用水計量收費,提高分戶裝表率,促進節約用水。

(二)汙水再生利用

根據建設部[2000]124號文《城市汙水處理及汙染防治技術政策》規定,結合渭河水資源緊缺的實際情況,應擴大流域汙水處理規模,汙水治理後進入幹支流河道,可作為農業灌溉用水和生態環境用水。其中部分水量再經過進一步深化處理後,供給城市工業等部門用水,加大汙水再生利用,加強汙水資源化,據流域內省(自治區)初步估算,汙水再生利用量由現狀的0.3億m3增加到1.1億m3.

(三)從流域外調水

渭河流域是資源型缺水地區,在大力節水、汙水再生利用、優化經濟結構和合理配置水資源的基礎上,為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從水資源豐富的流域調引適當的水量,向渭河補水。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根據有關前期工作,提出調水方案。目前開展工作的調水方案主要有:引乾(乾佑河)濟石(石砭峪水庫)、引紅(紅岩河)濟石(石頭河)、引漢(漢江)濟渭(渭河)、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向渭河補水、引嘉(嘉陵江)濟渭(渭河)等。

根據前期工作深度、工程技術難度、調水區水資源條件論證和實施的可行性等方麵綜合分析,較為現實可行的調水方案為引紅濟石、引乾濟石,年調水量1.46億m3,主要用於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

1.引紅濟石調水工程

引紅濟石調水工程。引漢江支流褒河上遊的紅岩河的水源,跨秦嶺調入渭河支流石頭河,年調水量0.94億m3,工程由低壩引水樞紐、引水工程組成。低壩引水樞紐位於太白縣城以南8.5km的關山村,由攔河壩、衝沙閘和進水閘三部分組成,攔河壩最大壩高7m,進水閘設計引水流量13.5m3/s。引水工程由輸水明渠和隧洞組成,輸水明渠長610m,隧洞長19.7km,無壓自流輸水。

2.引乾濟石調水工程

引乾濟石調水工程。利用西康(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嶺終南山隧道,將漢江二級支流乾佑河上遊及其周圍小支流,集中於公路隧道南口的彙流池後,經輸水管道自流進入渭河支流石砭峪水庫。

調水區集流麵積673km2,多年平均徑流量2.33億m3,年可調水量0.52億m3.調水工程由洞前取水、引水渠道和輸水隧洞組成。洞前取水工程主要是低壩引水樞紐,規模均較小;引水渠道主要是東、西線串聯小支流工程;輸水隧洞工程長18km,進口至中段為設計1.8m管徑的壓力管道,長3.5km,中段至出口為自流明渠,長14.5km,設計過水流量8m3/s。

3.引漢濟渭工程

引漢濟渭工程。從漢江幹流規劃的黃金峽水庫和子午河三河口水庫取水,調水跨越秦嶺,入渭河支流黑河金盆水庫,總調水量15.5億m3,其中一期調水5億m3,二期調水10.5億m3.一期工程在三河口水庫設閘取水,以自流方式通過63km越嶺隧洞,進入黑河金盆水庫。工程主要由三河口水庫和越嶺隧洞組成,三河口水庫最大壩高110m,總庫容6.48億m3.二期工程從黃金峽水庫死水位440m抽水至643m,通過16.2km輸水支渠,彙入三河口水庫。工程主要由黃金峽水庫、水源泵站、輸水渠道組成,黃金峽水庫總庫容1.9億m3,抽水裝機容量15.4萬kw。

(四)其他城鄉供水工程

集雨工程是解決幹旱地區人畜飲水和農業補充灌溉的有效措施之一,主要布置在渭河以北地區(多年平均降雨量450mm左右),可以發揮雨養農業的優勢,提高旱作水平。規劃安排100萬眼水窖,用於解決100萬人飲水以及播種、抗旱等補充灌溉,年蓄水1-2次,利用降水資源0.88億m3.

為保證生活用水以及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續建和新建完成一些城鄉水源工程,新增供水量5.32億m3.其中,為提高寶雞峽灌區的灌溉保證率,續建完成寶雞峽引水樞紐改造工程;為緩解陝西省西安市、三原縣等地的城鎮生活和工業用水不足,續建完成陝西省西安黑河金盆水利樞紐、三原西郊水庫,上述工程新增供水量4.15億m3,運用時必須保證下遊河道的低限生態用水要求。為緩解甘肅省天水市、隴西縣、崇信縣和平涼市的城鎮和工業用水不足,新建上磨、蓮峰、銅城和兔裏坪水庫,新增供水能力0.47億m3;為緩解陝西省西安市東城區紡織城、洪慶、組團、閻良區及白鹿原五個鄉鎮的生活和工業用水不足,新建李家河水庫,年均供水0.7億m3.

四、中遠期水資源供需形勢和對策

在近期水資源供需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對中遠期(2030年水平)流域水資源供需形勢進行展望,並提出對策。

(一)水資源供需形勢

考慮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口增長、生活水平提高、節水、優化產業結構等因素進行國民經濟需水預測。

為保證糧食安全,2030年水平農業灌溉麵積增加到1720萬畝(主要為引洮供水工程在渭河發展的灌溉麵積)。通過采取強化節水措施,農業灌溉定額有所下降,2030年農業需水量仍維持2010年水平的61億m3不增加。

工業發展必須考慮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附加值、低耗水為主導的現代化工業體係,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考慮工業基礎和產業結構,2010-2030年工業需水適度增長,2010-2020年和2020-2030年工業用水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和0.5%,工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5%和3.5%,2030年工業產值達到11400億元,工業需水達到17.8億m3,較2010年水平增加2.5億m3.

考慮人口增長、城市化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2030年水平總人口為393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包括城市生態環境用水在內的城鎮生活和農村生活總需水為21.2億m3,較2010年水平增加6.4億m3.

綜合以上各項農業、工業和生活需水,2030年水平國民經濟需水總量為100億m3,較2010年水平需水量91億m3增加9億m3.

影響生態環境需水量的因素較為複雜。一方麵,隨著水土保持措施開展和潼關高程下降,入渭泥沙將有所減少、輸沙能力將有所提高,輸沙用水要求將有所減少。另一方麵,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對生態環境的重視,非汛期河道內最小生態用水、河道外生態環境用水將有所增加。因此,2030年水平生態環境用水應與2010年水平變化不大,為保證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仍按56億m3考慮。

據此,2030年國民經濟和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總需求量為156億m3,較2010年水平增加9億m3,考慮國民經濟用水效率的提高和一定的非用水消耗後,2030年需耗水量為138億m3,較2010年水平增加8億m3,相應的缺水量由2010年水平的16.6億m3增加為25億m3左右。

(二)解決流域缺水的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2030年水平流域水資源供需形勢將更加嚴峻。在繼續實施節水、汙水再生利用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的同時,解決流域資源型缺水必須實施從外流域調水。當前提出的向渭河流域調水的方案很多,目前正在研究的調水方案主要有引漢濟渭、南水北調西線、引嘉濟渭等。

引漢濟渭工程可調水15.5億m3,為補充漢江由於濟渭引水造成的水資源不足,規劃建設引嘉濟漢工程。在嘉陵江略陽縣城以上建低壩調水,通過28km的隧洞和2km的明渠自流引水入漢江,年調水可達10億m3.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緩解西北地區和黃河流域缺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基礎工程,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分三期實施,總調水量170億m3,一期工程調水量為40億m3,其中龍門——三門峽河段配置10億m3;二期工程調水量50億m3.當前正在抓緊編製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

上述調水工程都提出了向渭河補水的方案,為解決渭河流域的缺水問題提供了條件。跨流域調水工程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必須加強前期工作,統籌考慮工程技術難度、投資、對調出區和受水區的影響、調水工程的技術經濟比較以及調水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各方麵因素,經過科學論證和比選,確定適宜的調水工程,同時還應該加強調水配套工程、水價、運行管理體製和機製等方麵的工作。

第三節 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

依據黃河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的總體要求,科學確定渭河流域和區域的水環境承載能力或水環境容量,以水資源的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重點加強工業汙染源治理,建設汙水處理廠,嚴格控製入河汙染物排放總量,實現渭河水資源的有效保護。

一、水功能區劃

按照《水法》的規定,水利部會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製定了水功能區劃,陝西省人民政府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以陝改辦發[2004]199號和寧改辦發[2004]158號批複了兩省(自治區)水功能區劃。根據全國水功能區劃成果和陝西、寧夏兩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已批複的水功能區劃,渭河幹流劃分5個一級水功能區。其中保護區1個,即渭河源頭水保護區,河長6km,占幹流河長的0.7%;開發利用區2個,為定西——天水開發利用區和寶雞——渭南開發利用區,河長累計699.3km,幹流河長的85.5%;緩衝區2個,為甘陝緩衝區和華陰緩衝區,河長112.7km,占幹流河長的13.8%。

二、水環境功能區劃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水環境功能區劃,渭河幹流劃分16個水環境功能區。其中:Ⅰ級水環境功能區1個,河長14km,占幹流河長的1.6%;Ⅱ級水環境功能區2個,河長130km,占幹流河長的15%;Ⅲ級水環境功能區7個,河長449.1km,占幹流河長的51.8%;Ⅳ級水環境功能區6個,河長273.9km,占幹流河長的31.6%。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各河段水質目標需求,依照有關法規,加強協調,加大管理力度,保證水質目標的實現。

三、入河汙染物總量控製

根據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汙染防治的統一要求,按照黃河入河汙染物總量控製目標,加強渭河幹流各項汙染物入河總量的控製監督管理。各省、自治區要製定落實總量控製目標具體方案和措施,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保障渭河幹流水質保護的目標要求。

四、主要控製斷麵河道內低限生態環境水量

根據渭河的實際情況,從維持渭河河道基本形態,以及保證一定基流量、維持渭河一定的稀釋自淨能力和基本的生態環境等方麵考慮確定渭河河道內低限生態環境需水量,幹流林家村、鹹陽和華縣三個斷麵非汛期(11-6月)的低限生態環境流量分別為10m3/s、15m3/s和20m3/s,全年最小水量分別為2億m3、4.5億m3和7億m3.

五、主要措施

(一)城市水源地保護

渭河水汙染對城市供水安全已構成威脅,為了保證流域城市水源地供水安全,應依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管理規定》,劃定相關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製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確保城市飲用水安全。

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立水源地明顯保護標誌,一級和二級保護區內禁止任何可能汙染飲用水水源的人類活動,嚴格控製保護區內的汙染物排放;嚴格限製城市公共供水範圍內的各種自備水源的開發利用;逐步限製和減少地下水取用水量尤其是超采地區,保護有限的地下水資源。

(二)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管理和能力建設

1.實施入河汙染物總量控製

實施流域水量水質統一管理。根據黃河水資源保護要求和渭河實際水環境承載能力或水環境容量,流域各省(自治區)應製定所在轄區的汙染物入河和排放控製計劃,並進行監督管理。在渭河幹流、主要支流涇河和北洛河河段,以及其他支流省界河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