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得對

公司產業

作者:老鬼阿定

1月16日,馬雲向員工發出信件:從心底裏,我佩服今天的年輕人,互聯網是年輕人的天下。因為,他們比我們更懂得未來,更有能力創造明天。今年,阿裏絕大多數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領導者將會退出管理執行角色,我們將把領導責任交給70、80年代的同事們。

作為60後,馬雲說得明智,說得坦誠。

曾獲總統自由勳章的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最大的貢獻在於從社會學的角度揭示了當代人類社會的特質。

米德認為,古往今來人類文化有三種形態: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並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後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

在前喻文化中,整個社會的變化十分遲緩微弱,長輩的過去就是每一新生世代的未來,父輩所經曆的一切,也將是晚輩成人之後將要經曆的一切。

在並喻文化中,當代人的行為不同於他們的長輩。社會成員以青春時期的同輩為楷模,他們的行為與長輩有所不同。年輕的一代如果能夠成功地體現一種新的行為風範,那麼他將會成為同代人的學習楷模。

在後喻文化中,每一個年輕人都不能不感到,在這個世界上已沒有任何一位成人,不論是長輩還是同輩都不能夠告訴他們,下一步該如何走。在這一文化中,代表著未來的是晚輩,而不是他們的父輩和同輩。後喻文化下的社會將依賴長輩和晚輩之間持續不斷的對話,由年輕一代引導長輩走向未來。

米德指出,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和歐洲社會已具有明顯的“後喻文化”特點。當今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的互聯網產業變化如此之深刻、劇烈,未來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將其指認為“後喻文化”是再恰當不過了。因此,馬雲的“互聯網是年輕人的天下,他們比我們更懂得未來,更有能力創造明天”的觀點深刻、本質、明智。

除此之外,發展心理學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馬雲理論。

發展心理學指出,從18歲開始,人的認識能力不斷提升,到45歲左右達到高峰。45歲以後,活力下降,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在提升,但學習能力退化。雖然有社會地位和權力,但因失去夢想,對生活的滿意度不斷下降,對未來信心不足。45歲~65歲在發展心理學上被稱之為“中年危機”時段。

應該承認,在IT及互聯網產業這種典型的後喻文化之下,由日益陷入中年危機的人帶領企業前行,絕非明智之選。喬布斯說,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麵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初學者的心態從心理學上看,應該就是18歲左右的心態,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45歲以後的人不可能擁有。就算1955年出生的喬布斯擁有,世界上能有幾個喬布斯?

當今業界,一方麵,馬雲48歲,楊元慶49歲,張朝陽49歲,曹國偉48歲,李彥宏45歲,鮑爾默57歲,歐德寧63歲;另一方麵,馬化騰42歲,佩奇40歲,布林39歲,紮克伯格29歲。

坦白講,領導人老化,是企業最致命的內傷。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