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笑傲江湖》裏寫到,說北嶽恒山派搞掌門人繼承大典,令狐衝得穿黑衣,那是因為北方屬水,服色尚黑。就是說北方屬水,它主要的顏色是黑色,中部黃是土,東方青是木,所以它這裏頭有很多文化上的東西。再者,降龍十八掌裏邊,提到了很多招數,“亢龍有悔”“神龍擺尾”“履霜冰至”“利涉大川”,這都是降龍十八掌的招數。這招數打哪兒來的呢?都從《周易》上來的。《周易》裏,從乾卦開始的卦辭,比方說初九潛龍勿用,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六亢龍有悔,這條龍,是用來形容乾卦的。它最開始叫潛龍勿用,潛龍勿用是降龍十八掌的招,就說這龍在這趴著還沒起來呢,然後一點點起來,到了最高,九五最高,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然後到頂了,它開始往下坡走了,叫作九六亢龍有悔,就回到下邊。所以這是《周易》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原本《周易》的卦名就被金庸活學活用,用到降龍十八掌裏頭了。
所以說這些東西,對於普及中國文化有好處。此外,老頑童周伯通給郭靖講的“七十二路空明拳”,裏頭用的道理就是《道德經》裏的知識,像“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這是《道德經》裏的話。他講“空碗盛飯”“空屋住人”,以虛無對實的,這是老子思想活學活用的地方,所以在金庸書裏頭像這樣的場景,可以說太多了。
金庸書裏不僅僅有上麵提到的這些,還有一些和文學、數學都是相關的。你就拿《射雕英雄傳》說吧,在黑龍潭這一塊,郭靖背著黃蓉,要找這個段皇爺看病嘛,被這個裘千仞給逼到這兒了,黑龍潭住著一位隱士瑛姑,瑛姑就出了幾道題,說你答上才能過去,九宮圖,這麼一個格裏頭,一到九,九個數字,你怎麼排能夠橫向、縱向、斜著、正的,加起來都是十五。當時黃蓉說,這個遊戲在桃花島她爹就教她了,黃蓉說這有何難,叫“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七右三,戴九履一,中間為五”。你算吧,就這邊二四,這底下六八,這邊是七,這邊是三,上邊是九,下邊一,中間是五,怎麼串加起來都是十五,這是中國傳統的九宮圖。像這樣的知識在金庸書裏頭是非常常見的。再有你看這個瑛姑想念老頑童周伯通的時候,就是後來不是織了一個錦帕嘛,那錦帕墊到孩子的胸口,結果被裘千仞一逼,說把孩子捅死了,這錦帕就留個血窟窿。那錦帕上有首詩: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
這首詩大有來曆,它不是金庸寫的,出於中國古詩詞裏麵一個連句叫《九張機》。《九張機》寫了個什麼故事呢?
過去有這麼個女子姓蘇,叫蘇若蘭,她丈夫到另外一個地方上任去了,她天天在家裏織布,這九張機就是指織布那個機杼。結果她丈夫在外頭,身邊又有了姬妾,就有點兒冷落她。她很寒心,了解這情況後,她天天在家裏寫詩,並根據織布這情況寫成了《九張機》,後來她丈夫回心轉意把她接過去了。這《九張機》就從《一張機》寫到《九張機》,其中寫到《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最後一首是《九張機》:“春蠶吐盡一生絲。從頭到底,兩心縈係,穿過一條絲。”反映男女之間那種細微的感情,那種泫然欲泣、幾欲斷腸的感情。所以金庸把這個拿過來,直接用來比喻瑛姑想老頑童非常貼切恰當。所以在金庸書裏這樣的精華,那是比比皆是。
不光是我說的《射雕英雄傳》,其他書也都對這各種文化知識有描寫,書裏寫琴棋書畫的特別多,《笑傲江湖》裏邊,“梅莊四友”,黃鍾公、黑白子、禿筆翁、丹青生。這四位,黃鍾公指的音樂,黑白子是圍棋,禿筆翁是書法,丹青生是畫畫。《天龍八部》裏,“函穀八友”的名字:琴顛康廣陵,棋魔範百齡,書呆子苟讀,畫聖吳領軍,神醫薛慕華,巧匠馮阿三,花癡石清露,戲迷李傀儡,把琴、棋、書、畫這幾樣都寫了進來。
最有意思的是,《笑傲江湖》中有一段“祖千秋論杯”,可以說是金庸博學的一個最好例證。祖千秋有一段高論:
飲酒須得講究酒具,喝什麼酒,便用什麼酒杯。喝汾酒當用玉杯,唐人有詩雲:“玉碗盛來琥珀光。”可見玉碗玉杯,能增酒色。
飲這壇梨花酒呢?那該當用翡翠杯。白樂天杭州春望詩雲:“紅袖織綾誇柿葉,青旗沽酒趁梨花。”你想,杭州酒家賣這梨花酒,掛的是滴翠似的青旗,映得那梨花酒分外精神,飲這梨花酒,自然也當是翡翠杯了。
飲這高粱酒,須用青銅酒爵,始有古意。至於那米酒呢,上佳米酒,其味雖美,失之於甘,略稍淡薄,當用大鬥飲之,方顯氣概。
至於飲葡萄酒嘛,當然要用夜光杯了。古人詩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要知葡萄美酒作豔紅之色,我輩須眉男兒飲之,未免豪氣不足。葡萄美酒盛入夜光杯之後,酒色便與鮮血一般無異,飲酒有如飲血。嶽武穆詞雲:“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豈不壯哉!
讀這樣的文字,一個愛好古典文學的人,能從這裏得到很多好的東西。
金庸能夠在這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當中,夾雜著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那無形間就擴大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20世紀80年代讀金庸小說的時候,裏邊有介紹,據說海外華人都按照金庸的書教下一代中國文字,說明金庸的文字很典雅。這件事現在已經成事實了——中學課本裏邊,就選了《天龍八部》中的一節——“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講的是蕭峰帶著18位契丹勇士,從山底下騎著高頭大馬,帶著大大的酒囊,豪氣衝天地殺上少室山。這一段寫得跌宕起伏,充滿了英雄氣概。誰要說金庸的文字不夠洗練典雅,看看這段,與現代的好多大作家相比,我認為金庸一點兒也不輸風采。如果,你要用惡俗來形容金庸的書,我倒寧願相信王朔是看走眼了。
王朔是到了40歲左右才開始看金庸的書,這和我們從小看金庸小說不一樣。我敢肯定,王朔看金庸的書絕不會像我看金庸書這麼用功、這麼認真,每個角落我都看到,而且金庸每一本書,我至少都看了五遍。金庸小說陪伴我們成長,所以我們對它的感情和印象非常深,而王朔就沒有這樣的精力,他也不願意花很大的功夫紮進去。他隻是從一個文學家的角度,翻開——就像職業病一樣,看它的結構、篇章、構架,然後容易一下子把“骨頭”之外的東西往出撈,然後就根據“骨頭”來談論金庸,而沒有根據“骨頭”之外那些豐滿的“血管”“肌肉”,來評價金庸,所以我相信王朔並沒有下很大功夫。但是王朔說金庸的作品“俗”,這也是有原因的,再好的作品,也架不住影視劇糟蹋。
金庸說過那麼一句話,說每次改編我的作品,就像在我麵前打我兒子一樣。你看《射雕英雄傳》,咱們看過多個版本的電視劇,83版、94版、2003版,香港和內地都拍過,這裏很多地方你沒辦法處理。比方說83版《射雕》,郭靖(黃日華飾演)傻了吧唧的,黃蓉(翁美玲飾演)還基本符合原著。到94版,是張智霖和朱茵演的,朱茵是大美女沒錯,張智霖是個帥哥,你讓帥哥演一個有點兒遲鈍的人,不像那回事兒。到2003年李亞鵬、周迅版,又出問題了——與原著形象大相徑庭。所以說,一千個人心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演繹。而影視劇要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審美,並且在作品裏有那麼多的哲學思維,怎麼表現呢?
《笑傲江湖》裏,令狐衝的獨孤九劍是我站著不動,甚至我受傷了,但隻要你一動,我一出招,就一招製敵。這是一種哲學思維——後發製人,以無招勝有招。但是這些東西,要是拍影視劇,很難把它的哲學韻味拍出來。徐克導演的《笑傲江湖》就是一個典型,他按照大眾的審美心理,必須賣得出票房,所以他在影片中把東方不敗演繹成“陰陽人”了,並請林青霞來演,還把東方不敗跟令狐衝整出個人感情來了。而且令狐衝劍法非常飄逸,東方不敗在這裏更容易引起人同情,這就完全顛覆了金庸原先那些想法——影視劇就得按大眾角度做調整,這明顯和金庸書中人生的味道、哲學的味道大相徑庭了。
如果拍不出金庸小說原來的韻味,那麼每一次拍成影視劇,其實都是對金庸原作一種“庸俗化”的解讀。所以金庸的作品拍了這麼多電視劇,可以說把金庸的原著毀得差不多了——如果你沒看過金庸的原著,僅僅是看過金庸的電視劇和電影的話,你不可能了解真正的金庸。所以說,如果隻看金庸的電視劇,你可能會讚同王朔的觀點——金庸作品就是“四大俗”,但是你要把他的原著看了不止是一遍兩遍,你就會體會到金庸小說的魅力。
瓊瑤的辛酸浪漫
有人說,男金庸、女瓊瑤。瓊瑤的作品曾風靡中國大陸,她的主要受眾群體是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這個年齡的人群,他們的思維就像一個無菌的真空一樣,希望一切都是晶瑩剔透的,瓊瑤小說恰恰滿足了他們對愛情世界的這種想象。
我分析瓊瑤作品,有三個特點。一個特點是我愛你,你不愛我,你愛他了;第二個特點就是你愛我,我不愛你,我愛他了;第三個特點是你也愛我,我也愛你,我媽不幹。如此簡單的人物關係,偏偏被瓊瑤賦予了一些纏綿悱惻的故事,再加上中國古典詩詞、古典情懷的點綴,使瓊瑤的作品擁有了極強的殺傷力。瓊瑤的60多部作品,其中有50多部拍成影視劇,產生了100多首影視劇歌曲。瓊瑤的影視劇已經成為中國台灣影視界一個非常紮實的產業鏈。有人說她能寫出這麼多愛情世界裏的純真故事,恐怕這個人也是生活在真空當中的,整天可能就琢磨情情愛愛的事,生活也比較簡單。其實不是。
瓊瑤1938年生人,她的生活是非常坎坷的。這一節,咱們就說說瓊瑤這一生當中和“三”有關的幾個事。瓊瑤一輩子有三次自殺,碰到過三個特殊的人,展開過三場奇特的感情……
瓊瑤自殺過嗎?是,自殺過三次。第一次自殺,是她全家的集體自殺,這次自殺發生在1944年,她6歲。那時,瓊瑤的父母帶著瓊瑤,還有她兩個弟弟,一家五口人,投靠她湖南的爺爺。1944年,日本軍隊正好打到湖南,湖南當時打得非常激烈。在戰爭過程當中,全家人流離失所,跟著難民逃荒。瓊瑤她父母身份特殊,瓊瑤她爸爸叫陳致平,她母親叫袁行恕,是當時還算小有名氣的知識分子,是抗日的中堅力量,日本人要抓他們,他們裝扮成農民,跟難民混在一起。機緣巧合,他們碰到了一名國民黨軍官,名字叫曾彪,這個人對學問很尊重,而且很有同情心,與陳致平相識。曾彪就讓他們跟著他的部隊,向四川一帶轉移。就這麼著,瓊瑤全家跟著曾彪部隊開始了流亡生涯,那時候瓊瑤最高興,六七歲的小姑娘,騎在曾彪那高頭大馬上,神氣十足。她的兩個弟弟是坐挑夫挑的扁擔,兩邊有筐,兩個弟弟裝到筐裏,可半道出事了,有一天突然發現兩個挑夫帶著她兩個弟弟,還有他們的全部家當不見了,跑了。
她父母就停下找,後麵日本人就打上來了,所以這個長官曾彪就把他們留下,帶著兵馬走了。找了一段時間根本沒找著孩子,父母就受不了,兩個孩子沒了,再加上這個流亡途中的種種困境,就決定一家三口集體跳河。
這是在湖南東安縣東安河,一家三口跳到河裏去了。小瓊瑤跟著父母一起跳河,她畢竟那個歲數,很難理解死亡是怎麼回事。一看父母都沒影了,號啕大哭。這一哭,對她父母來說像一個重錘敲在心上。父母疼孩子是本能,兩口子不約而同想到,我這兒還有一個孩子呢,我們倆死就死了,孩子怎麼辦呢?她父母趕緊在水裏撲騰起來,把瓊瑤救上岸。這次集體自殺,最終瓊瑤的一聲啼哭讓她父母覺醒了。
這個流亡的經曆瓊瑤後來在她作品裏有所體現,她有一個係列中篇作品叫《六個夢》,裏麵有一個叫《逃亡曲》的作品,就描寫了一個中年婦女帶著自己的女兒流亡的經曆,裏麵也寫到了跟著軍隊,騎著高頭大馬雲雲。
這個事到這兒不算完,無巧不成書,它也趕巧了。後來父母帶著瓊瑤繼續逃亡到了桂林附近一個地方,遇到一個傷兵他原先是曾彪部隊的一個士兵,認識瓊瑤她爸爸,告訴他們一個好消息,兩個孩子找著了。那個挑夫把財產侵吞了,把這兩個孩子扔到一個枯井旁邊,被曾彪部隊的副官發現了,於是帶著他們來到桂林找到曾彪,一家五口人團圓了。這個經曆對瓊瑤來說刺激很大,小小年紀目睹到這種宿命式的輪回,所以瓊瑤那時候就開始信命,其實這是一種無助的感覺。後來瓊瑤的作品裏麵多次強調命運,《還珠格格》那個歌裏有句唱詞叫“感謝命運讓我們相遇”。
後來戰亂平息,瓊瑤一家來到台灣。父母安排這幾個孩子上學,在上學的過程當中,瓊瑤一晃就進入少女青春期。這時瓊瑤心理出問題了,瓊瑤在家裏是長女,她媽就多少有點兒偏著兩個弟弟,這種偏愛讓瓊瑤心裏不好受,再加上瓊瑤經過戰亂之後變得很敏感,感情很脆弱,所以她的學習成績也不怎麼好,數理化一團糟。
在這種情況下,瓊瑤心裏越來越憂鬱,她人生的第二次自殺就降臨了。她覺得活著沒意思,走了三十多家藥店,買了安眠藥湊一塊兒,一次吃進去,當然沒死成——被她父母及時發現了。這件事讓她父母感到很震驚,覺得需要疼愛這孩子。她爸爸為此還專門給她買了個古箏,但瓊瑤沒有改變。她想法有點兒偏,她想父母對我好,是因為我自殺,我得自殺我父母才對我好,多悲情。瓊瑤那時候心裏頭非常難過,不僅沒有平息心裏那種創傷,反而更不好受了。
就在這個時候,她碰到了她生命當中的第一個戀人、第一段感情,這個人是蔣仁,是瓊瑤所在高中的語文老師,當時43歲,那年瓊瑤18歲。瓊瑤多愁善感,而且文學底子很不錯,所以就對這語文老師很有好感。時間一長,這種好感變成仰慕,由仰慕變成崇拜,由崇拜變成了愛戀,她喜歡上這老師了。瓊瑤那時候詩詞歌賦寫得就不錯,當時跟她老師兩人沒事就你填首《浣溪沙》,我回首《沁園春》,就這麼你來我往好上了。瓊瑤她媽聽說後可氣壞了,怨她那個男老師蔣仁,打到學校去了,弄得沸沸揚揚,最後學校沒辦法,開除蔣仁,她媽逼著女兒跟蔣仁分開了。
瓊瑤心裏頭又過不去了,人生第三次自殺。當然也沒死成,後來她被軟禁到家裏,門窗都鎖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感覺一點點就平淡了,也就把這傷給抹平了。可是她這段師生戀,以及她這三年內兩次自殺的事在教育界傳遍了。
後來瓊瑤就根據這個事創作了第一篇長篇小說《窗外》,《窗外》大夥兒記得,主人公江雁容和她的老師康南發生師生戀,其實寫的就是瓊瑤和蔣仁之間的事。
這個事情很快撫平了。之後瓊瑤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高中畢業了。畢業之後瓊瑤沒考上大學,她本來家境普通,又沒找到工作。很快瓊瑤就碰上了一個能嫁的人。這是瓊瑤碰上的第二個人,第二段感情,這個人的名字叫馬森慶。
馬森慶當時是台灣外文係的高才生,文筆非常好。兩人都愛好寫作。馬森慶專業科班出身,寫東西嚴謹、流暢,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起點很高。當時這馬森慶見了瓊瑤,小姑娘還寫東西,鳳毛麟角,兩人就聊來聊去,最終走進了婚姻,馬森慶是瓊瑤的第一位丈夫。
那個時候馬森慶日子過得很窘迫,所以小兩口過日子緊巴,隻能寫字掙稿費,天天湊一塊兒研究。這段時間,對瓊瑤的寫作技巧提升是非常有好處的。後來瓊瑤在台灣的《皇冠》雜誌發表了自己第一篇小說,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窗外》。可是這篇小說,成了她第一段婚姻的催命鬼。原先馬森慶不知道瓊瑤和蔣仁的事,這《窗外》一發表,在業內引起轟動,很多人提起這段往事,馬森慶就知道了瓊瑤第一段感情的前前後後,他心裏不舒服了。另外,馬森慶有些嫉妒,本來他在瓊瑤麵前先是大哥哥,是丈夫,在寫作上是她前輩,可是現在倒過來了。馬森慶越琢磨越窩囊,就迷上賭博了。瓊瑤有個作品《船》,這裏的男二號嘉文是個賭徒,就是根據自己的第一任丈夫馬森慶寫的。
兩人就這麼著離婚了。
後來瓊瑤出車禍。這個車禍當中,瓊瑤碰到了她生命中第三個人、第三段感情,《皇冠》雜誌的主編平鑫濤,也就是瓊瑤現在的老公。平鑫濤當時力排眾議發表《窗外》,把瓊瑤一手捧起來了。一來二去這兩個人感情有點兒曖昧,那時平鑫濤有老婆,他老婆叫林婉珍,跟瓊瑤關係還挺好。瓊瑤內心很苦悶,平鑫濤就帶著瓊瑤去散心。從台北出發開車到台中,平鑫濤開車,瓊瑤坐副駕駛位上,半路撞樹上了。平鑫濤腿骨當場骨折,瓊瑤弄了一身碎玻璃碴子,她妹妹更嚴重,最後到醫院把脾都摘除了。
本來那個時候,平鑫濤的太太林婉珍力圖挽回這個家庭,結果經過這一場車禍,平鑫濤和瓊瑤算是出生入死了,兩人出了院以後,感情發展得很迅速,最後平鑫濤娶了瓊瑤,她整個婚姻狀態才穩定下來。
三次自殺,三個人,三段感情,瓊瑤前半生可以說很不幸、很坎坷。難得的是,瓊瑤能夠從這些生活瑣事中跳出來,讓自己的精神進入一個無菌的環境,不去想那些事,就是唯美地寫男女的感情。這可不是瓊瑤不諳世事,也不是瓊瑤不了解江湖險惡、世態人心,而是她根本不想去了解,反而回避這些東西。她要在自己的寫作世界裏,把唯美的東西呈現出來,做到一種自我麻醉。
瓊瑤自我麻醉了,很多讀者也跟著麻醉了。但這瓊瑤不是有意誤導讀者,瓊瑤有自己的解釋,我寫的叫小說,就小小地說一個故事,沒有什麼理論,沒有指導你的人生。你到我這兒來呢,端一杯茶,聽娓娓道來一個小故事。各位讀者呢,你就小小地聽一下,你覺得挺好,就小小地感動一下,感動完之後該吃飯吃飯,該上學上學,該結婚結婚,不要影響你的正常生活。
瓊瑤寫了很多戲,寫得很感人,可是真正入戲的呢,是每個人。
頑主王朔
在小說改編電視劇、電影這個領域之內,咱們繞不開一個具有路標意義的作家,他的名字叫王朔。他的作品有《編輯部的故事》《頑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過把癮》《愛你沒商量》等。就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由小說改成的影視劇中的優秀作品,恐怕王朔的作品得占一半以上。當年王朔的作品引起過不小的爭議,有人說他是痞子文學,也有人說他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的領軍人物。我們今天回過頭再看,王朔確實不愧是那個時期中國文壇的領軍人物,他獨特的作品風格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影視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麼這一節我們就給大家說說王朔是怎麼走上這條道路的,以及王朔的作品到底在哪個層麵上影響了中國影視劇創作。
咱們從1988年說起,這一年被稱為“王朔電影年”,因為這一年王朔作品改編成的電影,井噴般出現了。當年在影視劇領域有四部作品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電視劇《輪回》,改編自小說的《浮出水麵》,電影《大喘氣》(它的原作叫《橡皮人》)。此外,當年使葛優、梁天、張國立他們紅起來的那部電影《頑主》,也是出自王朔的手。
你可不要小看這些影視作品,後來很多的導演、演員都是從這裏邊出來的。《頑主》就不用說了,你再看當時拍這個《大喘氣》的導演叫葉大鷹——他是葉挺將軍的孫子,後來還拍了《紅櫻桃》之類的作品;拍《輪回》電視劇的導演叫黃建新,是後來《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導演。所以說,王朔作品改編的影視劇,裏麵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中國影視界從業者——更不用說後來跟王朔有密切合作的馮小剛等人了。那個時候,這些作品裏頭,其實已經被導演、編劇做了很大幅度的改動,隻有一個和王朔的原作最接近——《頑主》。《頑主》這裏邊,幾個北京孩子一塊兒也沒什麼事幹,弄個“三T公司”,替人排憂、替人解難、替人受過、替人挨罵去,整個情節就從這裏展開了。裏麵的人物對白呢,簡潔、生動、有趣,帶有典型的京味語言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