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僰人為什麼要將棺木高懸於絕壁上呢?
今天人們推測,把棺材放到懸崖峭壁上,可能與這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有關。他們依山傍水居住,自然環境決定了生活習性以及觀念意識等。懸棺放在靠山臨水的位置,表明他們對山水的依戀與寄托。
也有一種說法,把棺木懸掛在懸崖絕壁上,可能出於一種孝道觀念。唐代《朝野僉載》一書中記載,王溪蠻父母死後,置棺木“於臨江高山半脅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不過,這些僅僅是一種推測罷了,並沒有事實依據。
那麼,懸棺是如何放置於陡峭懸崖呢?
有人猜測說,古人可能就像今天人們造房子時使用梯子一樣,沿著懸崖一層一層地修起棧道,棺木沿著棧道一層層地遞上來,直至到了安放地方為止。許多人也不讚成這種說法,理由是,放置懸棺的懸崖許多是單獨成逢,山勢非常陡峭,沒有緩坡可以用來修棧道。況且,岩壁都很堅硬,想要架起有百米多長的棧道,對於古代工程技術極其落後的少數民族,是很難想象的。
也有人提出棺木是用長長的懸索掛上去的。他們先在山崖頂上就地取材造好棺木,裝殮死者後用大繩索吊下去,放在事先鑿進岩縫的木樁上。許多人認為古人使用了這種最簡單的機械原理完成了懸棺於絕壁的壯舉。
懸棺隱在雲霧繚繞的峭壁之上,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僰族為何懸棺而葬?刀耕火種的年代如何置棺高崖?這些謎都還有待研究者進一步解答,也是那片懸崖絕壁成為神秘地域的理由之一。
“小檔案”
在我國西北的陝西南部商洛,在1988年文物普查時,意外發現了大約3000座和懸棺有異曲同工的崖墓。這些崖墓都是90度角鑿刻的,崖壁完全是平麵。類似於懸棺,但又不是懸棺。據1988年陝西省文物普查統計,這類遺存在商洛境內有600多處。這是東漢時期流行於我國西南地區的一種特殊墓葬,考古界謂之崖墓。一般以石室、石穴的形式修建於河流兩岸的陡坡峭壁上。目前,已經在東起商南、南達山陽,東西約180千米、南北約100千米的範圍內都有發現。崖墓多數都是選擇在河流兩岸麵水背山的陡峭崖壁上開鑿,尤其是在大水係與小支流交彙處分布得較密集。距離地麵高度從2~300米不等。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崖墓遠離河岸而選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隱蔽的穀嶺之中開鑿。從結構上分析,商洛崖墓基本可以分為單室墓、雙室墓、三室墓、多室墓、崖洞磚室墓和異型墓等六大類型。據專家推斷,這些崖墓年代最早為西漢晚期,最晚的已經接近東漢中期,持續構築時間將近200年。崖墓也堪稱墓葬中的一大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