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上麵的故事,我的腦海裏出現的第一個詞是“血統”。中國古代對純正血統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很多家族的家譜中都有禁絕“異姓亂宗”的規定。按照傳統的倫理道德,財產繼承並不具有獨立的文化地位,它僅僅是宗祧繼承的附屬或結果。和財產所有人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無法繼承宗祧,自然也就無法繼承財產。在親生兒子繼承財產的時候,“宗祧”的問題不會出現,那時的主要問題是財產的平等分配和贍養義務的平等承擔。“宗祧”的問題隻有在不是親子繼承的時候才浮出水麵。按平安村的傳統,宗祧必須由和被繼承人有血緣關係的男性繼承人繼承,作為宗祧繼承的附屬,財產繼承自然也要符合同樣的條件。
在平安村,雖然宗祧繼承人必須是男人,但他不一定必須是男係的。也就是說,他可以是被繼承人姐妹的兒子或女兒的兒子。但是,繼承原則在這裏仍然是清楚的,那就是:繼承人和被繼承人之間一定要有血緣關係。但是一般情況下,在同樣親等的候選人之間,男係繼承人優先於女係繼承人,比如,有親侄子的時候,外甥就不容易成為繼承人。
在傳統的文化氛圍中,與被繼承人沒有血緣關係的繼承人首先自己就感到底氣不足。在上邊的故事中,“四新會”等人並沒有明確地指責“俺爺爺”不是親生的兒子,但揮霍財產的人和財產被揮霍的人都明白,出現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沒有人捅破這層窗戶紙,行動就說明了一切。孝勇先生還說,他奶奶的娘家有好幾個兄弟,而且也都很能幹,但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幹涉這件事。這說明,在當時的情境中,行事的原則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是心照不宣的。當然,村民們也有另一個角度的道德判斷,他們至少認為“四新會”等人的做法是不厚道的,這從村民們給他們起的外號(“四賊羔子”)中就可以看出來。
繼承的血統原則即使在現代法律中也是得到確認的,但現代法律並不排斥非血統的繼承。古代傳統對繼承的“血統原則”的固守更加嚴格。血統原則可以說是宗祧和財產繼承的第一原則,但不是唯一的原則,就像下麵的故事所揭示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