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腦性癱瘓。是指出生前到生後1個月內由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症狀在嬰兒期出現,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由於腦性癱瘓表現有運動發育落後,通常易誤診為弱智,但腦性癱瘓同時還伴有肌能力異常,反射異常和主動運動減少,但智力發育可以正常。

(3)孤獨症。2歲半以前發病,75%以上有弱智,孤獨表現(社會交往困難),言語困難(言語發育遲滯),有刻板動作,對非生命的物體有特殊依戀。

(4)Rett綜合征。1歲半(或6-18個月)以前神經精神發育倒退,女孩發病,頭圍小,孤獨症樣行為,手的刻板動作以及陣發性過度換氣等。

(5)嬰兒癡呆。是較罕見的幼兒期廣泛發育障礙,患兒在起病前智力發育正常,一般於2-4歲後不明原因出現進行性智力減退,特別是言語退化較為嚴重。

(6)兒童精神分裂症。多在10歲後起病,主要表現為被害妄想、幻覺、情感淡漠等精神活動的分裂,對智力的影響不明顯。

(7)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有學習困難易誤診為弱智,但本病智力水平正常,且有多動,衝動行為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現。

(8)特殊感官缺陷。包括聽覺障礙和視覺障礙,因缺乏相應的反應,常被誤認為弱智。

(9)情感的影響。感情上缺少關懷將會影響兒童的神經精神發育。如在孤兒院撫養的兒童可表現出弱智,但被認養後生活在撫養人的家庭以後智力將得到改善。

(10)藥物的影響。長期服用過量的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鈉等藥物,可對智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2.5 弱智兒童的預防和治療

盡管現代醫學技術進步很快,但是最多隻能對弱智發病率的20%有影響,幹預措施對輕中度弱智有效,對重度極重度尚缺乏有力措施,也就是對弱智目前尚缺乏靈丹妙藥。對弱智防治,重點應放在預防上,就其弱智的病因分析,大多數在致病前是可以防止的。

2.5.1 弱智的三級預防

初級預防:目的在於預防損傷,預防疾病過程的發生。衛生和營養學教育;產前和圍產期保健(高危妊娠管理、新生兒重症監護、預防早產、妊娠期勿吸煙、飲酒);傳染病免疫接種(細菌、病毒感染,包括風疹病毒感染);遺傳學檢查及谘詢(避免近親結婚、雜合子檢測、染色體或代謝異常);環境保護(防止理化汙染、鉛中毒);減少顱外傷、意外事故;加強早期教育和學齡前教育;正確治療腦部疾病,控製癲癇發作以減少腦損傷;禁止虐待小兒。

二級預防:主要是早期診斷,並給以特殊處理,目的在於預防永久性功能障礙。對高危新生兒進行隨訪,早期發現疾病,早期幹預,學前兒童進行健康檢查(體格、營養、精神心理發育、視、聽覺);新生兒代謝篩查(苯丙酮尿症、甲狀腺功能低下);產前診斷、羊水穿刺(染色體病、神經管畸形、代謝病);遺傳谘詢、遺傳病攜帶者檢測。

三級預防:目的在於預防智殘,需要各方麵協作,製定綜合措施。早期發現智殘,早期幹預和刺激;對家庭給予有效的幫助,保持家庭結構完整,使智殘兒童的功能有改進;對醫學以外的社會和環境因素要給予足夠重視。

預防的基礎性工作:為了使預防智殘的工作取得徹底成功,除上述的預防幹預外,還需要進行基礎性工作:研究智殘的原因,各種致病因素;對醫生和其他專職人進行教育培訓,使其掌握有關預防智殘和其他發育殘疾的措施。

2.5.2 不同發育階段的預防

(1)受孕前期預防。目的是保證每一位育齡婦女在受孕前都處於最佳健康狀態。預防措施包括風疹免疫接種;避免服用可能致畸的藥物,對家族性疾病進行遺傳谘詢;發現攜帶者(染色體易位、代謝病)等。

(2)妊娠早期預防。盡可能使所有孕婦都能夠進行早孕登記和早孕保健,以保證胎兒健康發育,不失去避免異常的時機。在妊娠早期保健的過程中,對疑為某種先天代謝病者可作羊水穿刺,進行有關酶活性測定;篩查母血甲胎兒球蛋白,必要時檢查胎兒超聲、羊水穿刺,以檢測神經管畸形,如無腦或脊柱裂;羊水或絨毛細胞檢查以檢測染色體病;對孕婦進行營養指導,包括維生素和鐵劑的供給;避免過量放射線;停用致畸藥物或對胎兒發育不利的藥物;勸阻孕婦吸煙或飲酒。

(3)圍產期預防。為減少嬰兒腦損傷應進行分娩監測,改進助產技術;分娩中避免使用過多的麻醉藥或鎮痛藥;建立新生兒特殊護理和複蘇的設施;新生兒常規檢查以早期發現異常,以保證救治的可能性;新生兒代謝病篩查可預防由甲狀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所致智力低下,注意高膽紅素血症的早期發現和預防。

(4)出生後預防。良好的營養是腦正常發育的必要條件。腦細胞有一個特點,就是細胞的增殖“一次性完成”,錯過這個機會,再也無法補償。不能低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適當的環境刺激對智力發育有良好作用,避免環境剝奪;避免中毒、外傷及其他事故;注意傳染病及兒科感染性疾病的預防。

預防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孕期保健和生後早期即嬰兒保健。嚴重型智殘的主要病因是遺傳和出生前期因素,部分是由圍產期或出生後期的腦損傷或感染,預防的重要點應在妊娠早期。輕型智殘主要與社會文化情況有關,其分布因社會階層和年齡而異,預防重點著重於出生後因素,營養、醫療保健、早期教育的聯合方案很重要。

2.5.3 弱智的治療

過去人們對弱智兒童的可教育性持悲觀態度,現在讓位於樂觀主義觀點了。除具有進行性器質性變化的患兒外,弱智可隨年齡增長,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弱智兒童具有遠遠超過人們所估計的學習能力,有相當大的發展潛能。已經證明,學齡前給予持續幹預措施,確實可以提高患兒IQ。目前對弱智的治療方法較多,主要為藥物治療和教育治療。

(1)藥物治療

世界各國目前尚無公認的真正改善智能發育的藥物,常用的藥物有:

腦活素:由85%氨基酸15%小分子多肽組成,有促進腦細胞的代謝作用,供肌肉或靜脈注射。現有市售口服腦活素。

胸二磷膽堿:作用於卵磷脂的生物合成,保護細胞膜,改善腦脂質代謝,改善腦白質和糖代謝,增加腦血流量,改善意識障礙,供肌肉或靜脈滴注。

達納康(達納康口服液):屬銀杏葉提純劑,改善腦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促進腦功能恢複。

腦複康:是一種較新的大腦代謝改善藥,能通過血腦屏障和胎盤屏障。供口服。

腦安泰:由豬腦製成,主要成分是氨基酸。供口服。

γ――氨酪酸:又名γ――氨基丁酸,可增加記憶功能,但不能通過血腦屏障。供口服。

還有神經生長因子、賴氨酸VtE、智力糖漿等。

對弱智的特殊類型如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者可給予內科治療和飲食療法,但應從早期開始;呆小症患兒可予甲狀腺素,亞臨床克汀症要注意碘鹽的供給。

(2)教育治療(開發性治療)

教育治療即康複訓練,包括言語治療、行為治療及認知治療等,這些治療要在特殊學校或家庭進行,要較多地采用直觀、形象和興趣性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是一種很不容易的事,不僅需要有一定的專門知識,而且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呼籲全社會要改變對弱智兒童的不正確態度,多一份尊重、關懷,少一點歧視、冷漠,使患兒及家長鼓起生活的自信心,甩掉嚴重的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