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發展順民意,
軒轅黃帝成為中華第一帝。
人人歡欣又鼓舞,
神州大地有共睹,
三大部落得統一,
太平盛世立根基。
黃帝把天下來治理,
最早把世界文明來開啟,
製定的法令受擁護,
促進了社會大進步。
在當時漁翁不爭水,
農夫不爭地,
路途不拾遺,
夜晚戶不閉,
夫妻不背情,
兄弟不棄義,
父子不背恩,
官吏不舞弊,
風調雨順人心定,
呈現出一派繁榮和昌盛。
形成的中華美德萬古傳,
世世代代息相延。
據說是軒轅黃帝活到了一百一十一,
他的一輩子,一共娶了四房妻:
正妃是西陵之女叫嫘祖,
後又娶方雷氏、彤魚氏,
還有一位叫個嫫姆,
這一根龍脈續家譜,
四位妻子共生下兒子二十五,
黃帝創立了十二姓,
姬、酉、祈、己、滕、臧、任、苟、僖、姞、儇、依十二個字。
黃帝把這十二個姓來分賜,
十四個兒子得了姓,
代代繁衍更旺盛。
其中的兩個兒子為直係,
親親的同父同母親兄弟。
一個叫玄囂,
一個叫昌意,
全部是嫘祖娘娘所生育。
昌意的兒子叫個高陽,
繼承著爺爺軒轅為了王。
玄囂的孫子叫帝嚳,
從小把叔叔高陽來輔助。
三十歲,帝嚳又繼承高陽做首領,
他的後代,個個大智又大勇。
帝嚳的妃子薑元生後稷,
妃子簡狄生下契,妃子慶都生下堯,
這些人風雲了曆史稱英豪。
後稷被周族擁為祖,地位上奠基礎;
唐堯把帝嚳來繼承,
治理天下最賢能。
由此往後舜帝大禹夏商周,
齊、楚、燕、韓寫春秋。
我的快板說得快,
幾千年,嘴皮一碰往過帶。
從古到今相連貫,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不斷分割和演變。
這一根血脈往下續,
到今天,擁有人口十多億。
十多億人口百家姓都把一個祖宗敬。
中華民族一條根,
全都是黃帝的後代和子孫。
黃帝的子孫黃皮膚,
黃的就像黃帝陵前一抔土。
黑頭發、黑眼睛走遍天下是同種,
祖先留下的烙印深,
同胞情義骨肉親。
生生不息心相扣,
中華民族最優秀。
悠久的曆史長河裏,
始終都是緊緊凝聚在一起。
隔山隔海不隔情,
熱血總要比水濃。
黃帝的子孫心相投,
向往著神聖的地方黃帝陵。
七、乘龍飛升
有一個民間故事很動人,
說的是橋山的山頭飄彩雲。
這一年,黃帝一百一十歲,
頭枕著一塊青石剛入睡,
九天玄女把夢托,
在他耳邊輕輕把話說:
你戰蚩尤降神龍,
統一中華結聯盟,
做衣冠,造舟船,定算術,澆桑蠶,
功勞蓋世大無邊,
現在要召你乘龍來登天。
軒轅黃帝他就一夢醒,
但隻見一輪明月掛山頂。
手捋著胡須又思前來又想後,
天神的話語難領受。
發明創造靠群民,
咋能把功勞歸於我一人。
如果要讓我上天宮,
必須把各人的成就一筆一筆都寫清。
想到此,他就心不寧,
第二天,派人到壽山去采銅,
采的那個銅亮炯炯,
運到荊山鑄銅鼎。
銅鼎上刻大字,流芳千古傳後世。
隻要是有過發明和創造,
名字和功績不漏掉;
隻要是對部落發展有貢獻,
就在這鼎上來立纂。
好一尊銅鼎樹豐碑,
一個個名字放光輝。
有嫘祖,有應龍,力牧、倉頡、常先、風後、容成、共鼓和大鴻。
軒轅黃帝對這些有功之臣寄深情,
硬是把荊山的山頭都燒紅。
熊熊的火,濃濃的煙,鑄了整整五百天。
鑄就的這個寶鼎好壯觀,
從上到下一丈三。
這一天,銅鼎落成大慶典,
四麵八方爭著都往荊山趕。
滾滾的人流似潮水,
都把寶鼎來讚美。
一陣陣喝彩之聲穿破雲,
驚動了天宮大小神,
他們按住雲頭朝下看:
但隻見高大的寶鼎光燦爛。
軒轅黃帝把鼎扶,
放聲把那個鼎上銘文一字一句來朗讀。
霎時間,雲天潮海側耳聽,
飛禽走獸靜了聲。
黃帝的高尚品德和胸懷,
感動得天上的神仙止不住的眼淚流下來。
他們播著細雨呼著風,
向著人們三鞠躬,在這個時候,
萬朵祥雲齊湧動,
道道霞光破雲縫。
隆,天上裂開一個豁,
嘩,一條巨龍往下落,
穿過雲層腰一彎,臥在了黃帝腳下邊。
它的後腿直,前腿跪,
伺候著黃帝上龍背。
拔地而起騰了空,
吞雲吐霧往上升。
半空中,黃帝靠近了龍耳朵,
附下了身子把話說:
自從到荊山鑄鼎一年多,
一直沒有回橋國。
生我養我本是腳下一方土,
牽著魂,連肺腑。
在這裏,打過獵,
在這裏,淌過血,
在這裏,光著腳板走過路,
在這裏,親手栽過小柏樹,
今天我乘龍要離別,
超脫人世在眉睫。
橋山的一草一木牽著情,
能不能在這裏停一停?
巨龍在空中一徘徊,
龍尾巴一擺落下來。
橋國的臣民一聽說,
爭先恐後上山坡,
裏三層,外三層,
人山人海圍住龍。
依依不舍心悲痛,
直哭得山也搖,地也動,
有的人揪住了龍鱗不放手,
有的人拉住了黃帝衣襟和袖口,
有的人,拽龍尾,
有的人,雙手抱著黃帝腿。
在這時候,巨龍身子抖一抖,
衝著天空一聲吼,
龍尾巴一掀冒著煙,
拖著黃帝上了天。
橋國的臣民沒提防,
摔在了山坡和山梁。
有的人,拚死上前把龍抱,
黃帝的一隻靴子被拽掉,
有人手忙又腳亂,
扯下來,黃帝腰上一把箭。
有的人,失聲痛哭急了臉,
撕下來黃帝的衣襟一大塊。
眼看著黃帝乘龍入雲霄,
眾人的眼淚把橋山山頭黃土澆。
為了把始祖來緬懷,
黃帝的衣襟、靴子、寶箭,
就在這橋山之巔來埋葬。
這個故事傳遍了海角與天涯,
把我們黃帝子孫的美好願望來表達。
乘龍升天留美談,
事實上黃帝在橋山永長眠。
民間留下來一支歌,代代傳來代代說。
古老中國一條龍,龍的祖先葬黃陵。
今日裏,龍的傳人和子孫,
唱著這龍謠尋龍根。
八、拜謁始祖
黃帝的子孫謁黃陵,
每一個人到了陵前都動情。
他們月月想,年年盼,心中的那個情思割不斷,
夢也繞,魂也牽,巴望著來到橋山祭祖先。
最幸運今天能把心願了,
黃帝陵前來祈禱。
夢幻一旦變現實,才感到今生今世活得值。
當你參拜了軒轅廟,
順著這石階登山道,
離著山頂不太遠,有一尊碑石很顯眼。
所有的來人受節製,
上刻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字。
人到此,不由得停了腳步駐了足,
整一整自己的帽子和衣服。
往上看,紅牆碧瓦把山環,
又肅穆來又莊嚴。
千年的古柏衝雲霄,
透過樹叢能看到一個土堡特別高。
這就是九轉祈仙台,
漢武帝在這裏曾把祖先來緬懷。
真實的故事有記載,
祈仙台,如今依然放光彩。
公元前110年十月間,
漢武帝巡視了邊疆回長安,
率領著大軍十八萬,
帶著刀,挎著箭,
一路上威風凜凜氣派大。
可是到了橋山驚慌失措把馬下,
祖先的陵寢安息處,
豈敢揚威又耀武。
喝令三軍停、停、停,
朕要登山去謁陵。
所有的人放下武器卸鎧甲,
剃掉胡須整頭發。
人人都換新戰袍,
再把那個袍角往起撩,
每人掬上一包土,
得到陵前祭先祖。
十八萬大軍把隊排,
一夜之間壘起了這座祈仙台。
第二天,彩霞飛,
旭日東升放光輝。
橋山下一棵柏樹高又大,
漢武帝脫掉了鎧甲樹上掛。
謁黃帝,拜祖先,
一步一步登橋山。
祈仙台,高九層,
盤旋而上到頂峰。
雙手緊緊合著十,
口中念念還有詞。
合著眼睛求祖先,
保佑我,長生不老、身體強健、平平安安、穩穩當當、
牢牢靠靠坐江山。
在這個時候,滿山的錦旗迎風飄,
號角聲聲衝雲霄,
十八萬大軍解甲胄,
同時三拜又九叩。
這一次,祭祀的規模最浩大,
千百年來留佳話。
漢武帝當年掛甲的大柏樹,
現如今,就像是鋼鐵來澆鑄,
樹身上,斑斑駁駁布甲痕,
一片片如魚鱗。
看,這個黃帝陵前柏樹裏,
祈仙台,至今依然高聳立。
登上了仙台你那眼界寬,
滿山的翠柏托著天。
綠瑩瑩,一層一層環四周,
一覽無餘不勝收。
橋山的地脈多雄偉,
恰似巨龍張著嘴。
黃帝陵坐落在龍首最中樞,
真好比擋著龍舌,貼著龍喉,含在龍口一個珍珠。
這個地方最神聖,
黃陵祭祖最隆重。
無論哪朝和哪代,
都把黃陵來謁拜。
無論誰來做皇帝,
登基不忘把祖祭。
軒轅廟曆代的碑石列成行,
每一個字都和咱黃帝子孫掛著肚來牽著腸。
就像是大河流水波瀾壯闊,
五千年的曆史在這裏的碑石上邊被濃縮。
秦靈公,最早把那黃帝來祭奠。
再往後,漢朝立廟唐擴建,
到宋朝,把廟遷,
元、明、清、代代都來祭祖先。
元朝是蒙族在執政,
照樣的保護黃陵頒法令。
清朝是滿族為統治,
照樣的誠惶誠恐來祭祀。
朝朝代代都把祖先來敬崇,
座座碑石是明證。
雄辯地說明一個問題,黃帝的子孫的心最齊。
中華民族是個整體,親兄弟生活在一個家庭裏。
自古以來心貼心,
血同源來個命同根。
有多少遠方的遊子把根尋,
到了黃帝陵前淚淋淋。
有多少海外的僑胞苦漂泊,
至死也把軒轅二字刻心窩。
多少人跪倒在陵前放聲哭,
止不住的淚水像斷珠。
迸發出心裏的情感很複雜,
在這裏很難用語言來表達。
這正是拜謁黃陵來祭祖,
捧起地上一抔土,
帶給兒,帶給女,最記珍貴一份禮。
兒女成人不忘祖,
再到黃陵祭黃帝。
龍的子孫永綿延,
神州軒轅代代傳、代代傳。
作者簡介:
盧向陽,男,1949年出生,西安市人。1986年調入陝西省曲藝家協會,任曲協秘書長。創作的快板《逛夜市》《錘煉》等作品獲全國多項獎,《華山遊》《乾陵訪古》等作品收錄音像集出版。創作作品眾多,曾任中華全國快板快書研究會副秘書長。2001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