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第三種說法,說武則天很聰明,這一輩子做了許多事情,其中有好也有壞,自己來說的話,難免偏頗,於是,碑上就不寫字了,是非功過任後人評說吧。所以,有人認為立個無字碑恰恰說明了武則天任後人評說功過的本意。

雙麵慈禧的矛盾人生

說到中國曆史上幾個非常有權勢的女人,就不能不提到慈禧太後。慈禧太後占據清廷的最高統治權近五十年,直接培養了兩個皇帝,一個同治,一個光緒。對於這樣權傾一時的重要曆史人物,正史和野史都會有大量的對這個人物的記載。可是我們在總結說慈禧是個什麼樣的人的時候,往往會得出一些南轅北轍的結論。那麼慈禧到底是殘酷還是寬厚,是激進還是保守?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慈禧的多麵性是由什麼決定的。

有人說,縱觀慈禧統治清王朝的時期,中國淨打敗仗了。慈禧一輩子經曆過五次重大的戰爭,一個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那個時候慈禧還小,才5歲;第二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慈禧當時已經進宮了,已經是鹹豐的貴妃了。等到後邊的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還有八國聯軍進北京,以及剿滅義和團的時候,慈禧已經是大清的最高統治者了。當時慈禧垂簾聽政,決策權在握。

關於這幾次戰爭,有很多人拿慈禧太後的有些話說事。當時慈禧說過一句話,叫“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然後,大家再對照什麼《北京條約》《南京條約》,往後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發現無論哪個條約都是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很多人就說,慈禧在戰爭的問題上,表現得太懦弱無力了,這才造成大清屢吃敗仗,使中國的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那麼,是不是這個情況呢?不是。我們根據史書裏邊得出的結論,慈禧對待戰爭的態度總體來說是挺激進的。就拿第二次鴉片戰爭來講,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當時慈禧極力主張鹹豐皇帝跟英法開戰,不要談和。甚至之前還主張鹹豐皇帝不要往熱河跑,就在北京待著。慈禧的這一番話差點兒讓鹹豐以為她要害他,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就是說,其實慈禧在戰爭的態度上,是強調要維護大清國威的,不願隨便讓人家欺負。

後來的幾次戰爭,也都和這個態度有密切的關係,比較典型的是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一開始,慈禧是堅決主張跟日本打的。當然,她做這個主張是有底氣的。現在一翻曆史課本,都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讓日本人給打敗了。但是,1894年的這場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的海軍其實遠不如大清水師。大清水師從歐美買了很多先進的軍艦,在實力上當時大清水師排亞洲第一、世界第八,而日本的水師充其量也就排世界第九。就是說,雙方的實力還是有差距的。可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大清打了敗仗,所以說甲午中日戰爭才叫一個巨大的恥辱。據說,日本把中國的北洋水師給打敗了之後,日本的海軍將領都不敢相信,跺著腳在那兒跳舞大喊——居然打敗了北洋水師!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當時恰逢慈禧六十大壽,要過生日。過生日她得花錢,一個是修頤和園,再一個是修戲台子,還有什麼講經的地方、樓台亭閣等。要建這些東西,花銷非常大。那麼,這錢從哪兒出呢?隻能從當時的軍費裏挪。可是,戰爭在持續打著,軍費就不夠用了。於是,有的人主張,慈禧太後辦壽還留下點兒銀子,把這銀子挪去充當軍費,畢竟國家大事要緊。可是,慈禧不幹了。因為慈禧很重視自己的六十大壽。當時,慈禧太後身邊有人跟她說,老佛爺這六十大壽過好了,大清江山永固,萬壽無疆。所以,在她看來,對日本一戰輸贏是無所謂的,和自己的六十大壽的重量級是不能比的。我們今天會覺得慈禧太後為了自己六十大壽而禍國殃民,其實這話說得有點兒過了。為什麼呢?因為在慈禧心裏認為,祝壽是頭等大事,是江山永固最好的辦法,而這恰是她認識的局限性。慈禧太後主持大清皇政近50年之久,她絕對不是一個追求享樂奢侈的人。那麼,慈禧為什麼後來要和談呢?這是因為她當時兩下權衡後,限於自己當時的認識,就我們所說的思想局限,才下的決定。

後來還有一件誰都感覺到很吃驚的事情,1900年,慈禧突然宣布對世界宣戰。1900年6月21日,大清朝廷宣布《宣戰詔書》,其中“彼等”二字,將除了自身以外的所有外部世界,統統列為敵人,這就意味著慈禧向全世界宣戰。慈禧怎麼能做出這麼衝動的事情來呢?這是當時下邊的臣子把她誤導了。

因為皇上和慈禧太後都居於深宮,她不可能像現在一樣,能通過四通八達的信息網絡得到消息,她隻能等身邊的近臣,像上書房、軍機處等大臣給她提供信息。結果,有一個她很寵幸的大臣,直隸總督榮祿給她提供了一條錯誤信息。當時榮祿跟慈禧是這麼說的:“壞了,老佛爺,我聽說,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荷蘭,反正數得著的這些帝國主義列強,要集體出動兵力逼您退位,叫您歸政啊!”什麼叫“歸政”呢?就是要慈禧把垂簾聽政的權力歸還給光緒皇帝,讓慈禧退居二線,頤養天年。榮祿說的這件事可是捅了慈禧的肺管子,讓慈禧特別受不了,因為在慈禧心裏,她才是大清的主政之人。這些西方國家集體讓她退位,那不僅是讓慈禧掌握不了政權,甚至還有性命之憂。光緒皇帝的翅膀一天天硬了,而這娘兒倆之間的關係也不怎麼和諧。那這事有沒有呢?沒有。這隻是上海一家英文報紙發表的一篇文章,當時一個政論家,就是時評家寫的,就說現在的大清國要是想好,就得光緒主政,讓慈禧太後歸政。結果,這件事被添油加醋地弄上來了,慈禧這時候感覺到自己地位受到威脅了,覺得不行,得反擊。

而且,這時候還有一個特殊的曆史環境。我們知道當時鬧義和團,義和團提出個口號叫“扶清滅洋”,就是尊崇大清朝,但是專門殺洋人,在各地方鬧得很厲害。一開始,清廷害怕影響和帝國主義列強的關係,也鎮壓過義和團,沒鎮壓住。當時老百姓造反的太多了,一方麵對大清不滿,另一方麵對洋人不滿,到後來威脅到很多在華外國人的利益,外國人就跟大清朝交涉了,如果大清朝不鎮壓,人家就自己鎮壓。那些外國公使為了保護本國傳教士和本國經濟政治的利益,在清政府鎮壓義和團無效的情況下,派出使館衛隊進京鎮壓。但是衛隊人數大大超出清政府的限製。

1900年6月初,西摩聯軍的上千名先頭部隊,從天津出發前往北京,後續部隊也陸續跟上,兵臨城下。就在這個時候,慈禧太後正好聽說了讓她歸政的傳言,一看這陣勢,以為老外要動手了。雖然這些人是說來鎮壓義和團的,但是怕他們借這個事把士兵聚攏到一起殺進故宮,取她的項上人頭。所以,慈禧太後才覺得不能坐以待斃了。麵對列強咄咄逼人的態勢,載漪建議慈禧,利用義和團來消滅洋人在中國的勢力。為了保護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慈禧采納了載漪的建議。因此,清政府正式承認義和團為合法組織。

就這麼著,在錯誤信息的左右之下,慈禧對外宣布,對世界各國宣戰。當時還打開城門,迎接義和團進城殺洋人,結果最後造成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嚇得屁滾尿流地跑到西安那邊去了。就說這個事情,慈禧是典型地受錯誤信息左右,擔心自己的位置不穩,被謠言所蠱惑,釀成了這次大禍。所以說,所謂慈禧太後對戰爭的態度,是激進還是保守,就看自己地位是否受到了威脅。若是地位受威脅,那她一定“激進”;一看自己暫時沒有什麼憂慮了,那就保守了。

再有人弄不清楚慈禧的為人到底是寬厚還是殘忍呢?關於這個事,有個典型例子。慈禧是怎麼上位的,想必大家都清楚,是和她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合謀,在鹹豐皇帝死了之後發動了“辛酉政變”,把顧命八大臣給拿下之後,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她才得的權。

慈禧上台之後,首先得清算原來的顧命八大臣,比如載垣、端華、肅順這些人。當時,慈禧是怎麼清理這些人的呢?按照大清例律,給這些人定的罪名就是謀反。因為如果不定謀反,人家怎麼說也是顧命八大臣,沒辦法把他們扳倒。定下謀反罪名後,按大清例律應該要淩遲處死。什麼叫淩遲處死?就是一刀一刀把人給活剮了,非常殘忍。但是,慈禧知道要是這麼幹的話不得民心,於是就有人提議寬容一點,把這八個人革職得了。可是,慈禧又不甘心,她對這幾個人非常恨。由於載垣、端華、肅順這些人對她也不客氣,所以她區別對待。怎麼區別對待呢?這八個人裏頭載垣和端華是王爺,於是慈禧賜他們自盡——其實就是武大郎吃藥,喝也是死,不喝也得死,讓他們自盡了得個全屍。而肅順作為八大臣的主心骨,是主要的策劃人,不能饒了他,判了個斬立決,在菜市口問斬,身首異處。有人說這多慘啊!其實這不慘,比起淩遲來,已經很人道了。而且,人死了之後,慈禧還準許把腦袋跟身子縫在一塊兒下葬,也算是得個全屍。

這三人死了之後,剩下的五位大臣也是區別對待。其中有一位是道光皇帝的女婿、鬼子六奕訢的親姐夫景壽。對於這個人,慈禧雖然把他革職了,但是保留了爵位和待遇。剩下的那幾個人,兵部尚書穆蔭,不僅革職,還發配到新疆效力贖軍去了。還有三位,史部左侍郞匡源、署吏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焦佑瀛,均即行革職、加恩免其發遣。也就是說,革職但是沒發配,就在北京做一個平民百姓,讓宗人府沒事管管他們,如同我們現在的“保外就醫”似的。

慈禧的這種處理方式,在當時來看是很合體的。為什麼呢?因為先把領頭的幾個處死後,避免這個團夥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然後對下邊這些從犯相對寬厚,隻是給革職了。剩餘的這些人一看,處罰也不是很嚴重,就別造反了,省得禍滅九族。這樣的處理方式在慈禧剛上任時起到了安撫人心的作用,贏得了大家交口稱讚,都稱讚慈禧太後寬宏大量,為人寬厚。

其實是慈禧寬厚嗎?她要是真寬厚,應該把那三位也饒了。那麼,她為什麼這麼幹呢?就是為了安撫人心。所以,慈禧垂簾聽政之後,一個月內,辛酉政變的餘波就平息了,沒有再釀成大的禍端。因此,不能簡單說慈禧是殘忍還是寬厚,她為了她的政治目的,必須得做到這一點。

就像慈禧對改革和保守的態度一樣,慈禧一開始是為大清國負責的,所以才設立了總理衙門,負責洋務運動。而且,那時候出現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都是洋務派。要是沒有慈禧支持這些人,他們怎麼能搞洋務派呢?所以慈禧一開始對洋務派是認可的。“師夷之長技以治夷”,大清為什麼打不過人家,就是因為船沒別人的大,火炮沒別人先進,所以得辦兵工廠,這才有了張之洞的漢陽兵工廠,以及江南繅絲局。但是,為什麼要阻止後來的維新派呢?大家都知道“戊戌六君子”,當時慈禧下令把以譚嗣同為首的都給斬首了,而康有為和梁啟超跑到了海外,所以有人說慈禧是保守派。其實不是那個概念,慈禧一開始並不保守。問題是大家改來改去地搞洋務運動,再加上甲午中日戰爭又輸了,結果有人就說,之所以輸,不是說大清的船不如外國人船大,炮火沒有人家的炮好用;不是因為北洋水師的實力沒有日本人強,而是因為政治體製的問題。所以戊戌變法到後來變成要改革政治體製,而政治體製怎麼改呢?要實行西方的君主立憲製,讓慈禧下台,光緒執政。戊戌變法中的這個政治改革,直接威脅到慈禧太後的利益了。這時候,慈禧就發現,不能眼看著了,要是再支持維新派,自己的位置就不保了。

這個時候,維新派自己也知道慈禧不會輕易下台,所以想“槍杆子裏邊出政權”,讓一些軍隊進北京勤王,逼慈禧下台。當時維新派看中誰了呢?就是袁世凱。袁世凱當時在離北京不遠的天津小站練兵,手下盡是一些精兵強將。維新派的人就希望他能夠進京,逼慈禧太後下台。但袁世凱這人猴精猴精的,後來不是有人說袁世凱告密嗎?其實這話說得有點兒誇張了,袁世凱不是告密。一開始袁世凱是支持維新的,後來經過對時局的判斷,覺得“帝黨”很難扳倒“後黨”,如果他跟著維新,最後肯定跟著吃刀子,恐怕得被殺頭。於是袁世凱按兵不動,他手裏有兵,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都得來求他,這樣他就可以從中間獲得更多利益了。所以,袁世凱當時沒有說支持哪一派,也沒說反對哪個,在整個戊戌變法的過程當中,充當了一個中間派的角色,並沒有明顯地去爭哪一方。後來,慈禧太後把光緒帝囚禁起來了,帝、後之爭勝負已分了,袁世凱才火速進京,接受慈禧太後的召見,向慈禧表忠心。由此可知,我們不能說慈禧是保守的。

我們剛才講述了慈禧太後殘酷寬厚、保守激進,以及她對戰爭的態度,其實是想告訴大家:不能從曆史現有發生的事情來總結一個人的性格。人的個性對曆史是有影響的,但是它的影響遠遠沒有此一時彼一時的權勢鬥爭的影響大,所以要說這個人是激進還是保守,一個核心就是在於他的統治地位有沒有受到威脅。因此,若是我們有的人根據具體的曆史史實來斷定這個人的性格的話,那不過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曆史事件永遠應該回歸到它的本來麵目,我們也應該回歸到曆史的長河當中,根據權力的這種興替來判斷曆史人物在這個時段起的作用,而個性的東西並不是主要因素。

慈禧的弄權世界

慈禧太後作為中國曆史上的傳奇女人之一,很多人都對她的一生充滿好奇。在無數的影視作品上,我們也看到有關慈禧的各種各樣的傳聞。這些傳聞有真有假,但大體上都沒有跳出慈禧太後本身的性格以及她的行事方式。其實,從清宮的曆史當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畫出一條慈禧太後的“上位史”,可以看到她是怎樣由一個底層的嬪妃一步一步走到權力的頂端。

慈禧太後剛入宮的時候,就是一個秀女。眾所周知,清廷後宮的等級製度很嚴格。它總共有這麼幾個等級:第一等是皇後,往下是皇貴妃,然後是貴妃,然後是妃,然後是嬪、貴人、常在、答應等若幹個等級。電視劇《甄嬛傳》裏頭有什麼青嬪、婉嬪之類的,其實,到嬪這個位置就到了一個規格,就是說,跟皇帝見麵可能就比較容易了。我們都知道,慈禧進宮的時候有個大眾稱呼,說她是蘭貴人葉赫那拉氏。慈禧就是在那個時候起步的,由一個秀女成為貴人之後,緊接著跟坐上火箭似的,完了就是嬪,完了就是妃,然後就是貴妃。由於當時的後宮沒有皇貴妃這個位置,所以慈禧升到貴妃位後,事實上就成了後宮的第二號人物,第一人是慈安太後,在當時是皇後。

有人說慈禧就像《甄嬛傳》裏邊的華妃似的。人家哥哥是大將軍年羹堯,有勢力,慈禧有沒有勢力呢?沒有。也就是說,她在後宮的競爭過程當中,沒有任何娘家的勢力可借助。因為慈禧的父親是吏部筆帖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組織部的一般小秘書,所以她家裏頭幫不了任何忙。慈禧在後宮爭寵的過程當中,能越過重重困難,得到鹹豐皇帝的寵幸,是因為她有幾個法寶。

首先,女人在後宮裏頭,如果容貌不行,那跟皇上接近就會很困難。那有人說了,慈禧長得也不漂亮啊!我們看過慈禧的照片,整個人幹幹巴巴的。但是,那是慈禧70多歲的時候,她在年輕的時候,不敢說傾城傾國,肯定是很美貌的。晚清時期,有兩個女人曾經在慈禧晚年與她有近距離的接觸,一位是德齡,她對慈禧的容貌是這樣評價的:“太後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綽約、明媚鮮明的少女,這是宮中人所時常稱道的。就是伊在漸漸給年華排擠於老境之後,依舊保留著好幾分動人的姿色。”由此可見,慈禧年輕的時候絕不醜。

其次,女人的美貌還要有特點,不是說光漂亮就行了,還要有“風情”二字。這個風情乍一聽起來好像有點兒貶義,其實不是,它是指女人味兒,指女性魅力的體現。比如香港影星李嘉欣,人長得很漂亮,五官精致到頂點了,可是很多人管她叫木美人,就是覺得這個人沒有神采。而張曼玉雖然是個“小狐狸眼”,但讓人覺得風情萬種。但是,一個女人除了有風情還得有個人的修養,不是說越有風情越好。因為後宮裏頭又不是青樓,隻有風情有什麼用,關鍵是怎麼在鹹豐皇帝麵前展示自己的魅力。根據我們後來看到的,我們知道鹹豐皇帝對慈禧的寵幸絕非興致所致,而是慈禧是有很多的手段,能夠保證自己儀態、風采等各個方麵都比其他的女人顯得氣質好,有女人味兒。所以,鹹豐皇帝寵幸了她之後,基本上很長時間都是慈禧來侍寢,很少翻其他人的牌子。

當然,這些手段都隻是外圍的,核心是大清後宮很有名的一句話——母以子貴。鹹豐皇帝比不了他父親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可能是鹹豐太風流,能力不行,不生孩子。這皇上沒孩子在那個時候是頭等大事,所以誰能給鹹豐皇帝懷上龍種,生下第一個兒子是不得了的事。結果,這件事情讓慈禧搶了先。後來,慈禧在政治上一點點開始有了野心,而這也和她的經曆有關。

大家別看慈禧的父親才是個八品的小文官,但是,當時對文官的要求是漢語和滿語都得明白。所以,慈禧打小和其他滿族女子完全不同,她不光懂滿洲話,還懂漢語,這是一般女孩子沒有的優勢。說白了慈禧打小就是優秀的“雙語人才”。而鹹豐皇帝風流成性,也不是一個勤於朝政的好皇帝。我們為什麼說雍正皇帝是很有作為的一位皇帝?《甄嬛傳》那裏頭是在胡說八道,雍正要真是像電視劇中那樣一會兒跟這個妃子好,一會兒跟那個妃子玩鬧,這麼閑暇的話,早就長命百歲了。雍正在位的時候,平均每天批奏折都是從早晨六七點鍾開始,有時候到後半夜才睡。因為一天國事太多了,那奏折堆積如山。

鹹豐吃不了這辛苦,有特殊情況下跟軍機處大臣、內閣大臣商議,一般情況下人家吏部、戶部報上來的奏折,基本上大臣都處理好了,他隻需要像現在的領導批閱文件一樣,畫個圈,表示已閱。清朝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是寫“依議”,就是依照大臣們議好的,皇上寫“依議”這兩字。到後來,鹹豐連這兩個字都懶得寫了,雖然寫起來容易,但是一個一個奏折得看,太多了。後來,鹹豐知道慈禧漢語、滿文都通,字寫得也不錯,就讓慈禧拿著奏折念。比如,戶部說河南遭災荒,應該撥多少銀子,吏部說某某大臣該裁撤了,鹹豐聽後說行,慈禧就寫上“依議”兩個字。如果需要等一等的,那就是待審。在這個過程中,慈禧近距離接觸了政治,增強了政治敏感性,開始了解國家大事了。由於她識文斷字,到後來,甚至能代替鹹豐來審這些折子,提出意見。鹹豐因此還誇獎慈禧是“女中諸葛”,不僅是自己寵愛的女人,更是自己身邊一個貼身的秘書,鹹豐一天一天離不開她了,而這麼一天天的,慈禧的政治才能就增長起來了。

鹹豐皇帝命不久長,駕崩了之後,同治皇帝繼了位。但是,同治那時候還是個小孩子。大家別看清廷母以子貴,在爭鬥當中,由於皇帝是一個“兒皇帝”,很容易被朝廷大臣利用。所以,那個時候慈禧一看,皇上駕崩了,自己的兒子要登基,但是歲數太小,於是她就動了心思,一定得把握住政權,才能讓自己處於不敗之地。也許那個時候慈禧並沒有想到要控製整個朝政,隻是怕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出現危險。她當時想,要想在前台爭位,必須得後宮結成鐵板一塊,可是她並不是後宮老大,老大是鈕祜祿氏慈安太後。所以,慈禧在這個時候就示弱,經常在慈安太後麵前哭。慈禧肯定是同治的親媽,但是,因為所有後宮的孩子都得尊稱皇後為母親,名義上來講,慈安也是同治的“親媽”。慈禧就經常通過這個來喚醒慈安太後的愛心,讓慈安一天天地放下了戒心,覺得慈禧雖然很能幹,但是沒有要爬到她頭頂上的意思。

可是,就是這樣了,慈禧還是不放心。為什麼呢?因為鹹豐駕崩的時候,他看出慈禧有野心,怕自己死後慈禧弄得朝廷不穩,所以他給慈安下了一道旨意,意思是皇後慈愛仁和,今後大家要幫助她,不容任何人對她不敬,倘有人對她不敬,憑此諭旨,立刻予以製裁。

當然,這個在曆史上是傳聞。可是,聽到傳聞,慈禧坐臥不寧了,感覺這刀隨時都架在脖子上。後來,內廷太監給她出了一個主意,很高明。慈安有一次感染風寒,挺長時間也不好,慈禧就讓太醫提供了個方子。這個方子是什麼呢?就是人參等藥材,然後慈禧在自己胳膊上剜掉塊肉,當藥引子,和到一塊兒煮熟了,叫作“人參臂肉湯”,給慈安吃,說吃了就好了。那麼,到底有沒有這事呢?讓慈禧剜掉自己一塊肉當然是不可能的,無非在胳膊上劃個口,弄個傷疤,給慈安太後看看,至於藥裏頭,放塊牛肉豬肉什麼都行。但是,慈安太後一看慈禧都這樣了,尤其太醫說西宮太後慈禧剜掉塊兒肉,大家都眼看著熬的,很感動,覺得這妹妹對自己是真好,就把鹹豐皇帝的遺詔拿出來燒了。就這麼著,慈禧算是徹底地拿下慈安太後。

慈禧把後宮搞定了,不等於她把前台事也搞定了。因為鹹豐駕崩委托了八位顧命大臣把持朝政。慈禧覺得要想真正把清廷的政權把握在手裏,必須得有盟友。她看中誰了呢?鹹豐皇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奕訢當時有個外號,叫“鬼子六”,因為他排行老六,心眼兒又多得不得了。而且,奕訢的才華在各個方麵都遠在他哥哥鹹豐皇帝之上。可是就因為他才華太高了,鹹豐皇帝覺得自己弟弟把自己都比沒了,所以始終不重用他,隻是派他幹一些邊邊角角的事。這導致奕訢一直以來憋著一股火,也沒有機會做大事。再加上八大臣任顧命大臣之前對他的能力都很忌憚,經常排擠他,所以慈禧覺得這個人能跟自己結成統一戰線。

而且,奕訢也有廣泛的人脈。像京城裏頭,當時好多部隊的人、軍機處的人都跟奕訢的關係好。奕訢還有個鐵杆盟友,他就是大清將領當中具有最優作戰能力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在鎮壓太平軍和鎮壓撚軍上立了大功,而且僧格林沁當時的職位等於是北京衛戍部隊的司令員。所以,大家別看奕訢受排擠,但是他有同盟,而且在朝廷裏邊還有很大的勢力。這個時候,慈禧怎麼跟奕訢聯絡呢?奕訢正好到了熱河接鹹豐皇帝的靈柩,提出得跟自己的兩個嫂子見一麵。這件事就是八大臣想攔也攔不了。一見麵,慈禧就跟他把一切密謀好了。這個中間,大太監安德海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負責往返於熱河和京城之間,做聯絡人。

這麼定了之後,兩宮太後先回北京,後邊的八大臣扶著靈柩再回北京。到了德勝門外,奕訢帶著文武百官,在那跪著磕頭迎接兩宮太後。一下轎,慈禧就哭上了,跟大臣們哭訴,自己孤兒寡母的,在熱河受欺負了,說這顧命八大臣飛揚跋扈,結黨專權,恐怕今後京師永無寧日。這些跪著磕頭的大臣就明白了,恐怕這事都安排好了。再者,這些大臣也不希望顧命八大臣的權力太大,都巴不得他們倒台。所以,京城這時候就結成鐵板一塊,慈禧代表兩宮太後下懿旨,把載垣和端華就地拿下,然後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八大臣處死,直接把權力奪到手裏頭。這時候等於慈禧借助奕訢的力量,完成了這次政變。由於是辛酉年的事,曆史上稱其為“辛酉政變”。接下來大家就都知道了,由於皇帝年齡小,兩位太後開始垂簾聽政——其實是慈禧太後做主導者。自此之後,清廷朝政近五十年由這麼一個奇女人把持著。

大家看看慈禧上位的過程,會發現慈禧並不是靠陰謀詭計上位的,而是先加強了自身的素質,然後擴充了自己的人脈,再謹慎地把握局麵,最後“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才大權在握。慈禧具有一個政治家應該有的優秀素質,所以,我們不能單純說慈禧是靠美色和陰謀詭計上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