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導護灘工程壩頂高程按灘麵高程加0.5m。根石衝刷深度耿鎮橋以上按2m,耿鎮橋以下按2.5m;加固工程耿鎮橋以上按1m,耿鎮橋以下按1.5m考慮。
規劃安排續建河道整治工程11處,壩垛76座,工程總長6km。其中險工3處,長1.24km;控導工程8處,長4.76km。安排加高加固河道整治工程25處,壩垛數264座,工程總長20.21km。其中險工5處,長4.7km;控導工程20處,長15.5km。另外,新建防汛道路5條,總長14km;對續建及加高加固工程聯壩進行硬化,總長25.41km;安排守險房建設麵積2795m2.
5.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安全建設
三門峽庫區返遷移民安全建設工程防護範圍為335m高程以下的黃、渭河臨水庫區,包括大荔縣黃河庫區、渭河沙苑庫區、渭河華陰庫區。建設內容主要有移民圍堤加高加固、撤退道路改建、避水樓建設等。
防洪標準:華陰圍堤設防標準為渭河華縣站5年一遇洪水位加0.5m超高;沙苑圍堤設防標準為臨渭河堤段按渭河華縣站5年一遇洪水位,臨北洛河堤段按北洛河朝邑站5年一遇洪水位加0.6m超高;朝邑圍堤臨黃河堤段按相應黃河龍門站5年一遇洪水,臨北洛河堤段按北洛河朝邑站5年一遇洪水,堤防超高1m。
渭洛河庫區河道整治工程采用以壩垛為主,壩頂高程按工程所在河段的灘麵高程加0.5m超高。防汛撤退道路按四級公路,采用瀝青路麵。避水樓為二層結構,二樓底板高程高於黃河、渭河20年一遇洪水水麵線加0.5m超高。
規劃安排加高培厚移民圍堤24.97km,加固移民圍堤87.8km。改建、新建橋梁9座,改建涵洞3座,新建涵洞1座。新修壩垛護岸99座,總長7.97km。改建和完善撤退主幹道路2條,長14.92km,撤退路12條,長53km。建造避水樓9828棟,補助建築麵積19.66萬m2.
6.“二華地區”排水除澇
“二華地區”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三日排完;排漬標準為10年一遇三日暴雨七日排至耐漬深度1m。設計排水雨量為10年一遇一日暴雨92mm,10年一遇三日暴雨120mm。
本次規劃安排新建墊頭排水工程,改善羅夫、柳葉兩處排水工程,控製排水麵積100.55km2.
二、渭河中上遊
根據河道情況,渭河中上遊河段的防洪工程應以護岸為主,城區河段根據有關標準建設堤防。
(一)中遊
中遊河段防洪建設的重點是安排寶雞、鹹陽、楊淩兩市一區的城區堤防建設。
規劃共安排幹流堤防61.78km,其中加高培厚幹流堤防40.13km,退、改建堤防2.51km,新建堤防14.38km,護坡4.76km。支流河口新建回水堤2.53km,加高加固堤防3.79km。新建圍堤4.6km,穿堤涵閘7座。對鹹陽鐵橋礙洪擴孔問題積極與相關部門協商,對其進行擴孔改造。另外,渭河河道內生態景觀建設必須滿足防洪減淤和非汛期生態基流的要求。
(二)上遊
渭河上遊主要建設護岸工程,護岸工程高度與灘麵齊平。重要城市河段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防,主要城鎮按2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防。規劃安排新建及加固護岸工程174.21km,其中新建護岸143.87km,加固原有護岸30.34km。
三、主要支流
(一)涇河上遊護岸
涇河上遊防洪工程以護岸建設為主,城市河段修建堤防。
防洪標準:平涼市市區段按50年一遇洪水設防,設防流量1588m3/s;涇川、寧縣長橋鎮、西吉和彭陽等縣城區段按20年一遇洪水設防,設防流量分別為1933m3/s和4210m3/s;其他河段高度與灘麵齊平。
規劃安排新建及改建護岸78.49km,其中新建53.55km,改建24.94km。安排甘肅省的平涼、涇川及寧縣長橋鎮和寧夏的西吉、彭陽等縣河段堤防加固34.65km。
(二)北洛河護岸
北洛河河道以局部整治為主,主要對塌岸嚴重的彎道進行防護。規劃安排育紅水源地、雷宋、晉城、明水、船社、阿河、同堤、東城南、丁家灣等9處護堤、護岸工程,總計長度2.4km;新建防汛道路13km。
四、防洪骨幹水庫
東莊水庫位於涇河峽穀段出口以上20km,距西安市約90km,壩址控製流域麵積4.32萬km2,占涇河流域麵積的95.1%,占渭河華縣站流域麵積的40.6%。水庫的開發目標是防洪、減淤和改善生態環境。據有關初步成果,東莊水庫總庫容30.1億m3,調洪庫容7.3億m3,可攔沙22.8億m3.東莊水庫建成後,可利用其庫容調蓄洪水、攔減泥沙,減輕渭河下遊河道淤積,提高下遊防洪標準。目前,應加強東莊水庫防洪減淤作用研究,加快前期工作。
五、非工程措施及工程管理
(一)防洪非工程措施
防洪非工程措施是渭河流域防洪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規劃主要安排完善、改建水文站網、防汛機動搶險隊、信息網絡等內容。規劃改建和新建51個水文站和11個水位站,配備測驗儀器,改善測驗手段等。規劃對原有機動搶險隊補充必要的搶險設備,並新建一支機動搶險隊,配備相應設備等。建設信息網絡係統、辦公自動化係統和信息采集係統等。
(二)工程管理
為實現工程管理規範化和科學化的目標,參照國家計委計投資[1999]2250號《國家計委關於印發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據渭河防汛、水文測驗等業務需要,安排修建三門峽庫區防汛調度指揮設施、相應的管護設施及防汛料物倉庫建設。規劃三門峽庫區基層單位配備工程觀測設備、交通工具、通訊設備、工程探查維護設施以及基層管理站,在華陰市建立移民區管理信息處理中心等。
第二節 水資源配置
在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各省(自治區)要遵照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的用水限額,統籌安排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在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前提下,考慮生態環境低限用水要求。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則,進行用水管理,加強水資源優化配置,提出主要控製斷麵下泄水量要求。
一、供需形勢分析
(一)生態環境低限用水要求
生態環境低限用水包括河道內生態環境低限用水和河道外生態環境需水。2000年水平,生態環境低限用水量為60.13億m3;2010年水平生態環境低限用水量為55.76億m3.
1.河道內生態環境低限用水
河道內生態環境低限用水主要包括輸沙用水和非汛期河道內最小生態用水量。
在分析現有資料基礎上,采用輸沙水量與含沙量相關法、輸沙率法、平均水量法等多種方法,分析論證渭河下遊多年平均輸沙水量。在渭河下遊河道淤積不進一步惡化、平均淤積量0.10億m3/a的情況下,計算2000年水平多年平均輸沙水量為51億m3(其中汛期為45億m3,6月份為6億m3),2010年水平考慮水土保持措施攔減泥沙作用,河道內多年平均輸沙用水減少為45億m3.
考慮維持河道基本形態、維持一定的稀釋自淨能力、城市段河道內生態景觀用水、回補地下水等要求,下遊河道內非汛期(11月至5月)最小生態需水量為6.13億m3.
根據以上分析,2000年水平和2010年水平河道內生態環境低限用水量分別為57.13億m3和51.13億m3.
2.河道外生態環境需水
河道外生態環境需水指水土保持及其他生態建設需水量。根據分析,2000年水平水土保持需水3億m3,2010年水平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後需水為4.63億m3.
(二)國民經濟需水預測
1.生活需水
生活需水包括城鎮生活和農村生活兩部分,其中城鎮生活需水包括居民生活、公共設施和城市水麵需水等,農村生活需水包括農村居民生活和大小牲畜需水等。
2000?-2010年流域人口年均遞增率為7.9‰,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6.3%。現狀水平年城鎮生活用水量為4.3億m3,平均用水定額為123L/人·d。參考國家推薦的用水標準和各省(自治區)實際用水情況,在普遍增強節水意識、大力推廣節水器具和改善城市供水係統的條件下,擬定2010年居民生活和公共設施用水定額168L/人·d,需水量為7.9億m3.另外,陝西關中地區的部分城市水麵等也需要補充水量,據省(自治區)規劃資料,現狀和2010年分別為0.8億m3和1.6億m3.綜合上述各項,現狀和2010年水平城鎮生活需水分別為5.1億m3和9.5億m3.
現狀農村生活用水定額一般為35-45L/人·d,平均41L/人·d,需水量3.4億m3,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擬定2010年水平農村生活需水定額采用45L/人·d,需水量為3.7億m3.現狀牲畜需水量1億m3,2010年水平牲畜需水量為1.6億m3.
綜合以上各項,現狀、2010年水平生活需水量(包括牲畜需水量)分別為9.5億m3和14.8億m3.
2.工業需水
2000年渭河流域工業總產值為1693億元,人均工業總產值5208元,較黃河流域人均6365元低1157元。西部大開發為流域國民經濟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空間,考慮渭河工業發展的現狀情況,結合各省(自治區)經濟發展規劃,預測2000?-2010年工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為9.8%,2010年工業產值為4312億元,高於黃河流域平均發展速度。
工業需水預測是在充分考慮節水的條件下,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產的原則,采用用水增長趨勢分析法和萬元產值取水量法進行預測,並用彈性係數和人均需水量進行複核。現狀年渭河流域工業萬元產值取水量平均為79m3,用水量為13.4億m3,人均工業用水量為41m3/人·a。根據渭河流域各省(自治區)實際情況,預測2010年工業需水量為15.3億m3,2000?-2010年工業用水增長率為1.4%,萬元產值取水量約為35m3,工業需水彈性係數為0.14,人均工業需水量為43m3/人·a,低於黃河流域平均58m3/人·a。工業用水的增長速度在黃河流域和西北地區屬較低水平。
3.農業灌溉需水
農業灌溉需水量包括農田灌溉、商品菜田灌溉、林果和牧草基地灌溉等三部分需水量。
根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範》,結合渭河流域農田灌溉的實際,確定現狀水平各區設計灌溉毛定額為290-440m3/畝,2000年流域農田灌溉麵積1676.3萬畝,相應的需水量為58.6億m3.
考慮到引洮一期工程實施後在渭河流域新增農田灌溉麵積5.8萬畝,則2010年流域農田灌溉麵積達到1682.1萬畝。
農田灌溉需水量預測,分別計算了維持現狀灌溉水平下的需水量和節水措施實施後灌溉水平下的需水量兩種情況。2010年水平不考慮節水措施,即原有灌溉麵積按現狀灌溉定額計算,灌溉需水量為58.6億m3,引洮一期工程新增灌溉麵積按節水定額計算需水,需水量為0.2億m3,則2010年水平農田灌溉需水量為58.8億m3(一次平衡農田灌溉需水量);考慮采取節水措施後,灌溉水利用係數將提高,農田灌溉定額會有所下降,需水也將有所降低,2010年水平農田灌溉需水量為53億m3(二次平衡農田灌溉需水量)。
據統計分析,現狀水平渭河流域商品菜田用水量為5.7億m3,考慮節水技術的提高和菜田灌溉麵積的增加,預測2010年水平商品菜田灌溉需水量為5.5億m3.
根據渭河流域各省(自治區)規劃資料,預測現狀、2010年水平渭河流域林果和牧草基地灌溉需水量分別約為1.4億m3和2.3億m3.
4.國民經濟總需水量
綜合以上分析,2000年水平國民經濟總需水量為88.6億m3,2010年水平不考慮農業節水的國民經濟總需水量為96.6億m3(一次平衡需水量),考慮農業節水的國民經濟總需水量為90.9億m3(二次平衡需水量)。
(三)水資源供需形勢分析
1.水資源供需一次平衡
按照目前的工農業發展規模及用水水平,2000年水平渭河流域國民經濟總需水量88.6億m3,需耗水量為63.5億m3,考慮生態環境低限用水和非用水消耗量後,流域對水資源的需求總量達128.1億m3.與水資源總量110.6億m3相比,缺水量17.5億m3,缺水率達13.7%,缺水形勢嚴重。
2010年水平,結合上述分析的各部門需水量,渭河流域國民經濟總需水量增加為96.6億m3,按照各部門的耗水水平,計算各部門需耗水總量為70.8億m3,考慮生態環境低限用水和耗水量增加後的非用水消耗量,流域對水資源的需求總量達131.4億m3,缺水量20.9億m3,缺水率達15.9%,缺水形勢更為嚴重。
由此可見,無論是現狀還是2010年水平,渭河流域均為資源型缺水,水資源量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維持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節水、汙水再生利用、調水等力度,合理配置水資源。
2.水資源供需二次平衡
在水資源供需一次平衡的基礎上,考慮采用節水、合理利用地下水、汙水再生、外流域調水等措施,進行2010年水平水資源供需二次平衡。
加大各行業節水力度,逐步建立節水型社會。通過加強農業灌溉常規節水和高新節水措施,新增節水達標麵積750.1萬畝,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減少灌溉需水量約6億m3.
合理利用地下水。渭河流域地下水可開采量35.7億m3,2000年地下水開采量為33.8億m3,已基本達到流域可開采量,但地下水開采利用布局不合理,局部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今後應在控製地下水開采總量的前提下,在地區分布上進行合理調整,嚴格控製超采區的開采量,關閉城市公共供水管網範圍內的各種自備水源,並有計劃、有目的地實施回補,達到采補平衡。對仍有開采潛力的地區,安排部分機電井工程,適當增加地下水的開采量。
加強汙水處理和回用。現狀流域內汙水再生利用量僅0.3億m3,通過建設城鎮生活汙水處理廠,並合理利用處理過的汙水,增加有效供水,2010年水平使汙水再生利用量達到1.1億m3,增加0.8億m3.
在大力節水、汙水再生利用和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的基礎上,為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考慮從水資源豐富的地區調引適當的水量向渭河補水。根據前期工作深度、工程技術難度、調水區水資源條件論證以及實施的可行性等方麵綜合分析,較為現實可行的調水方案為引紅濟石和引乾濟石,年調水量1.46億m3.
在采取上述措施後,2010年水平流域國民經濟需水量為90.9億m3,需耗水量為68.1億m3,分別較一次平衡減少5.6億m3和2.7億m3.外流域調水後,渭河水資源總量增加到112億m3,計入非用水消耗量和55.8億m3的生態環境用水後,缺水量為16.6億m3,缺水形勢較一次平衡略有緩解,但缺水率仍為12.9%。
在流域缺水的情況下,一般來水年份應優先保證生活和工業用水,保證生態環境低限用水,壓縮農業灌溉用水,控製主要斷麵下泄水量。2010年水平缺水將主要表現為農業灌溉用水的不足,為緩解水資源短缺矛盾,重點是采取綜合措施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限的農業用水,加大節水力度。
(四)緩解資源型缺水的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在考慮節水、汙水再生利用和外流域調水等措施以後,仍然缺水16.6億m3.為此,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加大用水管理的力度,強化水資源在不同部門和產業間的優化配置,以水定產、以供定需,實現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同時,根據農業灌溉水量不足的缺水特點,2010年水平必須進一步優化農業灌溉用水配置,通過種植結構調整、發展雨養旱作農業、實施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緩解供需矛盾。
1.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農作物種植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按照調整一產、優化二產、發展三產的原則,加快高耗水產業的轉型,形成以高附加值、低耗水為主導的現代化工業體係,積極發展國防科技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拉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形成以旅遊業為重點、現代商貿、交通郵電、金融保險為支撐的產業體係。一、二、三產業結構的比例由現狀的13:45:42,調整為2010年水平的8:46:46.
農業應以果業、畜牧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推動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用水量相對較少的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種植,按照陝西省農業廳提出的農業發展規劃,將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的種植比例由現狀的86:14:0,調整到2010年水平的76:18:6,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發展畜牧產業。
2.發展旱作農業
渭河流域處於幹旱和濕潤地區的過渡帶,多年平均降水量572mm,具有發展旱作農業的條件。農業灌溉在充分節水以後,應以水資源條件決定灌溉規模,以供定需,以水定產,優化種植結構,充分利用降水資源,提高降水有效利用率,發展旱作農業。
由於水資源短缺,20世紀90年代以來,渭河流域有大量農田失灌,實際灌溉麵積已經遠小於農田有效灌溉麵積。今後可根據水資源條件,在枯水年份適當增加部分旱作麵積。2000年渭河屬特枯年份,由於缺水失灌,導致490萬畝灌溉麵積被動改為旱地耕作。如果2010年水平仍維持此實際灌溉麵積規模,可以大大減少水資源供需缺口,基本達到供需平衡。
3.實施非充分灌溉
根據陝西省水利廳完成的關中地區寶雞峽灌區、涇惠渠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和洛惠渠灌區灌溉定額調查資料,隨著節水措施實施和灌溉技術改進,20世紀70年代以來,四個灌區平均實灌定額呈逐步下降趨勢,糧食產量卻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00年,四個灌區平均實灌定額僅317m3/畝,屬非充分灌溉,但糧食畝產仍達到606kg/畝,說明通過實施非充分灌溉以及運用農業綜合措施,不會對糧食生產造成大的影響。根據渭河流域灌溉製度分析,農田灌水次數在現狀4-5次基礎上,減少一次灌水定額,即可基本彌補供需缺口。
(五)枯水年份水資源供需和對策
在枯水年和連續枯水年份,由於來水量減少,水資源短缺形勢將更加嚴峻。據分析,渭河流域中等枯水年份水資源總量為83.7億m3,在綜合平衡當地資源量、跨流域調水量、生態環境低限用水量、非用水消耗量和國民經濟需耗水量後,缺水量將達到28.6億m3,缺水率為24.2%。
基於枯水年份更加嚴峻的缺水形勢,確定流域枯水年份水資源配置原則為:優先保證生活和工業用水要求,保證農業“保命水”用水要求;允許地下水一定程度超采,實現多水源聯合調度和配置,優化利用有限水資源,實行計劃用水、限額供水,采取多種抗旱措施,度過枯水年份。
二、斷麵下泄水量控製和區域水資源配置方向
選擇林家村、華縣和墊頭為主要控製斷麵,考慮各斷麵生態環境低限用水要求,並依據水資源配置方案和國民經濟發展需求,提出2010年水平多年平均林家村、華縣、墊頭三站下泄水量分別為15.1億m3、45.7億m3和5.4億m3,入黃水量為51.1億m3,滿足河道內生態環境低限用水要求。渭河入黃水量由20世紀90年代平均的44.8億m3,增加為51.1億m3,增加6.3億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