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困局,十年無解?
專欄
作者:鄧聿文
臨近年關,春運也成了全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今年春運的網絡購票,一些公司開發出了槍票軟件供人們快速購票,對於這款軟件,市場看法不一,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有礙公平,會導致那些不會上網或不方便上網的人群,如農民工更買不到票。
我覺得這個說法欠妥。這款軟件是免費提供給購票者下載的,隻要你能上網,都可以無償使用,因此,對每個網絡購票者而言,它都是公平的。而根據鐵路部門統計,通過網絡購票的,隻占到全部購票的30%多一點,也就是說,即使有影響,影響的也隻是網絡購票人群中的一部分。
不過,話又講過來,對於農民工等群體,他們在購票方麵確實有很大劣勢,雖然這個劣勢不是“搶票軟件”造成的,而是他們不熟悉或沒有條件上網所致。要最大程度解決這一問題,不是去指責“搶票軟件”,而是政府和社會應想其他辦法幫助他們。
然而,不管政府和社會采取什麼措施,在運力短缺下,從市場角度說,總會有人買不到回家的票。這種情況下怎麼辦?有人提出了兩個辦法。一是放開票價,讓市場決定票價,然後將高於政府定價的票價餘額補貼給低收入的旅客,如農民工。比如原來一張票價要100元,放開票價後,漲到300元,那麼高出來的200元由政府返還給農民工。二是打破鐵路的壟斷,就像民航有許多航空公司一樣,鐵路部門也可成立十幾家或幾十家鐵路公司,由這些鐵路公司互相競爭,決定票價。
第一種乍一看是個不錯的辦法,但細細一想,這裏麵問題很大。由市場供求來決定票價,它首先麵臨的問題就是,這個價格多高才是市場可接受的均衡價格?假如票價高得離譜,趕上了機票的價格,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坐飛機回家。也許火車一票難求的問題解決了,但又會出現飛機一票難求的情況。所以,這不是一個好辦法。
第二種本質上也是由市場決定票價,隻不過是通過不同鐵路公司的競爭形式來實現的。如果把現在的鐵路局改造成真正的市場主體,定價體係也必須跟著改變,亦即票價會在現在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提高,否則,鐵路公司在現在票價的約束下競爭,大概隻有破產一途。
所以,要解決春節期間的一票難求問題,還須從提高運力上下功夫。此乃根本。目前的症結,就是相對人們增長的回家需求,運力缺口太大。盡管近年來鐵路通過提速,建高鐵等每年運能的增長要快於需求,但由於總量缺口大,它隻能緩解而無法從根本改變此種狀況。我們通過比較鐵路和公路、民航、水運等幾種運輸方式的發展就可知。統計顯示,1990年-2010年,我國GDP增長20.49倍,在此期間,鐵路營運裏程、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等指標增幅不僅遠遠小於GDP增幅,與公路、民航、水運相比,幾乎在每項指標上增幅都是最小的:論營運裏程,鐵路增長57%,公路增長290%,民航航線增長445%;論旅客周轉量,鐵路增長235%,公路增長473%;論貨運量,鐵路增長142%;公路增長238%;論貨物周轉量,鐵路增長160%,公路則增長近12倍。春節回家焉有不困難的?
這種狀況下,我們隻能老實地承認,春運困局是個無解的難題,至少十年之內還解決不了,十年後是否能解決,要看我國的城市化、區域經濟以及戶籍改革是否有很大進展,廣大農民工能否落戶城市。地區發展差距能否有一個顯著改善。而現階段能做到的,就是政府尤其鐵路部門要改善服務態度,改進服務方式,盡量把服務工作做好,減少人們走不了的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