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上古遺存,天下奇跡”——麻塘壩懸棺(1 / 2)

小問號

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途經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舉目望去,可見兩岸陡峭崖壁上高高懸置的一個個棺木,令人驚歎不已。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懸棺葬——凝固在“萬仞懸崖上的千年風情”!據古代資料記載,最早的懸棺大約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福建武夷山一帶,距今已有2000多年。那裏是古代百越族的居住地,所以有人說百越族是懸棺葬的創始者。後來,懸棺葬遍及湖南、四川、湖北等省。其中,位於川、滇、黔三省鄰接處的宜賓市珙縣,是古代懸棺葬最典型、最多的地方,在縣內的麻塘壩和蘇麻灣等地現已發現懸棺遺址41處,計有懸棺288具。令現代人百思不解的是,放置懸棺的地方,上至峰頂、下距空穀,都有數十米到一二百米,而且到處都是異常陡峭的石壁,無路可通。古人又是怎樣將這些懸棺放置到懸崖峭壁上去的呢?為什麼要這樣做?高掛懸棺的那些萬仞山崖無疑是世界上最為神秘的地域,也是震驚世界的奇景奇觀、不解之謎,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跡”……

懸棺俗稱“掛岩子”,是古代川南一帶僰族的葬製。僰bó人早在戰國時期就在宜賓地區群居,並建有僰侯國、僰道縣。因其剽悍驍勇,為其曆代統治者所不容。他們棲身於荒野荊棘之中,有“披荊斬棘”之譽。明代,僰人稱“都掌族”。神宗元年(1573),四川巡撫曾省吾、總兵劉顯率14萬大軍將其殺絕,可是他們留下的懸棺仍然還在。置棺方式,一為木樁式,即在峭壁上鑿孔2~3個,楔入木樁以支托棺木;二是鑿穴式,即在岩壁上鑿橫穴或豎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間的天然洞穴、裂縫盛放棺木。棺木頭大尾小,多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頭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屍身,隨葬品置腳下兩側。隨葬品中主要有陶瓷器、木竹器、鐵器和麻織品,以麻織品最多,也有少量的絲織品。懸棺所處的山崖,猿猴都無法爬上去,飛鳥也為之發愁。僰族人能夠把沉重的棺木安放在懸崖,並且都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充滿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被稱為“世界之最、巴蜀一絕”。

四川省宜賓市珙縣麻塘壩是僰人懸棺的核心部分。麻塘壩東西寬300~500米,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對峙著21座連綿起伏的山崖,懸棺就分布在絕壁上。現存223具,以木樁懸棺為主。絕壁上還有密如蜂眼的樁孔遺跡和紅色彩繪岩畫200多幅。岩畫內容豐富,有騎射、舞蹈、雜技和各種動物、武器、幾何圖形等,形象古樸生動。這些懸棺放置的高度一般距離地表10米至50米,最高者達100米以上。

僰人不論男女,都要梳著高高的發髻,男子在娶親之前必須要敲掉左右兩顆牙齒。女孩子在出嫁前也同樣如此,父母去世後,兒女也要敲掉兩顆牙齒,然後放進棺材裏,表示和他們永別了。僰人懸棺一般都是用上等楠木製成,棺形多為船形,每具約重半噸左右,僰人或者利用木樁或天然岩縫,或者把棺木懸在萬丈絕壁上,或者把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岩洞中,他們這種巧妙的設計簡直是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