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毛澤東與楊步浩(3 / 3)

“碾莊村、石家畔村村長負責聯係兩班吹鼓手。”

聚會散了,各負其責,第二天就行動起來。

1946年農曆正月十五(中共中央軍委所在地王家坪)

天空如洗,陽光明亮,殘雪融化,大地暖和起來。六鄉群眾給毛主席拜年送匾的秧歌隊來到延安。

秧歌隊最前邊是四個人抬著的“人民救星”金字匾。匾的上方挽著一塊紅綢子。綢子在匾中間和兩頭各挽著三朵紅花兒,搭在匾上。

二排是班吹手(8個人)奏著樂。一個個鼓著腮幫子,使勁地吹。

三排是敲鑼打鼓的(5個人)打著鑼鼓。

四排是六鄉的秧歌隊,擺成了一條長蛇陣。

秧歌隊後尾隨著六鄉和延安圍觀看熱鬧的群眾。

秧歌隊在鞭炮、鑼鼓聲和群眾的口號聲、歡呼聲中,來到了王家坪。

傘頭剛打開了場子。忽然一片高呼聲:“毛主席來了!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歡呼聲、口號聲響徹雲霄……毛主席和中央領導興致勃勃地迎了上來。

毛主席接住“金字匾”(軍委同誌抬著匾)。

楊步浩:“各位領導、同誌們,今兒個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六鄉人民給黨中央、毛主席來拜年,送來‘人民救星’金字匾。毛主席率中央紅軍來到延安,領導窮人翻了身,開展生產大運動,使大家過上了好日子,是我們的大救星,我們很感激,所以送來這塊匾,表一表我們六鄉人民的心意。”

“請毛主席講話。”

毛澤東在桌子前站了起來,微笑著說:“延安縣六鄉的520戶,2000多口人,經常和中央來來往往,像親戚一樣,今天又送來‘金字匾’,你們對中央這樣關切,感謝六鄉人民,祝賀六鄉人民生產發展,豐衣足食。”大家熱烈鼓掌。接著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開始了,首先是一曲動人心弦的《繡金匾》:

“正月裏鬧元宵,金匾繡開了;金線銀線繡金匾,把咱的心意表;一繡毛主席,領導的主義高,一心一意為人民,我們擁護您……”

毛澤東拉著楊步浩的手,村長、學校校長賀喜元等坐在旁邊,觀看秧歌。

這天演的還有《兄妹開荒》《耕三餘一》《豐衣足食》《二流子王三寶轉變》等。

毛澤東問:“這個節目演的啥?”

楊步浩:“農村一個好吃懶做的二流子王三寶轉變成勞動英雄,戴上了大紅花。”

毛澤東高興地拍手鼓掌,連聲稱讚:“這個節目演得好!”

安塞腰鼓,年輕人一個個鷂子翻身,龍騰虎躍,虎虎生風,毛澤東:“娃娃們打得好!”鼓掌。

楊步浩對主席介紹:“這個賀喜元,是六鄉學校校長,我們六鄉的文化人。”

毛澤東與賀喜元握手問好。

毛澤東:“賀喜元,今年多大了?有多少學生?”

賀喜元:“40多歲了,學校有60多名學生。”

毛澤東:“要多教婦女識字,學文化。來,咱們照個相。”曆史被凝聚在鏡頭裏,一張珍貴的照片由遠到近,展現在人們麵前。

照相後,毛澤東在軍委禮堂設宴招待秧歌隊。毛澤東一再請大家吃好喝好。

光陰似箭,大家都在備戰、備荒的生產忙碌中,不覺到了年終,邊區人民都在總結當年的生產經驗,計劃來年的生產。

1946年11月17日上午(延安棗園)

天氣滴水成冰,冷風刺骨。

毛澤東:“小賀,來一下。”

警衛員:“主席,有事嗎?”

毛澤東:“明日是楊步浩的40歲壽辰,你代我和朱老總去給楊步浩祝壽,你去過一次,路也熟悉。”說著拿出一包東西遞給小賀,“你騎馬去,回來時和楊步浩一塊來延安……”

警衛員賀清華騎了一匹馬,馬鞍子上搭上了主席給的壽禮,跨上戰馬就出發了。

11月17日中午(延安縣川口區六鄉石家畔)

楊步浩做夢也沒夢到,主席會派人來給他祝壽。石家畔的村民與平日一樣,拾柴的、推碾的、挑糞的,冬閑無閑人。

突然,警衛員來到了楊步浩家。

楊步浩:“小賀,你咋來了?快回家暖和暖和。”

警衛員:“我到你這裏玩幾天,行嗎?”

楊步浩笑著說:“我早想請你到我這裏來轉轉,可你總是忙,今兒個咋有了空了呢?”楊步浩接過小賀的行李,把小賀請進了自己的土窯洞裏,招呼小賀坐下,遞給小賀一碗開水,還放了兩勺白砂糖。小賀接過水,笑嘻嘻地說:“這土窯真暖和。”

楊步浩對老婆說:“快拾掇飯,來客了。”兩個人坐在炕上就談起來了。

楊步浩:“主席還好嗎?”

警衛員:“主席最近很忙,開會,寫文章,常常熬夜。”

楊步浩:“中央忙,主席更忙,這時候你來,一定是有啥當緊事?”

警衛員:“你猜,看你能猜著嗎?”

楊步浩手摸著頭,想了一會兒說:“一定是有重要事,什麼事,我猜不透。”

警衛員:“是重要事,你一定知道的……”

楊步浩:“我這受苦人,榆木腦袋,猜不出……”

警衛員:“那我就說破了。”

楊步浩老婆:“他大,飯熟了,快端飯。”楊步浩正要聽小賀透露他來做甚,飯熟了,心裏想,那就先吃飯吧!說著跳下炕,把他家的那個木盤子端在炕上,他坐在警衛員旁邊,陪小賀吃飯。

楊步浩:“小賀,你說吧!你到底來做甚?”

警衛員抄了一筷子菜,放到嘴裏說:“楊勞動英雄,明天是你40歲大壽,主席派我代表他和朱老總來給你祝壽的呀!”

楊步浩聽了小賀的話,右手在大腿上使勁地拍了一下說:“我咋忘的什麼也不記得了,可主席、朱老總他們一天操勞國家大事,還把我一個受苦人的生日放在心上。這,這叫我咋說呢?”

霎時,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放下筷子,顫動的聲音說:“主席呀!朱老總呀!你可叫我咋辦呀!”

警衛員:“你可別這麼說。你對革命是有貢獻的呀!主席他們也是很感動的。”說著,村長進來了。接著村子裏的鄉鄰三三兩兩來到楊步浩家,都向主席的警衛員問好!並打探警衛員來石家畔做甚?

警衛員:“主席派我來是代表他和朱總司令為楊勞動英雄祝壽的。楊勞動英雄,對革命貢獻可大啦!去橫山搞宣傳,組織移民,給主席代耕,超交公糧,幫助貧困戶,帶動全鄉成為模範鄉。可是我來,發現楊勞動英雄家,沒有一點動靜,竟然連明天過生日都給忘掉了。”

村長說:“老楊,咱們就給你過個壽吧!熱鬧、熱鬧,也慶祝今年的豐收。”

楊步浩:“虧你說得出口,咱們受苦人出身,人老八輩子都沒過個生日。再說,中央、毛主席等領導都不過壽,不祝壽,咱算老幾哩,我不同意。”

村長說:“你怎麼這麼糊塗,主席、朱總司令都派人來了,你還不過,你能對得起誰?這事,就這麼定了,今兒個我是村長,由我來主持,由不得你。”來的那幾個鄉鄰們都說:“就按村長說的辦,咱們熱鬧紅火一次。”

楊步浩老婆:“熱鬧一下也好,老楊一天忙得昏天黑地,連自己的生日也忘了,隻是太匆忙了。”

村長說:“咱有現成的酒、肉、煙、茶。叫幾個手腳麻利的幫忙,不就行了。”

楊步浩:“我的老天爺呀!這下可叫我咋領情呀!”

警衛員:“楊勞動英雄,就由他們去辦吧!反正都是自願的,也就村上的幾個人麼。”

下午,楊步浩家裏來了幾位鄰家婦女,給老楊家幫忙做豆腐、蒸饃、擀麵、切蘿卜、煮肉、洗菜,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11月18日中午,院子裏擺滿了桌子,村民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來了。

村長:“今天給老楊過40歲生日,毛主席、朱老總都派人來祝賀了。”

毛主席的警衛員小賀坐第一張桌子。學校校長賀喜元、碾莊村長、村裏的幾位老者做陪。

村裏的其他鄉親們,按年齡輩分挨次坐,各家把自己的娃娃招呼好,不叫胡亂跑……

村長的安排,就像軍令,人們三三兩兩地都坐在席位上。

村長喊:“祝壽開始。首先給楊步浩戴紅花。”由村裏一位70歲的老者給楊步浩胸前戴上紅花。

“第二項:上賀禮。”毛主席警衛員拿出主席和朱總司令的禮品。

村長唱:“毛主席、朱總司令上紅幛子一塊(上寫金黃色大字“與民同壽”)、好酒兩瓶、禮洋20元……”

“感謝毛主席、朱總司令!”場上一陣掌聲。村長繼續唱:“張元家一塊布、李祥家一瓶酒、王虎家一隻雞、趙三娃家一筐紅棗……”

村長喊:“第三項:上席。”兩個跑堂的,跑前跑後,端著盤子在人群中穿來穿去,一會兒菜就上齊了。

村長:“第四項:謝禮,由楊步浩兩口子給大家敬酒。”楊步浩戴著大紅花,拿著酒瓶和酒盅來了。村長一看說:“你一個人,嫂夫人呢?”

楊步浩:“別叫她了,婦道人家,惹人笑話。”

村長:“不行,你當上勞動英雄,還有嫂夫人一份功勞呢!”席場一陣拍手一陣歡笑……村長叫幾個後生去請楊步浩老婆。

老婆:“我忙著,顧不上。”村長聽見她不來,自己去拉楊步浩老婆。

老婆:“你這死鬼,淨出洋相……”逗得大家一陣起哄。娃娃們都站在凳子上看熱鬧。山莊沸騰了……大家談著、笑著、吃著,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楊步浩端著一個小木盤,老婆拿著酒壺,一桌一桌地給大家斟酒,屁股後邊還跟一個小子娃,不知誰說了一句,後邊還拖個尾巴!小子娃聽這不是好話,就攆著打那位青年,氣氛格外的熱烈。

今天吃的是8碗,還有炸油糕,攤黃,最後是,宴席一直延續到下午3點左右……祝壽完畢,鄉鄰陸續散去,隻剩下村長、毛主席的警衛員和楊步浩家的人了。

警衛員:“時間不早了,我要回去了,走時,主席安頓說,讓我接楊勞動英雄去延安,你準備一下,咱們一塊走吧。”

楊步浩對村長說:“那你辛苦點,把借人家的東西還給人家,我立馬就去延安了。”

1946年11月18日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

夜晚月光暗淡,殘雪片片,西風凜冽。

毛澤東在中央政策研究室接見了楊步浩。

毛澤東:“我們又見麵了,你知道我請你到延安幹什麼?”

楊步浩:“不知道,可在這大冬天,叫我到延安來,必定有重要的事兒。”

毛澤東:“算你猜對了,咱們在延安住不安穩了,胡宗南要進犯延安了。”盡管主席談得很輕鬆,楊步浩還是有點震驚。

隻見楊步浩氣憤地把桌子一拍說:“胡宗南這個龜兒子在邊區周圍搗亂多年,現在又要算計咱延安了,真是頭頂長瘡,腳底流膿,壞透了。他敢來,咱就男男女女齊上陣,管叫他肉包子打狗——有來無回。”

毛澤東:“別急,胡宗南,我們是要消滅的,但在戰略上還要講究,不像你說的那麼簡單。今天我要向你請教一件事情。那就是邊區人民這幾年生活好轉了,現在豐衣足食,每戶家中都存了很多的糧食,如果胡宗南的軍隊真的打過來了,你說,這糧食可怎麼辦呢?”

楊步浩:“主席,我還當什麼大事,糧食您不要擔心,打個土窖把糧食藏起來就是了。”

毛澤東高興地問:“怎麼藏?”

楊步浩:“打土圓窖,各區、各鄉、各家戶都打,把糧食放進去,上麵鋪上土,用犁一翻,用磨磨得平平的,誰也尋不上。”

毛澤東急切地問:“能窖幾年?

楊步浩抬起一隻手的三個指頭說:“能窖兩三年。”

毛澤東:“你會打這種土窖嗎?”

楊步浩:“主席,我會,這很簡單,比您寫文章容易得多哩!”正在這時秘書送來一份文件。

毛澤東拿過來,看了一眼,放在桌子上說:“我一會兒看,你先去吧。”他遞給楊步浩一杯茶和一支煙,自己點了一支煙。

毛澤東:“那你明天試打一個土窖,我看看。”

楊步浩:“行。”

毛澤東:“打窖都需要些什麼東西?”

楊步浩:“钁頭、鐵鍁和穀草。”

毛澤東看了看表,已經是午夜了,他一點睡意也沒有,站起來說:“休息吧!不早了,你是走了幾十裏路的。”

楊步浩告辭,隨警衛員而去。

次日:毛澤東與中央書記處兩位同誌、警衛員一人、楊步浩拿著工具,興致勃勃地來到棗園的一棵梨樹旁邊……毛澤東和辦公廳的幾個人站在旁邊,楊步浩拿起钁頭就地一轉畫出了一個圓形。照著圓圈開始掏土打窖了。隻見他一會兒挖,一會兒鏟,忙得滿頭大汗。主席聚精會神地看著,注意他的每個動作。不一會兒,一個一米寬的土窖就展現在大家的麵前。

楊步浩又把穀草一把一把擰好嚴嚴實實地圍了一圈,底子又鋪了一層幹草,就成了。

辦公廳的一個同誌說:“就這麼大?”

楊步浩:“這是個試驗,正式打的時候,可根據藏糧多少決定大小,把糧食倒進去後,上麵用穀草封嚴,再覆土,隻要你記住位置,外人是一點也看不出來的。”

毛澤東連聲稱讚:“好。真是個簡便易行的好法子。現在邊區正在召開治安會議,請你到會上給大家介紹一下,好不好?”

楊步浩說:“好。”當天下午,楊步浩到大會上介紹了打窖藏糧的辦法。

第三天,楊步浩起身要回家。

毛澤東:“今天你還不能回去,還有一個任務。”

楊步浩:“還有甚任務?”

毛澤東:“北門外,美國觀察組那兒有個記者要了解邊區的情況,你去回答一下他們感興趣的問題。”

楊步浩:“主席,這怕不行,我從來沒和那些‘洋鬼子’打過交道,怕回答不好。我說的陝北話,怕他們也聽不懂。”

毛澤東:“不要怕,你咋想就咋說,有翻譯幫你哩。”毛澤東用小車把楊步浩送到北門外。楊步浩一下車,美軍觀察組的十多人就圍了過來,爭著握手,打招呼。楊步浩隻是點頭。

楊步浩:“你們要問甚,就問吧!”觀察組一看來了一位頭上紮著羊肚子毛巾的農民,就問了些簡單的問題。

觀察組:“你說共產黨好還是國民黨好?”

楊步浩:“我們老百姓都說共產黨好。共產黨愛護老百姓,共產黨毛主席、紅軍來到陝北領導我們翻了身,開展大生產,荒山變成了米糧川,人人有吃又有穿,穿青不忘種藍人,人民永遠熱愛共產黨。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國民黨,看不起我們窮苦人,遭了災不救濟災民還抬高物價,一升小米賣到一塊銀洋。我們都叫國民黨是刮民黨。”

觀察組:“胡宗南要進攻延安,你們怎麼辦?”

楊步浩:“胡宗南龜兒子要來,他就來吧!我們叫他好進難出。邊區人民齊動手,刀刀矛矛一齊上,管叫他來一個死一個,來兩個死一雙,邊區黃土崗就是胡宗南的葬身地……”

美國記者嘻嘻哈哈地笑了起來,嗚哩哇啦地叫了一陣子。

翻譯員:“他們說,你好厲害呀!”

楊步浩:“我說,你們這些記者,你們在邊區好好地轉轉,把邊區的自由、平等、民主好好地宣傳宣傳,讓世界上的人都了解邊區,了解共產黨領導的這塊解放區。”

觀察組:“我們會的。我們會將邊區的真實情況向全世界傳播的……好了,今天的提問就結束了。”

楊步浩回到棗園,將他會見美軍觀察組記者一五一十地向毛澤東作了詳細地彙報。

毛澤東笑著說:“回答得好!有見識。長了咱邊區人民的誌氣,滅了反動派的威風。”

1947年農曆正月初二(中央軍委所在地王家坪)

楊步浩騎著毛驢來到延安。他是應毛澤東之約而來的。

毛澤東:“老楊哪,胡宗南就要打來了,我們決定放棄延安,不過你放心,我老毛可以暫時離開延安,但決不離開陝北,咱們齊心協力,打敗胡宗南。你是跟我們一塊走,還是留在地方上參加遊擊隊呢?”

楊步浩:“主席,我跟上你們是個拖累,幫不上忙還添亂,我是個農民,沒什麼可怕的,就留在村裏。”

毛澤東:“不行!胡宗南進攻延安,要占許多地方,你千萬不能住在家裏,因為你是邊區的勞動英雄,在社會上有名氣,他們抓住你,是絕不會放過你的,你可千萬不能大意。”

楊步浩:“主席,你說得對,那我就去參加遊擊隊,扛上槍消滅胡兒子,保衛咱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

毛澤東站起來點了一支煙,發給楊步浩一支煙,拍了拍楊步浩的肩膀說:“好,這下子,我就放心了。”

楊步浩:“主席,你要多保重。”

毛澤東緊緊地握著楊步浩的手說:“把家裏的事安排好,就去參加遊擊隊吧!等咱們打敗了胡宗南,咱老哥倆再見麵。”

楊步浩:“主席,等打完了仗,您可還要回咱延安來喲,邊區人民離不開您呀!”楊步浩哽咽著說不下去了,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毛澤東也動了感情,他緊握著楊步浩的手,連說:“一定!一定!我們在延安一住就是十年,是延安人民用小米養育了我們,支持了中國革命,我們一定不會忘了延安人民!”

(上集完)

作者簡介:

韓光耀,男,漢族,中專文化,出生於1936年9月,陝西洛川人。曾任延長縣黨校副校長、煙草專賣局副局長、黃陵縣煙草專賣局黨支部書記。先後在省、地各種報刊發表文章約100多篇。電視劇《毛澤東與楊步浩》發表於《華聖文化》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