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弱智及高危嬰兒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幹預(1 / 2)

10.1 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的意義

早期幹預是通過一係列在家庭的各種各樣的刺激(視覺、聽覺、觸覺信息)來刺激弱智兒童的感覺器官和大腦,促進其補償缺陷和發展智力。早期幹預的理論基礎是一係列關於人的發展的關鍵期理論。智力發育的關鍵期在3-4歲內,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是2-4歲。關鍵期理論認為,動物在早期發育過程中,某一反應或某一組反應在某一特定階段或某一特定時期最易獲得或形成,而過了這個階段或時期就不再容易出現這些行為。例如雛雞“追逐母雞”的能力,關鍵期是在孵出4天左右,若在這個階段中將雛雞與母雞隔離,那麼雛雞將失去追逐母雞的能力。關鍵期理論向人們展示,人的發展必須在其發展的最佳時期予以關注,唯此,才能事半功倍,如在關鍵時期內不予關注就會事倍功半或者帶來不良的後果。

據統計,一個人的智力在17歲測定時為100%,其中50%的是在3、4歲以前形成的,30%是在4-8歲間形成的,僅20%是在8-17歲間形成的。胎兒時第一個形成的係統是神經係統,出生時腦重為370g,相當於體重的1/9-1/8,6個月時腦重量為600-700g,1歲時為900-1000g,7歲時已接近成人腦重,為1500g,相當於體重的2%;出生時頭圍為34cm,前6個月頭圍增長8-12cm,後6個月增長2-4cm,1歲時頭圍為46cm,2歲時為48cm,5歲時為50cm,15歲時接近成人為54-58cm。

以上兩個數字說明,在1歲以內腦的發育最快,出生後大腦皮層細胞數不再增加,神經細胞的發育主要是細胞體增加、分化,功能發育成熟。新生兒的細胞分化不全,缺乏樹突,3歲時腦細胞分化基本完成,8歲時與成人無區別,視和聽神經的髓鞘在生後1-2月形成,錐體束在胎兒期5、6個月―2歲完成。即出生後腦細胞的數目基本不變,主要是腦細胞質量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主要在3歲前完成。從腦細胞發展的規律來看,小兒智力形成關鍵年齡是3歲以內。所以,對正常兒童要抓住腦發育的最佳時期進行早期教育,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樣,對弱智兒童也可以用早期幹預的方法來促進受損細胞的恢複和未受損細胞的發育,以達到正常和接近正常水平,這就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的意義所在。另外,迅速發展中的腦有較強的可塑性及代償能力,每個人大腦約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其中90%的細胞始終處於沉睡狀態。一旦人體需要,可通過某種途徑喚醒沉睡的大腦細胞,作為對已損細胞的一種補償,重新維持大腦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可以通過改善家庭、社會環境,藥物治療和開發性治療,盡量多地喚醒沉睡的腦細胞,以改善智力狀態。

早期幹預發源於法國,有100多年的曆史。20世紀30年代美國Skeels開展了一項對弱智兒童進行教育和追蹤研究,持續觀察了20年,實驗組和對照組產生了很大不同的結果。80年代以後,在歐美、日本等國,這類早期幹預已普遍發展起來,新加坡、香港等地也有係列的教育係統。我國這項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經過一些老前輩及同道者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卓著的成績。弱智能不能治好,將來的預後到底怎樣,這是家長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能用一言兩語就能回答,涉及病因、發病年齡、病情輕重、家庭環境等因素,但總體而言,是發現愈早,幹預愈早,預後愈好。隻要掌握好時機,注意訓練方法,全身心地投入,通常能取得好的效果。

10.2 弱智及高危嬰兒早期發現的線索

弱智兒童在發育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現,就是多年的兒科醫師也經常誤診,下麵我們僅提供一些早期發現的線索:

(1)喂奶困難、吸吮無力、無進食要求;

(2)睡眠多;

(3)各種發育遲緩,很晚才出現微笑;

(4)對周圍不注視(誤盲);

(5)對周圍無反應(誤聾);

(6)咀嚼晚,以致喂食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