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路與廖琦離婚了。身邊的人已經見怪不怪,因為這已經是第四次離婚了。也許過不了十天半個月,又複婚了。
記得第一次離婚是在他們婚禮的當天。當接親的隊伍來到廖琦門下,她死活不上車。因為因為當時說好,彩車應該是加長的。但來的並不是。董路也非常的委屈,他給的是加長的錢,是婚慶公司搞的鬼,這能怨他嗎!開始是規勸,後來是爭吵,最後竟然穿著婚紗就進了民政局辦了離婚手續。
離婚不久,兩個人的氣很快消了。在雙方老人的撮合下決定再次結婚。這次婚禮還算是順利。但蜜月的幾天兩個人過的並不順利。早上起來,廖琦讓董路去做早餐,然後去婆婆家。可等廖琦裝都上好了。回來時,董路還在像豬一樣打著呼嚕。廖琦怎麼叫他都不起,盛怒之下,廖琦一盆涼水潑到董路頭上,整個床都濕了。接著就是雙方疾風暴雨式的爭吵。類似的事情天天發生。幾天下來,讓兩個人疲憊不堪。他們決定協議離婚。
離婚後,兩個人幾乎成了親戚朋友的笑柄。再次結婚是在一個月之後。廖琦懷孕了。這讓兩家人都非常的興奮。初為人母的興奮,讓廖琦看什麼都是那樣的燦爛奪目。而董路也試圖擔當起做未來父親的責任。婚後的日子還算相安無事。家務瑣事也是雙方老人幫著料理。當然董路和廖琦也會發生一些小的摩擦,但很快就化解了。
但問題出現在兒子出生之後,廖琦脾氣越來越多愁善感。總是對董路指手畫腳。這時的孩子也經常的哭鬧。忍無可忍的董路大聲的對廖琦宣泄著不滿。“你窮嚷嚷什麼,那個媽媽像你這樣。連孩子都哄不好。還有臉指責我。”
“你混蛋。”一個枕頭,砸到了董路身上。“孩子不是你的,自大我生了孩子,你都幹什麼了!”
戰爭又開始了,還是往常的套路。還是以離婚為結局。
一個人帶著孩子,讓廖琦感到非常的傷感。她真的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從出生就沒有父親。董路也會經常的來看孩子。同時帶來一些孩子的必需品。也許是孩子讓兩個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半間後,他們又複婚了。
結婚、離婚幾次下來他們好像對於家已經沒有了什麼感覺。董路經常下班後和狐朋狗友花天酒地。每次回家都是醉醺醺的。廖琦耐心的勸了幾次,但董路總是找出各種理由。廖琦強壓住心中的憤怒。
但衝突還是爆發了,廖琦偷偷地看過董路的電信,發現很多曖昧的留言。這讓廖琦非常的不舒服。她偷偷地打開電腦,破譯了董路的QQ密碼。QQ的信息簡直讓無法容忍。露骨的語言,過於開放的圖片。都讓廖琦無法容忍。她質問董路。但董路說隻是朋友的調侃而已。並指責廖琦不應該翻看他的隱私。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放下離婚協議,廖琦抱著孩子回了娘家。
心理師感悟:
在當今的社會離婚已經不是什麼離奇的事情。複婚也十分多見。但生活中確實有一部分年輕人,將婚姻視為兒戲,頻繁的離婚、複婚。離婚、結婚就像兩個孩子在“過家家”,充滿了隨心所欲的色彩。稍有不順,就分道揚鑣;稍有感動,就破鏡重圓。
這是因為他們的心理根本就沒有長大。沒有為一個成年人的擔當做好準備。他們並沒有理解婚姻的內涵。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這一代。他們習慣於讓人伺候。婚姻對於他們隻是身邊多了一個人。而不是重新產生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而這個人身上有著他們童話般的憧憬。童話往往是假的,但他們卻希望是真的。因為在父母的嗬護下,他們以前的很多願望都實現了。他們希望自己的婚姻童話也是如此。當婚後並非是他們的想象時,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隨手一甩,不要了。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對自己無法解決的東西,拋擲一邊,由父母來解決。
婚姻對於他們更像是幼時的新衣服和玩具。他們隻知道享用。衣服破了可以讓媽媽補,玩具壞了可以讓爸爸修。對於破衣服和壞玩具他們永遠也不會愛惜。因為他們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離婚、結婚對他們就像是買個充值卡那麼的簡單。
反複的離婚、複婚隻是一個現象,反映的卻是當今一些人對責任感的缺失。
要解決這個問題先要對婚姻重新定位。婚姻更多的是一種對相愛的人一種責任,一種承諾。而不是瓊瑤姐姐的言情小說,或西方白馬王子式的童話故事。那是雙方不斷磨合,他們需要相互扶持,共擔風險,共造幸福。
你愛對方嗎?如果愛,就應該時刻為對方著想,因其喜而喜,因其悲而悲。並且會在對方的快樂中得到滿足。這樣婚姻才有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