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後為何會致力於消滅高祖諸子?其中固然有對劉邦的報複——劉邦起兵後,她便長期處於守活寡境遇。後期,呂後勢成,其狠毒也令劉邦既敬且畏,再加上有後宮如戚夫人一類的愛姬,自然不會再理呂後。因此,呂後心理出現變態,這本可以理解。不過,除去這一點,更多的原因是,她從後期開始更注重眼前的實際利益。自大權在握開始,她便發現,操縱政權遠比孤守皇宮帶來的刺激與快感更多。
事實上,若拋開呂雉種種狠毒的話,我們會發現,她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對手是劉氏子孫,而非陳平等大臣。隻要老臣們不公開與她作對,她便不會殺這些前朝功臣,反而會善待這些人——這樣既可穩定天下,又可震懾劉氏子弟,同時還可為自己支撐門麵。而陳平等人也非常清楚,呂雉不僅有能力殺他們,而且想殺簡直易如反掌,所以他們才會對呂雉如此畏懼。
值得一提的是,呂雉在後期已經完全成長為一個遠比劉邦更出色的政治家。匈奴首領冒頓弑父當上單於後,消滅東胡、趕走西邊月氏、吞並樓煩,其勢大增,開始不斷侵擾漢朝邊境。劉邦在位時,便有將呂後獨女魯元公主外嫁匈奴的想法,後因呂後不同意,便嫁了一位假公主,完成了與匈奴的和親計劃。
執政期間,呂後沿襲了劉邦的和親政策,並未對匈奴興兵。但在惠帝三年(前192)時,剛死了正室妻子的冒頓單於遣使者闊給呂後送來一封極不敬的信,信中寫道:
孤僨之君……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意思是:你死了丈夫,我沒有妻子,你嫁給我,兩國交好。
對呂後來說,這種侮辱她何曾受過?她立即大怒,並準備出擊匈奴。但此時中郎將季布卻指出:高祖當年與匈奴多年征戰卻未占據上風,不得已才采納了和親建議,以此才換來社會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如今,大漢軍事實力依然不及匈奴,應繼續以和親為上。
最終,呂後聽從了季布的意見,並主動贈單於車馬作為禮物,“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於”,單於笑納並致歉。就這樣,匈奴與漢朝之間的兵燹之災得以避免。
一個政治家的成熟往往表現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麵對這種侮辱,呂後都能容忍,並以主動和親解決問題,足以證明呂雉完全具備了一個優秀政治家的基本素質。
但需要指出的是,呂後並無當皇帝之願,也沒有讓呂氏家族接管劉氏江山的打算。這也是她成熟的證明。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政治底線在哪裏,若在江山易主大事上有一絲絲的表現,天下馬上就會大亂——畢竟西漢的各個分封王國,各有其地域、行政機構與獨立的軍隊,若她或呂氏中的任何一員當上了皇帝,不管她有多大權威,都無法掌控局勢。她的真實目的在於使呂氏集團控製皇帝,以保呂氏榮華。
事實上,呂後也的確幫助呂氏集團獲得了榮華。但在她去世以後,齊王劉襄先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最終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一代女皇登基之路
在中國曆史上,有很多在政治風雲的場合能夠獲得權力的女人,比如漢高祖時期的呂後、漢文帝時期的竇太後,包括大清影視劇裏寫了很多次的孝莊太後和慈禧太後。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她們真正掌握權力的時候都是當太後的時候,是皇帝本身挺不起來的時候,是她的晚輩當政的時候。而且,她們都是通過利用自己的手段,結合外戚來獲得權力的。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專權的女人和誰都不一樣,她掌握權力的時候並不是什麼太後,這隻是她躋身的階梯,並且,最終她當了皇帝!說到這裏,大家就都知道她是誰了。沒錯,她就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打破了女人不能當皇帝的慣例,不僅在中國封建社會是空前的,而且是絕後的,一直到宣統帝下台,中國曆史上也沒有出現第二個女皇帝。爬上皇帝這個寶座之前,武則天也是從後宮妃子的位置上一步一步上來的。入後宮,她從武才人、武昭儀,到妃,一直到皇後。等到武則天真正開始接觸政治的時候,她已經36歲了,而這個時候的她已經是皇後了。誰的皇後呢?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的皇後。
曆史說武則天進宮先伺候的是唐太宗,後來被唐高宗看上了。就是說,其實這爺兒倆喜歡上了同一個人。唐高宗繼位之後,武則天步步高升,36歲的時候當上了皇後。也是在這一年,唐高宗李治犯了眩暈症,隔三岔五就突然間頭暈目眩,什麼也幹不了。每當高宗李治犯眩暈症的時候,就讓武則天幫他看奏折,批示文件。當然了,雖然她開始批奏折了,但是,核心權力還在李治那裏。對於此,武則天不滿足,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
不過,這個時候她剛開始掌握權力,滿朝文武中很難有絕對的心腹,所以她並沒有露出野心勃勃的一麵。從什麼時候開始她決定向皇位進軍呢?應該是在高宗皇帝死後。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前說要立太子,選立武則天的兒子李顯繼位,就是唐中宗。史書上是這麼說的:
天下之大,宗社至重,執契承挑,不可暫曠。皇太子,可以樞前即帝皇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
“天後”就是指武則天,意思是國家大事有什麼事弄不明白的時候,去征求一下武則天的意見。這一句話給武則天留下了很大的權力。有的人說唐高宗糊塗,明知道武則天精明,而且有政治野心,還告訴大臣和皇帝有軍國大事要跟武則天商量,這不是坑自己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嗎?其實說這個話的人純屬馬後炮。我們回過頭來看,武則天有野心、能幹,想當皇帝,我們都知道,可是,當初的唐高宗李治是不可能這麼想的。
為什麼呢?大家仔細琢磨一下,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武則天作為女人當時已經爬到頂了——兒子是皇帝,自己是太後,還想怎麼著?所以,高宗李治是想用武則天的才能幫助自己的兒子治理天下,這才給了她一定的權力。有人說李治要幫助自己兒子坐穩皇位,可以任命顧命大臣、輔政大臣輔佐啊。當時高宗李治定了輔政大臣,是當朝宰相裴炎。之所以立其為輔政大臣,是因為裴炎對朝政了解得很充分,比武則天還好,之所以又給予武則天這種大事和她商量的權力,是因為高宗李治吃過輔政大臣的苦頭。唐太宗李世民死的時候,也立了兩個輔政大臣,一個是宰相長孫無忌,一個宰相是房玄齡。這兩個人在曆史上都很有名,但正是因為這兩個人能力很強,將朝政把持得死死的,弄得高宗李治有很多事都說了不算。所以,唐高宗覺得如果都由輔政大臣來把持朝政,自己的兒子可能會和自己一樣。這才把武則天抬了出來,讓大臣們有事跟太後商量,就相當於牽製了輔政大臣的權力,能讓自己兒子順利親政。
當然,這幾條原因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繼位的唐中宗李顯不讓人省心。其實唐高宗挺看不起這個兒子的。為什麼呢?因為李顯有點兒缺心眼兒,用現在話說是很莽撞的一個人,很難獨立處理政務。所以,他才抬出武則天和輔政大臣裴炎,共同輔佐中宗李顯。
可是,即使是這樣加了“雙保險”,李顯還是不成器,繼位剛36天,就被武則天和大臣們合夥兒給廢了。什麼原因呢?真是應了那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這事怨不著別人。李顯太能作了,一上台就覺得天底下都是自己的了,什麼自個兒老娘武則天,什麼輔政大臣裴炎,都一邊兒去,然後開始胡作非為。怎麼胡作非為呢?主要表現在用人方麵。
首先,唐中宗李顯做的第一件事是越級提拔自己老丈人韋玄貞為豫州刺史。有人說了,這也不是多大的官呀。怪就怪在李顯老丈人之前的官位太低了,是七品點軍,一個小小的武官。現在,要提拔其為五品文官,就好比把一個鄉的鄉長直接提拔成省裏某廳的廳長了,完全不符合任命的程序。所以,很多人看不慣這件事。其次,中宗李顯的奶媽的兒子是一個平民百姓,說白了就是流氓地痞,但是,他平地起高樓,將其提拔成五品官了,也是完全不走組織程序。就這麼著,這兩件事引發了滿朝文武大臣的不滿。而且,李顯這種越級提拔的事情沒有經過輔政大臣裴炎,也沒有向自己的母後武則天彙報,是獨斷專行。
當然,要是就這兩件事,還不足以讓武則天把皇帝給廢了。他後來越幹越過分,繼續提拔老丈人韋玄貞當侍中。侍中相當於什麼?相當於宰相。說白了,李顯是把老丈人從原來一個鄉長給提拔為一個廳長,又把廳長一下整成了國務院總理。這實在讓裴炎看不下去了,趕緊進宮找武則天。裴炎跟武則天商量,這麼下去皇帝早晚作出禍來。所以,公元684年,武則天跟裴炎一商量,就把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了,李顯這個皇帝就當了36天。這個時候,我們就能看出來了,武則天已經掌握了朝政的決策大權。
然後讓誰當皇帝呢?讓武則天最小的兒子李旦來當皇帝,代替李顯。李旦上來當皇帝,武則天可沒客氣,別看這是自己的小兒子,直接把他軟禁起來了(相當於軟禁),朝政大事都不用他做主,大權都在武則天手裏。武則天這麼做,很多老李家的人不放心了,說武則天這不就是外戚專權、後宮幹政嗎?這裏頭有人不滿,英國公李敬業就以“匡複李唐天下”的名義造反。有人說,武則天太過分,老李家的人看不下去,站出來了。其實真不是。這個英國公李敬業原本不姓李,而是姓徐,是誰的後人呢?聽過評書的朋友想必都聽過“賈家樓結義”這一段,三人結義,老大魏征、老二秦瓊、老三徐懋功。這個李敬業就是徐懋功的後人。由於家族立了大功,才被賜國姓李。
英國公李敬業站出來了,要匡複李唐天下。當然,英國公李敬業的起兵是比較倉促的。而且,當時唐朝天下剛從隋唐之亂中建立,老百姓人心剛定,沒人願意打仗。更主要的是武則天有一手很厲害,她派李孝義迎戰。這李孝義是誰呢?是中宗李顯、李旦他們的爺爺輩了。說白了,就是唐高宗李治的堂叔,叔伯叔叔,在活著的這些老李家的人中,他歲數最大,輩分最高。雖然這人根本就不會打仗,得需要下邊的副將幫著他,但是,人家是名副其實的李家人。英國公李敬業不是要匡複李唐天下嗎?結果,老李家輩分最高的人跟他對戰。如此一來,英國公李敬業就名不正言不順了,很快就被打退了。
這一戰是武則天專權以來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挑戰,幸運的是,這次挑戰武則天也如履薄冰地對付過去了。這撥挑戰過去之後,武則天心想不能再這麼繼續下去了,再繼續下去自己早晚會被老李家人掀翻,所以,這時候她開始真正地一步一步向帝位進軍了。
最重要的一步是什麼呢?先把輔政大臣裴炎拿下。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就開始糊弄老百姓了。怎麼糊弄老百姓呢?讓自己侄子武承嗣滿天下找祥瑞吉兆。眾所周知,秦末陳勝、吳廣起義,買條魚,把魚肚子剖開一看裏麵有綢子,上麵寫著“陳勝王”,意即老天爺讓陳勝當王,這在古人看來就是祥瑞吉兆。現在我們都知道,祥瑞吉兆都是糊弄人的,有很多當皇帝的人上位時最喜歡和這個扯上關係。其實,關於祥瑞吉兆一事,在中國曆史上出現過很多次。而且,名著《水滸傳》中也有記載:宋江和梁山一百單八將聚義,正吃喝間,那裏塌陷個坑,到裏麵找有什麼,竟然弄出塊石碑來,而且石碑上都寫好字了,什麼“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頭一位呼保義及時雨宋江,第二位玉麒麟盧俊義”,等等。那些底層的軍官武將一看,這老天爺都給安排好了,得聽大哥宋江的。
其實,這些事都是在糊弄二傻子。武則天也是如此,她命人把這些都找齊了,同時給自己起了個名字,還造了一個新字“曌”。這個字上麵一個日、一個月,下麵一個空,日月當空,這個字念“zhào”。意思是,武則天如同日月當空,普照天下,黎明百姓盡得甘霖。等到這些舉措都弄好了之後,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公元690年,武則天在自己兒子李旦,還有文武百官的擁戴之下,改唐國號為“周”,自己正式成為大周皇帝——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用了30年苦心經營,終於爬到了皇帝寶座上。首先,她能做到這點,是因為她在這方麵積攢了人脈、能力,是有備而來的;另外,為什麼說後世很多像武則天這樣的女強人沒當上皇帝呢?因為武則天這一次當皇帝給了後代皇帝一個警示,就是不能小瞧女人。所以唐以後的很多朝代對於後宮幹政、女人專權做了各種各樣的製度上的設計,就是不能讓她來當皇帝。所以,慈禧即使有那麼大能力,也隻能垂簾聽政。
那麼,為什麼唐朝會出現這種事呢?因為唐朝的婦女和男人之間地位相對接近平等,觀念比較開放。僅從服裝來看,後麵明清女人的穿束,都是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不讓人看見,可是,看唐朝時的壁畫和留下的藝術作品,那時女人穿得都薄、露、透,而且衣服低胸的多。這就說明,唐朝這個時代是女性解放的時代。所以,後人才說“唐朝為有情之天下,宋朝為有禮之天下”。所以,武則天能位登大寶,她自己的能力是一方麵,正好趕上了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是另一方麵,這才有了中國曆史上獨一無二的女皇帝。
武則天無字碑裏的功與過
中國古代的每個帝王將相可能都有這樣的願望:活著的時候大富大貴,建功立業;死了以後有人能給自己樹碑立傳,流芳千古。當然,遺臭萬年的也有不少。但是,唯獨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沒有希望能誰給她樹碑立傳。
在陝西鹹陽有個古代帝王的墳墓叫乾陵,裏頭埋葬著兩個皇帝,一個是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另外一個就是大周皇帝武則天。這兩口子葬在一個墳墓裏邊。唐高宗李治那邊立著一個碑,叫述聖記碑,就是講述聖人事跡的碑。這個述聖記碑上麵有五千多字,是武則天給她丈夫寫的。可是,在她自己那裏,雖然也立了個碑,而且碑上的格都打出來了——有三千多個格,意思是三千多字——但那上麵卻一個字都沒有。所以,後世武則天這個碑叫作“無字碑”。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獨一份兒,沒有任何一個帝王的碑文上是一個字都沒有的。
有人說了,皇帝死後的碑一般都是下任皇帝立的,我們為什麼會說是武則天自己給自己立的無字碑呢?這是因為這個石碑並不是後人立的,而是武則天活著的時候就建好的,也是她自己提出要求不在這個碑上麵刻一個字的。至於其中緣由為何,曆史學家們經過多方考證也沒有能夠統一出一個標準答案。
第一種說法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績太多,用文字無法記述。這種說法都沒有史料記載,隻是後人猜測。那麼,我們在這裏可以掰開了、揉碎了,給大家仔細說說,武則天是不是像民間傳說的那樣,認為自己功勞大得都沒法用文字描述了,這才立了個無字碑。
從政治上來講,武則天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是一位胸襟非常開闊的執政者。對這一點,她在用人上表現得最典型,不記前仇。因為她是在半中間改朝換代,把李家天下終結了來當皇帝的,尤其是一個女人當皇帝,違背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因此有很多人都恨她。但是,武則天對這些仇人卻能夠不計前嫌。當初,討伐武則天的人有一位是“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駱賓王起草了一個《討武曌檄文》,在裏頭把武則天給一通糟蹋、臭罵。但是,武則天不計前嫌,卻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認為這麼有才華的人卻未受到重用,是宰相的失職啊!此外,大家都知道武則天身邊有個女秘書,叫上官婉兒。這個上官婉兒的父親和爺爺都讓武則天給殺了,可她還是敢重用上官婉兒為貼身女官。就這兩件事,就說明武則天的胸襟相對來說是非常開闊的。
再一個,武則天用人是不拘一格的。唐朝的時候,中國的門第觀念非常強,一個人上輩是什麼門第,到這輩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這就造成了貴族係統內部循環,近親繁殖,要是一個人沒能耐就全家完蛋。這個時候,科舉可以使平頭百姓平步青雲進入體製內。武則天把這方麵發揚光大了,不僅廢除了官員舉薦製度,還下令,“無論是何出身,有無門第,皆可奉詔應試,三試之後再將中榜進士給予我殿堂之上,朕將親自麵試之”。由武則天開創的科舉殿試,延續了將近四百年,這之後,北宋的皇帝將殿試的前三名命為“三元”,這就是中國科舉中的狀元稱謂之始。不僅如此,武則天還在唐太宗的基礎上有所創舉。大家記得周星馳演過一個電影,叫《武狀元蘇乞兒》嗎?那麼,武狀元是什麼時候有的?就是從武則天時候開始有的武狀元,以前隻有文狀元。而且,若是有哪個大臣的建議好,她會推翻自己原先的那些觀點而采納他人觀點,這就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再說文化上,武則天是個有文化的人,而且也敬仰文化人。武則天字寫得非常好,叫飛白體。特點是每個字都是連筆字,而且每個字都露白,疏密有致,很有美感。武則天喜歡王羲之,一打聽當朝官員中有一位是王羲之第十代孫子,就把他叫過來了,問這個人家中是否還有王羲之的真跡,讓其拿來欣賞一番。這位一聽樂壞了,怎麼的呢?皇上要找這玩意兒,那他就指日高升了。二話沒說,這個人就把家裏頭留的王羲之的,乃至他上九輩人的真跡都拿出來,獻給武則天了。沒想到的是,武則天把這些東西拿去之後,找來書法高手照著字臨摹了下來。臨完了以後,把原版的字畫找一流的裱糊匠都給裱好了,然後讓人給送回去了。老王家人一看樂壞了,直說武則天既喜歡文化,又尊重文化。
武則天在位的時候信佛,所以大力推廣佛教。眾所周知,洛陽龍門石窟上麵有個盧舍那佛,是佛祖的法身。而這盧舍那佛是唐高宗李治下令,讓人在龍門石窟山上雕的。據說,這尊大佛就是照著武則天的模樣雕的。所以,大家要想知道武則天長什麼模樣,就到洛陽龍門石窟看盧舍那大佛去。那像就是武則天的像,算得上寶相莊嚴,母儀天下。
由於在政治、文化上立得住,在經濟上也是把好手,所以武則天繼位時期人口增長得比較快,這在中國曆史上是非常突出的。在武則天執政的時候,包括她60多歲當皇帝之前管理朝政的那些年——從公元652年到公元705年這五十多年間,唐朝人口從380萬戶漲到615萬戶,翻了將近一番。這說明什麼?說明不動刀兵,社會經濟就能穩定發展,說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
武則天積極鼓勵農業。比方說,按照她的規定,官員怎麼升職呢?是任職地方的老百姓要家家有餘糧,才說明這個地方官幹得好,抓農業抓得好,才會讓你升職。如果官員任職的地方老百姓都逃荒去了,地主家也沒餘糧了,那就處罰當地的官員。而且,武則天在發展經濟上有一套很細膩的方式,在她執政期間也出了很多抓農業抓得比較好的官吏。而且,這方麵我們可以通過曆史延展看出來。大家都知道,唐朝唐太宗時期叫“貞觀之治”,這是武則天之前。武則天之後,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時候,叫“開元盛世”。這兩個重要的中興節點是靠武則天來銜接的,如果沒有武則天這時候的休養生息和持續發展,就不可能有“開元盛世”。
所以,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麵來看,要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勞大,尤其那個時期大臣和身邊人還都捧著她,那她找不著北,認為自己功勞大得無法描述也很正常。
還有第二種說法,說武則天很慚愧,認為自己沒幹什麼好事,往上吹捧功德有點不好意思,於是就決定什麼也別寫了。那麼,武則天有什麼事會讓她覺得慚愧呢?必然是被人詬病的幾件事。
第一件事,武則天造了一件工具,叫大銅匭。什麼是大銅匭呢?就是用銅做的一個大箱子,四麵分別是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一麵有一個小口,作用跟現在的郵筒差不多,是往裏麵塞信的。塞什麼信呢?一麵是求職信,一麵是給朝廷的意見書,一麵是喊冤上告的,還有一麵是用來告密的。當然,這四麵裏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告密的。前麵我們講了,武則天上台這件事令李唐宗室非常不服,就有人琢磨要打倒武曌恢複正統。武則天一看,得讓心腹監視他們,於是才發布命令造了大銅匭。而且,造這大銅匭還是她的侄子武承嗣出的主意。
這件事開了中國曆史上一個罪惡的先河,等於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啊!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有人告密了,武則天就會派人去查,這事要是真的,那告密人就會受到重獎,連升三級。但是,一查是誣告的話,也不處罰告密人。大家想想,這事光有好事,沒有壞事,沒有成本在裏頭,很多小人都趁這機會告狀。再者,在這個利益誘惑下,告密引發了人最惡劣的本性。兩口子,因看一方不順眼,於是就向領導告密,把一方弄死了。比如,明明是兄弟兩個,一個告發另一個,借此發財。所以說,這其實是在助長敗壞人倫的作風。關於此事,我個人認為這是武則天一輩子中最大的過錯,她開啟了中國人親人和親人互相殘害的潘多拉盒子。這個事情是武則天曆史上不可饒恕的一個汙點。
上述事件,帶來的另一個負麵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重用酷吏,這是武則天被人詬病的第二件事。告密的事那麼多,得一樁一樁查。但是,官場上,總是這個人和那個人有些關係,或是誰和誰之間有些關係,如果查案的人正好跟被查的人關係近,那他就不查了。於是,武則天為了能把這些事都搞清楚,就不用原有的官吏,而是從告密的這幫人裏找人來查案子。告密的這些人多數都是無賴,或者是底層人民,他們進了朝廷裏頭沒有任何靠山,也沒有宗派,隻能效忠女皇武則天一個人,所以武則天對這樣的人最放心。而且,這樣的人上來查案,如果一查被告人沒事,那查案子的人會覺得臉麵無光,也沒功勞。所以,這些人手段都非常狠毒,要口供的時候無所不用其極。後來,人們就將這種人統稱為“酷吏”,就是生性殘酷、手段嚴酷的官吏。
武則天重用酷吏,一時之間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那個時候,進到監獄裏頭,就算沒事,在嚴刑拷打之下也被屈打成招,其中含冤而死的人不計其數。
在這些酷吏裏頭,有兩個非常突出,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中國曆史上有個出名的典故,叫“請君入甕”,就是這兩人創造的。周興先當上了酷吏,來俊臣上來之後,武則天接到一封告密信,說周興有不臣之心,要謀反。由於這周興本身就是酷吏,於是武則天就起用來俊臣這個後起之秀,讓他負責審理。來俊臣接了命令後,琢磨了半天,覺得靠已有的辦法難不倒周興。來俊臣也很狡猾,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周興請到家裏來喝酒,說自己有個難辦的事情要請教周興這個老前輩。周興就問他何事。來俊臣就說自己遇到一個不肯招供、嘴硬皮厚、又有後台的囚犯,用盡了各種刑具,他還是不肯招供。周興聽後,就給來俊臣想了一個辦法,讓來俊臣準備一個大甕,在大甕四周架上柴火,將囚犯投入甕中,死之能受,痛之難忍,能令囚犯生不如死,就是鐵嘴鋼牙也會立即招供。結果,周興沒想到的是,來俊臣竟然真的找來了大罐子,用火點著後,邀請周興進去。這時候,周興才知道,來俊臣是來審問他的。沒辦法,周興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立即毫不保留地全部招供了。
武則天第三件被很多人詬病的事,其實這也不能叫大罪過,就是寵愛男人,任用男寵。關於此事,曆史上都傳遍了,武則天一輩子有四個男寵,頭一個叫薛懷義。第二個是沈南璆,後兩個是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倆。此事在曆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有野史記載,也有正史記載。但是,我們得承認,武則天後來用的這些男寵並沒有做什麼,她那時候都已經七十多歲了,有那心也沒那力了。那麼,她用這男寵幹嗎呢?其實就是心理安慰,也是女權主義的象征。就是男的當皇帝,甭管多大歲數,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一堆女人都是他的,那她身為女的,也當皇上了,為什麼不能反過來占有更多的男人呢?所以,她用這種方式來強化自己女權皇帝的合法性。當然我認為這個不能算武則天一生的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