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尼羅河西岸的不朽“宮殿”——帝王穀(1 / 2)

小問號

陵墓建築是古建築中最為出色的建築形式之一,它已經存在5000多年。隨著曆史的發展,陵墓建築的風格、規模也在發展變化。在外國陵墓建築中,最為出色的是埃及的金字塔。古埃及王國的法老(國王的尊稱)死後要興建巨大的石頭墳墓,它的形狀從四麵看都呈等腰三角形,有點像漢字的金字,所以稱為“金字塔”。在歐洲的各國語言中,通常都稱“金字塔”為“庇拉米斯”。因為在古埃及語裏,“庇拉米斯”是高的意思。在古埃及,人們把初升的太陽比作生命的開始,把夕陽比作生命的終結。所以,法老們將他們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羅河西岸的帝王穀,以示夕陽西下。沿岸共有80多座金字塔,胡夫的金字塔是其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幾千年來,神秘的帝王穀因金字塔而更加神秘……

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批又一批科學工作者來到了埃及,來到了尼羅河西岸神秘的帝王穀。他們以詫異的目光,凝望著那一座座建築奇跡,無法揭開其中的不解之謎,唯有驚歎這鬼斧神工的奇景奇觀!它們原本是古埃及的帝王們希望複活的“永久的宮殿”,卻像峰巒疊嶂的群山,默默地凝望著一望無際的撒哈拉大沙漠,表情肅然地守衛著靜靜流淌的尼羅河……

“金字塔”在阿拉伯語裏是“方錐體”的意思,它是一種方底、尖頂的石砌建築物,是古埃及埋葬國王、王後或其他王室成員的陵墓。古埃及人迷信人死之後,靈魂不滅,隻要保護住屍體,3000年後就會在極樂世界複活永生。所以,國王們死後屍體都被製成“木乃伊”裝入棺槨,送進金字塔墓室,希望能夠死而複活。因此,金字塔成了他們的永久“宮殿”,也為世界建築史上留下了無數不解的謎團。

一是建造精確之謎。公元前2700年,胡夫下令建造他的陵墓。這座塔高146.6米,塔基周邊長232米,繞一周約1千米,塔身用230萬塊巨石砌成,平均每塊約2.5噸重。整個金字塔體積約260萬立方米,占地約52900平方米。建造金字塔的石塊之間不用任何粘膠物,全部是用石與石相互疊積而成,即使用一把很鋒利的刀片也很難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四條底邊相差不到20厘米,誤差不到千分之一。錐角都是52度,這是自然形成的最穩定角度。方錐體的形狀,迫使沙漠風暴不得不沿塔的斜麵或棱角緩緩上升,把風的破壞力化解到最小。龐大的塔基奠定在地磁場磁力線的中心,隨著地球的運動而運動,所承受的震幅極其微弱,因此它屹立千年不倒。

二是數學和天文學之謎。這座最大的金字塔本身涉及的科技知識也令人類讚歎不已。它的長度單位是根據地球旋轉的大軸線的一半長度而確定的,即它的底是地球旋轉大軸線的一半長度的百萬分之十;它的重量單位或容量單位是以上述長度單位與地球密度組合而成;它的熱量單位是整個地球表麵平均溫度;時間單位與一周七日的分法也在其中得到了表現。1949年,一位德國學者提出,用金字塔的數學資料可以輕而易舉地換算出地球的半徑、體積、密度及各星球運行的時間,甚至男人女人的生命周期……

三是選址之謎。把陵墓選在尼羅河西岸的帝王穀,本身就為帝王穀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可是,每個陵墓選址和設計又有許多不可思議之處。胡夫金字塔的選址奇妙之處在於子午線正好從金字塔中心穿過,也就是說它恰好坐落在子午線中間。同時,這座金字塔是把岩石地帶作為塔址的,這片岩石地帶有一道V字型的天然裂縫,正好利用它來建造巨大的陵墓。更為奇妙的是,金字塔坐落的地方,可以把陸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兩半。古埃及人對陸地和海洋分布為什麼能這麼了如指掌呢?這讓人不解。再以第三座金字塔為例,它是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的陵墓,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這座金字塔的建築形式和內部結構與前兩座相比,都遜色許多。不過,與其他貴族、大臣的陵墓相比,仍然是“鶴立雞群”。在蔚藍的晴空下,金黃的沙漠上,那些低矮的墳墓,伏在巨大金字塔的身影下,像死者生前伏在法老的腳前一樣;在清朗的月色中,金字塔黑影幢幢,披著一層神秘、恐怖的麵紗……其寓意及造型設計所取得的效果,巧奪天工,令人驚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