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亞偷情(2 / 2)

“亞偷情”這是個讓人不好定位的詞彙。婚姻的基礎是忠誠,而偷情是對忠誠的背叛,而偷情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性”界限的打破。而“亞偷情”恰恰沒有觸碰這個敏感的界限——這是一種發乎情而止於性的一種偷情行為,即無性偷情。

有人認為,“亞偷情”有時比“偷情”更為嚴重。偷情實際是偷人,注重的是性的愉悅,更像是一種動物的本能。而“亞偷情”則純粹是偷心,那是一種兩個人心裏的融合。更為陰險的是,他們不會留下證據,以沒有發生性關係為沒有背叛的借口。

但我覺得沒那麼嚴重。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妻子確實沒有感情,而又對情人確實發自內心的愛的話。何必再堅守那條“性”的那個界限呢?實際,很多人並不是因為婚內不幸福才去“亞偷情”的。他們對自己的婚姻基本上是滿意,認可的。“亞偷情”隻是作為對婚內趨於平淡生活的補償。

我想大家都看過情感愛情類的影視劇吧。我們為什麼會被劇情裏的情結所吸引呢!是因為我們將自己想象成影視劇裏的人與其他劇中人物發生了纏綿的愛情。正因為想象成我們自己發生的,所以才感同身受,所以才愛看。

亞偷情就類似於這種情愛劇。當婚姻的激情日趨冷淡,我們會對自己的另一半漸生不滿。但我們也知道,我們的不滿並非全是愛人的過錯,而是因為婚姻是現實的,它會根據客觀規律運行。更多的是柴米油鹽的瑣事,不會因為你對美妙愛情的眷戀和憧憬而有所改變。為了緩解這種苦悶,我們隻能在在自己的家庭以外,編一個情愛劇,以彌補自己心裏的渴望,放置我們對純潔愛情的寄托。可能有人會不解,為什麼我們不和自己的愛人編一個情愛劇,而要和外人玩這種亞偷情的遊戲呢?很簡單,愛人太熟了,已經沒有了想象的空間。

不要用道德的大棒將“亞偷情”者打昏,實際,他們是很重視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愛人的。他們能夠清楚的分清現實和幻想的界限。他們可以心猿意馬,但不會在現實中越雷池一步——曖昧可以歸於幻想,而“性”則無疑是現實。

隨著當今的社會的發展;閑暇時間增多,對感情的質量要求和豐富性都會提高。傳統的婚姻模式已經很難滿足現代人的心理需要。“亞偷情”實際是對傳統婚姻的補充。而避免性行為是與傳統婚姻模式妥協的結果。他沒有破壞傳統婚姻的價值觀,又給傳統婚姻增加了新的活力。

有時它更像一種精神自慰,就像男人婚後也會偶爾手淫一樣。但你不能將這種行為歸結為背叛。那隻是生理的需要,而“亞偷情”隻是心理的需要。

還記得民國時的才女林徽因吧,她在嫁給梁思成後,也一度被學者金嶽霖的才華和癡情所打動。但她最終還是留在了丈夫身邊。

我們需要從浪漫關係幻想中獲得麵對現實的精神動力,隻要我們守住底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