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八百裏秦川的神秘風景——乾陵(2 / 2)

這些石像的頭顱哪裏去了呢?是誰幹了這樣“缺德”事兒?這是一個讓史學家、美術家非常痛心的謎團。有的說,明朝末年戰亂不斷,境內因兵荒馬亂而鬧饑荒、瘟疫,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有一天,一位相信占卜的術士說,當地的災禍是因為這些石像造成的。於是,附近的老百姓一怒之下,把這些石像的頭顱都砸掉了。有的說,陵前的這些石像都是雕刻藝術的精品,個個神態逼真,活靈活現,屬於稀世珍寶,被一些沒有良知的文物販子偷盜去了。這些說法真假難辨。麵對這些失去頭顱的石像,中國著名美術家韓美林十分憤慨,並表示願意帶領他的工作室重新雕塑這些石像的頭顱……

乾陵除了無頭石像讓我們困惑外,那塊無字石碑也讓人感到神秘莫測。無字碑作為乾陵地麵的主要大型石雕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達百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首雕刻了8條生氣勃勃的龍,鱗甲分明,筋骨裸露,碑的兩側繪有《升龍圖》,碑座有《獅馬圖》,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唯獨碑麵上沒有一個字。武則天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且惟一的女皇帝,為什麼會自己立一塊“無字碑”?有人說,武則天立“無字碑”表明自己功高德大,用文字表述純屬多餘;有的說,武則天內心知道“奪權”的罪孽,死後必有議論,自己還是不說為好,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

乾陵被發現後,地宮裏的寶藏對我們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神秘。據乾陵《述聖紀》碑記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則天營建乾陵目的也是為了報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寶一定不少。這是一個滿藏無價瑰寶的地宮。據有關專家對乾陵地宮的探測,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藏匿著大量的金、銀、銅、鐵等所製的各類禮儀器、日常生活用具和飾品、工藝品等,陶、瓷、琉璃、玻璃等所製的器物、人物和動物俑類,珊瑚、瑪瑙、骨、角、象牙等製成的各類器具和裝飾物,以及珍貴的壁畫、字畫、典籍、絲綢等。可是,考慮到經濟、技術等原因,至今還是沒有驚擾沉睡在地宮裏的一代女皇……可以深信,掀起乾陵幽宮神秘之日,一定是石破天驚轟動世界之時。

歲月無情,保存完好的乾陵卻讓時光在這裏神秘地永駐!

“小檔案”

在中國曆史上,從宋金(960~1234)以後才開始產生題字的碑,但是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製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而且曆代都大同小異。乾陵前是並立著兩塊石碑的,一塊是唐高宗的“述聖碑”,武則天親自撰文,由唐中宗李顯書寫,極力頌揚李治的功績。另一塊才是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碑。我國還有很多無字碑。在五嶽之尊的泰山絕頂,有一塊高6米、寬1.2米的無字碑立於玉皇殿門外,這是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初登泰山封禪時所立。漢武帝明確說,自己即位30年來,文功武治,功德無量,一篇碑文是不能表述他的功績的,所以下旨不刻一字。明朝十三陵也有許多的無字碑。因為明太祖朱元章說“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文字,不足以教育後代子孫”,所以,明朝皇陵前的碑文是由繼位者撰寫。朱元章的碑文就是由明成祖朱棣撰寫,朱棣的碑文由明仁宗朱高熾撰寫。可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沉湎酒色,不想動筆,祖宗們的墓碑上隻好空無一字。於是,嘉靖以後的皇帝的陵墓,也隻好光立碑不寫字。毫無疑問,武則天的無字碑是自古以來最有名的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