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名時間:每個人都是“天使”
特別報道
作者:張櫻贏
“眾籌”這個概念始於國外的Kickstarter網站,即通過互聯網向一大群出資人募集相對較少的資金,為小企業和個人進行的某項活動或產品設計籌資。多數情況下,回報既不是股息也不是分紅,更多的是創業者所設計的產品或無形的回饋,比如一部電影或者請吃飯。
在過去的幾年裏,這一概念還被認為過於小眾,而今,發展勢如破竹的眾籌網站已走向大眾。北京時間1月10日消息,美國眾籌網站Kickstarter在2012年共籌資3.19億美元,吸引了200多萬名支持者。與2011年相比,網站籌資數額增長了221%,支持人數也增長了238%。
凱鵬華盈中國的投資經理張靈認為,目前中國眾籌模式或許不會立刻讓VC、PE非常感興趣,但尋找價值認同是剛性需求,眾籌模式肯定有爆發的一天。
眾籌網站≠商店
最廣為人知的國外眾籌網站Indiegogo與Kickstarter,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為“虛擬籌資”。Indiegogo網站可是跟你“玩真的”,無論設定的集資數額是否達成,到了限定時間,Indiegogo都會將捐資係數收上,對於籌資不達標的項目,Indiegogo也會繼續為之進行集資,但在原先收取的4%手續費之外要加收5%的額外費用。Kickstarter則完全不同,這裏有一個交易條件,就是如果未達到預期目標,那麼大眾就不需要實際付費;目標達成,Kickstarter則會收取5%的手續費,隨後的時間裏,投資者就等著相應的回報吧。
在國內,“點名時間”與Kickstarter相似,向項目發起人建議其回報盡量設置得更有吸引力,並在設定金額限製時,分成不同的幾道門檻:比如從10元到1000元左右,使具有不同財務能力的投資者都可以參與項目活動。不過,這個回報隻能是產品或者作品,不允許以金錢類的方式作為回報。等項目成功達到限定的集資金額,點名時間便會收取10%的費用;否則,這些金額便全數返回給支持者。據介紹,在點名時間籌集金額的項目基本上有60%以上的成功率。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模式在快速發展之下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它的缺點。Kickstarter網站上的項目,尤其是硬件,那些“假想”的產品雖然吸引了不少支持者投資,但是卻麵臨著永遠不會麵世的風險,這一事件的連續發生,使得Kickstarter網站上的設計、科技項目正逐漸受到人們的冷落。去年曾經轟動一時、成功籌資1000萬美元的智能手表pebble也同樣沒有了下文。這類事情的發生使得一些支持者感到不滿,因為在他們的想象中,他們將自己的“支持行為”等同於“在線購物”。這導致了Kickstarter網站不得不聲明:“Kickstarter is Not A Store!”(Kickstarter不是一家商店)。投資就會有風險,為了降低風險,Kickstarter開始製定新規則,並嚴格審核創意商品專案,讓發起人必須強調項目麵臨的風險和挑戰,要求開發者必須提供產品的原型照片,而不是模擬演示和渲染圖片,避免導致支持者的期望值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