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搖滾的幸存者
要說這兩年,中國電視界的綜藝節目哪個最火,恐怕非《中國好聲音》莫屬了。2013年,《中國好聲音》一開播就火得一塌糊塗,2014年熱烈程度更甚往年。由於有2013年做基礎,《中國好聲音》還沒有開播之前,就已經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
其實,第二季的好聲音和第一季的好聲音可比性非常強的並不是選手——因為選手唱功都不錯,而是幾個導師。這幾個導師會經常讓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拿來比較。大家會發現,第二季《中國好聲音》已經有跡可循了,它的導師有了一種操作模式。所以,現在我們看第二季《中國好聲音》的導師在點評選手的時候,總能聽到重複的話。其中,重複的次數最多的就是汪峰。
汪峰一開始都會說些什麼呢?“你站在這兒是因為什麼,你有什麼夢想嗎?你的夢想是什麼。現在可以說說你的夢想嗎?還有更大的夢想嗎?我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有什麼夢想?”現在,汪峰已經因此被貼上了“夢想”的標簽。很多人一聽汪峰的問題就感覺有點兒刺耳,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問題太主旋律了,太主流了。其實這個“太主流”,恰恰是這幾年音樂界對汪峰的一個評價。
有人認為,搖滾是叛逆的,是“非主流”的,而很多人覺得汪峰這幾年太主流了,成了搖滾的“叛徒”。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搖滾最輝煌的時候,20世紀80年代有崔健;後來在1994年,在香港紅磡體育館,“魔岩三傑”竇唯、張楚、何勇大出風頭。那個期間,黑豹樂隊、唐朝樂隊、眼鏡蛇的呼吸都很火。可是,從那以後,搖滾就直線地走了下坡路。到現在為止,搖滾樂在中國可以說並不景氣,很多搖滾歌手還處在“地下狀態”,有的甚至連飯都吃不上。可是,《中國好聲音》這位新導師汪峰卻不一樣,成了“搖滾的幸存者”。
從汪峰開始玩兒搖滾到現在,這個年頭可不短了。汪峰是1971年出生,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他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學小提琴,是正宗科班出身的音樂人。我們都知道,搖滾就代表叛逆,汪峰最開始玩兒搖滾,首先“叛逆”的就是他的家庭。他的爸爸叫汪季軍,是一名軍人,在海政歌舞團裏麵吹長號。汪峰的爸爸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走嚴肅音樂的道路。
在汪峰的童年裏,小提琴是主角,可也正是這把小提琴,讓汪峰的童年缺少了和其他孩子一樣遊戲的影子。汪峰每天在練琴的枯燥中度過,少了一份同齡人的快樂。有些自閉的性格,讓他與父母之間也極少溝通。就這樣,汪峰從小是在他爸爸中規中矩的教育中長大的,後來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那時候他爸爸鬆了一口氣。為什麼?第一個,這孩子繼承他的事業,搞嚴肅音樂了。第二個,那個時候上了大學包分配,基本上工作就確定了,國家什麼都管,可以說吃喝不愁了。所以那陣子的大學生叫天之驕子,不像現在漫山遍野都是大學生。當時,汪峰的爸爸就覺得,行了,我兒子挺有出息的!
可是,有一次,中央音樂學院裏邊要搞個歌唱比賽。知道有自己兒子的表演,汪峰的父母挺高興的,就來看比賽。結果,在看的時候,發現前麵演出的一些女孩子或者男孩子,在台上唱的都不是民歌,不是什麼《我的太陽》這些美聲範兒。等到汪峰上去後,他父母差點兒沒認出來,就覺得這孩子在學校怎麼這樣?跟耍流氓似的,都是神經病吧!汪峰的爸爸那時候接受不了搖滾,覺得這是什麼玩意兒啊!所以,等到汪峰唱完之後,他爸爸在台底下恨不能有個地縫鑽進去。他爸爸覺得自己是門兒裏出身,搞嚴肅音樂的,怎麼兒子這樣,他感覺太丟人了!回到家後,他就對汪峰破口大罵。罵完之後,汪峰父親更擔心的還是汪峰的生活。他們不認為汪峰做的這個是搖滾樂,而認為這是不務正業,就擔心汪峰將來能不能養活自己。
但是,汪峰還是不管不顧。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以這種“叛逆”的姿態玩搖滾。其實,這種叛逆的姿態正是搖滾的核心。在這裏,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搖滾就是“叛逆”?為什麼搖滾非得弄得披頭散發、在台上蹦蹦跳跳、吼得聲嘶力竭的?為什麼不喊啞嗓子不算搖滾?因為搖滾是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它和其他音樂的產生背景略有不同。搖滾的產生是來自文化的壓迫感,比方說崔健在20世紀80年代唱的《一無所有》,比方說鮑勃·迪倫這樣世界級的搖滾大神,他們都有一個普遍的文化背景,就是在此之前的文化對其他流行藝術存在著某種壓製。有些人感覺到自己文化上的這種自由奔跑的東西,是受一些條件限製的,不能夠完全地喊出發自心底的聲音。所以,在文化壓迫感之下,才誕生了搖滾。
大陸的搖滾音樂人代表是崔健,台灣的羅大佑早期也是“搖滾範兒”的。而汪峰活躍的那個時代,正是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代,也恰恰是中國由文化“壓製”一點點走向開放的年代,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向90年代過渡的那個背景。汪峰趕上這麼一個時候,就一個猛子紮到搖滾這裏邊來了。汪峰畢業以後,一開始學校把他分配到中央芭蕾舞團做首席小提琴手,待了一陣兒他就不願意幹了——他受不了每天朝九晚五的按點演出,於是就辭職了。但是,汪峰辭職後很難跟自己的父母說這件事,他沒辦法跟自己父母說自己是忍受不了單位裏麵的種種限製,是為了追求更加純粹的精神自由才辭職的。他心裏其實也特別難受,知道這樣做對父母的傷害是特別大的。
果然,汪峰把他辭職的消息告訴父親後,爸爸特別生氣,說他放著“鐵飯碗”不幹跑了!而且,家裏還跟他斷絕了經濟往來,告訴他混不好別指著家裏。汪峰當時困難到什麼程度呢?大冬天租房子住,那房子裏要是擱一碗水一會兒就能結上冰。有時候窮得實在沒錢了,汪峰就偷摸著回去找他媽,知道當媽的心軟。汪峰的母親雖然肯給汪峰錢,但是汪峰家裏的經濟大權都是汪峰的爸爸掌控的,所以,汪峰還得寫借條,等他有錢的時候再還給他媽媽。在對不上賬的時候,也好對汪峰的爸爸有個交代。所以,那時候汪峰的生活,就是“沒有信用卡和她,也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春天裏》這首歌,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出來的。
後來,汪峰賺了一點兒錢——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因為他有個樂隊。這個樂隊的名字很有意思,叫“鮑家街43號”。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因為汪峰的學校中央音樂學院,就在北京鮑家街43號,所以就用這個當樂隊的名字了。這個時候,樂隊本身也不掙錢,大家都苦哈哈地過。這個時候的汪峰,既有孤獨感,又有失落感,同時又有一種憤怒。他有一首歌,叫《晚安北京》,就是在大街上溜達的時候,那種孤獨感和壓抑感催生出來的,用來表現他當時淒涼的心情。為什麼歌裏還有憤怒呢?其實這個也挺好理解的。一般搖滾歌手都自命清高,認為自己玩兒的是文化範兒,不大看得上唱通俗歌曲的。可是,偏偏唱通俗歌曲的掙的錢比他們多。時間一長,明明我比你高明,可是我還比你窮,所以有的時候,搖滾歌手心裏就不平衡,一不平衡就很容易產生憤怒,看這也不順眼,看那也不順眼。當然,搖滾的憤怒,有一些是基於文化層麵的憤怒,有些是基於境遇方麵的憤怒。而汪峰體會到了這種憤怒,就在他的歌曲《小鳥》裏反映了自己當時的那種憤怒。
看《小鳥》的歌詞:
理想總是飛來飛去,虛無縹緲,現實還是實實在在,無法躲藏。心裏充滿欲望,身體沒有力量,不想感到悲傷,隻好裝得放蕩,飛來飛去。我飛來飛去,滿懷希望,我像一隻小鳥。
大家好好琢磨琢磨這幾句,我們現在好多年輕人就是這樣的。有的人玩世不恭,誰也瞧不起,其實是他們想要的太多。所以,這些人不是清高,而是有些事他們做不到,還不能讓自己每天都哭天抹淚的,得裝作放蕩,裝作無所謂,其實這隻是這些人的說辭而已,他們心裏還是“有所謂”,還是很在乎的。所以,這是汪峰當時的心理寫照。
汪峰也知道這麼下去不掙錢,窮成這個程度,心態也不好,所以,他後來為了擺脫困境,做了一件讓搖滾界很瞧不起的事情。什麼事情呢?因為他是主唱,有一天他把鮑家街43號樂隊弄到一塊兒,給大夥開了個會,說自己有件事挺對不起大家的,就是華納唱片公司的老總許曉峰找他了,想跟汪峰簽約,但是,人家隻簽他一個人,不簽整個樂隊。汪峰對自己樂隊裏的人說:“我知道現在跟他簽約了,就是我對不起你們,背叛了你們,可是,我們就這麼發展下去,早晚都得餓死。將來要是真不行的話,我可能還埋怨你們,所以我現在想跟他們簽約,不知道你們的意思是什麼?”樂隊裏的這哥幾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覺得汪峰都要簽了,那還能說什麼呀。於是就這麼的,汪峰“單飛”了,脫離了鮑家街43號樂隊,跟華納簽約了。而這件事情到現在,恐怕汪峰都難以釋懷。
2000年汪峰離開樂隊與華納簽約,推出了自己的首張個人專輯《花火》。之後的幾年,他以幾乎每年一張專輯的速度,創作了大量的音樂,從《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到《笑著哭》,從《怒放的生命》到《勇敢的心》,每首都大受歡迎。一首膾炙人口的《飛得更高》,其受歡迎程度,更是遠遠超出了汪峰的預期。
《飛得更高》這首歌是2004年寫出來的,卻是2005年唱紅的。2005年,我記得在南京“十運會”期間,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神六”上天。“神州六號飛船”上天配合著汪峰這歌再合適不過了!這歌跟著“神六”一起飛天了。等神六落地的時候,汪峰又唱了一首歌,叫《我愛你中國》。所以說,汪峰的歌,在“神六”上天、落地的時候,算是火透了,而這也是說他是搖滾的叛徒的原因。搖滾是叛逆的,是不和主流合作的,但是,汪峰的這兩首歌太“主流”了。不過,汪峰也從此火了,走向了大眾偶像的舞台。
很多搖滾同行沒飯吃,但汪峰越來越火,這和他的這種改變是有關的。他確實把搖滾的一些基本的東西做了改變——這個改變使它特別適合大眾,使大家都愛聽他的歌了。而且,他的歌挺勵誌。汪峰這種轉變,使他一下子從原來的窮光蛋變富了。汪峰有錢後,能做自己的音樂了,這使他變成“搖滾的幸存者”。汪峰自己辯解說,自己沒有背叛搖滾,還在堅持搖滾的東西。後來,2009年,他推出一首歌,叫《信仰在空中飄揚》——當然,這個歌的推出並不耽誤汪峰在別的方麵掙錢。
除了前麵說過的歌外,汪峰還有幾首比較出名的歌,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那首《怒放的生命》。這首歌當時也是傳遍了大街小巷,而且依然是首通俗歌曲。還有在《中國好聲音》舞台上有兩個選手PK的時候,汪峰給選的歌,也是他自己的歌,叫《當我想你的時候》。這首歌跟搖滾絲毫不沾邊,變成了很深情的懷舊歌曲。所以說,汪峰是做了非常大的改變,才能成為現在搖滾中的幸存者。如果汪峰還如當初那麼發展的話,現在基本上就是一個窮光蛋,餓也快餓死了,恐怕沒有那麼多精力更好地發展搖滾樂。
所以說,人在藝術發展上,既應該有理想主義,還要有現實主義。光有理想主義不行,一個人窮得連褲子都穿不上了,還玩什麼搖滾呢?當然,如果一個歌手一頭紮到流行音樂的懷抱當中,樂此不疲,忘掉了搖滾的基礎精神,就是掙著錢了,成富人了,這也不是一個真正的音樂人應該堅守的。
我之所以說汪峰還算個真正的音樂人,是因為當他的經濟條件明顯好轉之後,他並沒有忘了原先這些東西,他依然能夠在自己的歌曲當中為搖滾留下一片天地。而且,汪峰也把搖滾當作自己的招牌,你看他在好聲音點評的時候,經常說到鮑勃·迪倫,說搖滾不死,說搖滾如何如何,搖滾的精神是什麼樣。由此可見,他還堅守著這麵大旗。所以,我覺得從這一點上來講,汪峰有些東西還是挺可貴的。
而且,從他的歌裏,我們有的時候可以聽出來一點兒他過去東西的延續。比如我們剛才說的《晚安北京》那首歌,過了若幹年以後,有了個電視劇叫《北京愛情故事》,裏麵的主題歌就是汪峰寫的《北京北京》。大家聽那歌詞:“我們在這歡笑,我們在這哭泣,我們在這活著也在這死去。”而原來的《晚安北京》裏的歌詞,是“叫我將在今夜的雨中睡去”,這都是北京。
其實這裏頭那種孤獨淒涼迷茫並沒有隨著歲月而流逝,但汪峰把這些曾經屬於叛逆青春的東西,放到了一邊。假如汪峰過去是個憤青的話,現在44歲的他得算是“憤中”——憤怒的中年人。汪峰隻要依然保持那種憤怒,依然保持對世俗的不妥協——當然他隻是局部的妥協,可能換來更多內心世界的不妥協——隻要汪峰保存著這些東西,他依然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的音樂人。
楊坤為愛癡狂
《中國好聲音》這幾年是越來越火,好多人每周五都追著看,尤其是第二季的《中國好聲音》,收視率很高,是其他同類綜藝節目難以望其項背的。由此,就有人說這個節目是誰上誰火,也有人說了,《中國好聲音》的導師恐怕有人會爭著來當了。既然有人爭著來當導師,就有人退出去。2014年的《中國好聲音》導師,除了那英和庾澄慶沒變之外,來了汪峰和張惠妹,而上一季的四位導師中少了劉歡和楊坤。
有人說劉歡是真夠腕兒,他要往那兒一坐,跟定海神針似的。很多頭一屆看《中國好聲音》的觀眾,尤其是中老年觀眾,就是奔著劉歡去的。可是,劉歡2013年就放出風來了,說不參加第二季《中國好聲音》了,主動撤出了《中國好聲音》的導師舞台。可是,楊坤就不一樣了,他為什麼第二季沒上台呢?其實,這裏頭的原因很複雜。
但凡導師想要跟節目組接著合作,都得考慮以下幾點:一是導師的到來,能不能拉動節目的收視率往上走;二是導師也得考慮,上這個節目有用還是沒有用。楊坤是想接著當第二季《中國好聲音》導師的,最後之所以沒來,很可能是由於他的檔期不合適,所以雙方沒有談攏。但是,楊坤也沒閑著,跑到北京電視台的《最美和聲》裏麵當主持人去了。
不過,也有人不理解,感覺楊坤在《中國好聲音》的舞台上沒發揮多大作用。很多人說,放眼看第一季的四個導師,劉歡就不用說了,那英、庾澄慶也都是大腕兒。跟這哥兒仨一比,楊坤好像就差了點兒。確實,從資曆、名望上來說,楊坤跟那三位還不能平起平坐。可是,楊坤在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的導師團隊裏,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什麼作用呢?首先,正因為自己是導師隊伍裏邊的“小弟”,所以楊坤才能放下身段。比方說,為了求一個選手,楊坤能先打開這個局麵,說自己一年有32場演唱會,直接邀請學員們做演唱嘉賓,跟他走。
楊坤在拉動學員的時候,是這麼說的:“你看著我,你知道歌手的生命是什麼嗎?你一定要不定時地站在一個舞台上,你要表現你自己!你現在沒有這個舞台,我會給你提供這個舞台,接下來今年我32場現場演出,請你當嘉賓。我覺得今天站在這個台上,你是淋漓盡致地把你所有的那些很完美的東西都表達了。同時我轉過來的時候,我的小心髒又小動了一下。”通過這段話以及楊坤在舞台上的表現,我們知道他是很熱情的,放低了姿態。在第二季的時候,楊坤沒來,可是總得有人放低身段,所以這個活兒多半讓張惠妹幹了。張惠妹對自己喜歡的學員就說:“到我這兒來吧,歡迎你加入阿妹的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