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地球儀上發現的奧秘——地球“三大怪”(1 / 1)

小問號

關於地球,民間有句形象的諺語,“三山六水一分田”,意思是地球有十分之三是山地,十分之六是水域,僅有十分之一是可以耕種的田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雖然這樣概括不十分準確,但也有一定道理。這是地球上水陸分布的大概情況。可是如果我們打開世界地圖,或者轉動地球儀,會發現水陸輪廓還有三個非常奇怪、有趣的現象,讓人深感不可思議,神秘不解……

細心觀察研究地球儀,我們會發現確有“三大怪”:“一是陸地三角倒過來,二是半島向南伸過來,三是陸地海洋背過來。”水陸的這樣分布,讓我們感到匪夷所思。

先說“陸地三角倒過來”。細究地球上大陸分布的專家們發現,地球上絕大部分大陸都是南部比較狹窄,呈尖狀,越往北越寬,一塊塊陸地很像頂點朝南的“倒立”的三角形。也許有人說,南極洲的倒三角形不明顯,可是如果我們以亞歐大陸為中心來看一看就會發現,它也是倒立的:瀕臨印度洋的東南沿海岸線與緯線圈呈平行狀,構成三角形的邊,西南極的南極半島呈尖狀,成了南極洲倒立的三角形的頂點。七大洲中隻有澳大利亞大陸是個例外。據說,這與它的形成有關。有專家認為,大約在2億多年前,這片大陸是從貢瓦納古大陸分裂漂移而來的,產生了旋轉,所以與其他大陸方向不同,是直立的,即三角形的頂點朝北。為什麼大陸會這樣呈倒三角分布在地球上?為什麼不是方方正正,或者是圓形?難道南極方向有什麼特殊的引力,把大陸一直向南拚命地“拉”,才有了這樣奇異的南窄北寬現象?目前,世界一流的學者也解釋不清這種“倒三角”的由來。

再說“半島向南伸過來”。研究地球水陸分布特點的專家們發現,地球上各大陸中凸出的半島都是朝南的,即慢慢向南伸入茫茫大海之中,好像一條遊動的魚,其吻直指南方。據說,還有人精心統計過,半島向南的數量大約是朝北的兩倍。如地圖上最醒目的歐洲四大半島: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亞洲的三大半島:中南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以及著名的朝鮮半島和堪察加半島。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半島、加利福利亞半島、佛羅裏達半島等。這些半島都是神秘地向南凸出,執著地向南延伸入海,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在左右它們,或者說,地球在形成的過程中按照“上帝”的意誌在這樣做。如果真有“上帝”的話,為什麼上帝要這樣做?而且連一些體量不大的半島,如日本的波島、紀伊、房總等半島也都是朝南凸起。

最後說“陸地海洋背過來”。如果我們旋轉地球儀,或者拿一根長長的針插入地球儀,不論是在哪一塊大陸上讓針向對麵穿過去,這根針都會在對麵的海洋上露出來。也就是說,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總是背對背的。如:亞歐大陸的背麵是南太平洋,非洲大陸的背麵是中太平洋,南美洲大陸背麵是西太平洋,北美洲背麵的是印度洋,澳大利亞的背麵是大西洋,南極大陸背麵是北冰洋等。那麼,為什麼陸地的背麵是海洋,而不是陸地?為什麼海洋的背麵不是海洋?這會影響地球的整體構造嗎?是否這種陸地與海洋背對背的結構有助於保持地球的平衡?這一係列問題仍懸在許多專家的心中,讓他們無法釋懷,像一個個繩結難以解開。

“地球分布三大怪,陸地三角倒過來,半島向南伸過來,陸地海洋背過來。”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另有其他原因?人類生於斯,長於斯,已經邁進了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時代,卻無法解開這些神秘的疑團。

“小檔案”

地球是一個漂浮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小球體,載著高山、大海等日夜不停地旋轉著,既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又圍繞自己的軸心進行自轉。那麼,地球的轉速是在變慢,還是變快呢?有的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珊瑚蟲一日有一個生長層,夏天的生長層寬,冬天的生長層窄,體壁的這種生長層正好是一年的天數,很像樹木的年輪一樣。科學家們研究3.6萬年前珊瑚蟲年輪是480層。按照這樣推算,13億年前的一年是507天,這說明地球環繞太陽公轉過程中,其自轉速度在變慢。可是,科學家在研究南太平洋中的鸚鵡螺發現,這種有著“活化石”之稱的軟體動物,它的外殼上有許多細小的生長線,每隔一夜出現了一條,滿30條就會有一層膜包裹起來形成一個小氣室。每個氣室內的生長線數正好是現在一個月的天數。可是,古生物學家研究不同時代地層中的鸚鵡螺化石發現,3000萬年前每個氣室是26條生長線,7000萬年前是22條,1.8億萬年前是18條,3.1億萬年前是15條,4.2億萬年前隻有9條。這說明,隨著地球年齡的增加,其自轉速度在加快。地球自轉的速度究竟是加快還是轉慢,仍是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