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吃喝者敲響警鍾
專欄
作者:王溱
公款吃喝之風屢禁不止,愈演愈烈。許多人成了酒場“老油條”,說別的可能一竅不通,但說起吃喝,滔滔不絕,眉飛色舞,一套接著一套,仿佛是“吃喝學校”專門培訓過的特殊人才。
吃喝,顧名恩義有吃又有喝。吃什麼喝什麼,過去並不在乎。一塊多錢的白酒可以上桌,幾毛錢的炒菜照樣上席,物質生活基礎決定了吃喝的標準。人們沒有怨言,也不在意,更不會與身體健康聯係在一起。然而,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這一切慢慢也在改變。首先講究了。幾百塊錢的菜金跟上千塊錢絕不在一個檔次,硬件更不要說了。包間跟大堂不可同日而語。其次是內容,魚翅海參鮑魚,跟豬牛羊肉肯定不是一回事。高檔菜肴既體現了麵子也體現了營養。所以好多人隻要有條件,凡請吃喝,必點魚翅海參鵝肝之類的所謂高檔名菜。喝酒也在轉變。先是拋棄了沒有名堂的白酒。有人說喝了這種廉價的白酒“上頭”。“上頭”的潛台詞就是質量有問題。接著又不喝國產“香檳”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好多地方因地製宜,利用當地出水果的條件,搞深加工,出了品牌繁多的“香檳”酒。這些土法上馬的“香檳”確實名不副賣,好多是水果加工後摻兌上酒精,喝多了會暈暈乎乎,站立不穩。後來有人研究說,久喝會破壞腦神經。於是,一大批鄉辦縣辦區辦製酒企業倒台。劣質酒被趕下酒桌,高檔酒必然成了“桌上客”。茅台五糧液不必說,其他有些名堂的白酒緊列其後。葡萄酒更是另上一層樓,國產不稀罕,直接喝進口貨。印著洋碼子的商標盡管沒多少人看得懂,但幾乎人人能說上幾句有關洋酒的知識。當然酒好價錢也“好”,幾百塊錢屬“小兒科”,幾千塊錢剛夠點檔次,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拉菲”之類的名氣酒,那才叫“夠勁”。
吃著高檔營養佳品,喝著有品位質量優的名酒,許多遊走在酒場疲於應酬的各類大員似乎可以放心大膽地猛吃猛喝了。一位吃喝圈內的人士曾被家人相勸:節製點。此兄聽了嗬嗬大笑雲:過去或許真要注意,現在吃的喝的都是皇帝未必能吃到的好東西,怕什麼?皇帝們每天吃山珍海味,還不是因為對身體有好處?
當然也有人“冷靜”,進了,乞喝圈子雖身不由己,但盡量節製。這種人畢竟鳳毛麟角,能堅持下來的更是微乎其微。酒場上的規矩五花八門,不定栽在哪個“陷阱”裏。如果碰上官大的,壓你一級,心裏有氣也不敢造次。讓喝得喝,讓吃就吃,否則得罪了,前程搞不好就此畫了句號。與其“走銅絲”,不如隨大流,叫吃則吃,讓喝則喝。大原則認準:酒挑名氣,菜撿名堂。這些年再責的酒店有人去,再責的菜譜有人點,再稀罕的名酒有人要,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人擔心喝傷自己,吃壞了自己。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邊是花大錢買個放心。一邊是削尖腦袋不顧一切獲利。浙江省兩年不到便爆出猛料:2011年,該省對血燕進行了市場抽檢顯示,其中亞硝酸鹽含量超標近330倍。剛進入2013年,該省公布市場的魚翅現狀:重金屬普遍超標。據專家稱,超標的魚翅、燕窩,不但會影響人體的腎髒功能,嚴重的會致癌。吃的如此,喝的也好不到哪裏去。酒鬼、茅台漢醬、五糧液52度、洋河52度夢之藍等高檔酒,塑化劑含量均嚴重超標。塑化劑超標的結果是什麼?有人形象地比喻就是在慢慢喝毒藥。
經常混跡在推杯換盞,對酒當歌之中,並非幸事。尤其那些與吃喝結下緣的人,公也好,私也罷,身體是自己的,一旦毀了,罪是自己受,別人充其量給個同情。單衝這點也該收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