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資本與文化管理(2 / 3)

2.對於企業文化資本的理解

以上對文化資本的解析是從廣義的角度而言的。可以說,在不同研究領域,文化資本可以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這點從以上對於文化資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眾多界定中可見一斑。

對於企業而言,企業的資本一般大致分為三類:人力資本、貨幣資本、物力資本,即人、財、物。企業通過對這些資本的合理運用,可以為企業帶來收益。但根據前麵所講到的內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另外一種不可忽略的資本。作為企業的無形資本,文化資本可以把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將各種資本進行有效整合,從而達到增值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來講,企業的文化資本可以算做除了上述人、財、物三種資本之外的第四種資本。

這種資本和其他三種資本一樣,其目的也是為企業不斷增值,給企業帶來效益,尤其在崇尚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已成為推動企業不斷前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3、文化資本的表現形式

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企業中處處可見。在不同的方麵,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歸納起來,文化資本在企業中有如下九個方麵的表現形式:

①觀念資本。企業文化的推廣和內化有利於員工的審美意識、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的改進,並進一步滲透到產品、服務中去,從而為品牌的孕育和發展打下基礎。

②智力資本。企業要想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快速反應和高明決策,需要有人才、技術等智力資本的支持,優秀的企業文化有助於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快智力資本的積累。

③連續資本。真正優秀的企業,不是曇花一現式的表演,而是經久不衰的“老字號”。這就需要文化資本為企業優良傳統的延續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人不可以永葆青春,但優秀的文化卻可以代代相傳,成為企業的連續資本。

④規範資本。企業文化可以使得員工逐步認同、理解、接受企業的各種行為規範,並能自覺有效地遵守和執行,使企業行為和群體行為保持一致。

⑤整合資本。隻有通過文化資本的作用,企業的貨幣資本、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才能很好地整合為完整的體係,實現最大的價值。用精神來整合物質,可以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經營效率。

⑥公關資本。企業有了優秀的文化作為資本,可提升企業的品牌、資信度、美譽度,樹立良好的形象,這在對外交往尤其是與政府打交道時更易於獲得信任和好感,從而增加企業的公關資本。

⑦動力資本。表現為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為企業及員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製定共同的奮鬥目標。

⑧結構資本。同樣的資源在不同的組織結構內所發揮的效能會大相徑庭。不同的文化資本帶來不同的管理理念,影響組織結構的選擇,最終影響員工潛能的發揮。

⑨顧客資本。企業發展離不開顧客的認同,所以說“顧客就是上帝”。要固定自己的忠誠的顧客群,甚至合作的供應商,都要依賴於企業優秀的文化和理念。優秀的文化資本可以轉化為雄厚的顧客資本,從而為企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企業文化資本的投入與產出

今天的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成長中的一項基本建設。加快企業文化資本的積累,要積澱厚重的文化資本,必須要有實際的企業文化建設行動。而這一行動的預期和過程,可以看作文化資本的投入與產出過程。

1.文化資本是一種投入

我們在這裏既然把文化稱為“資本”,其實也暗含這樣一層意思,即文化資本也是一種投入。在企業文化的形成發展以及最終作為一種資本存在的過程中,對文化資本的投入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麵:

①戰略觀念的投入。文化資本的形成是一個日積月累、潤物無聲的過程,它不可能像其他資本見效顯著,如果缺乏遠見,不從戰略觀念上做出思考,就不會對文化資本的投入下工夫,甚至認為這種投入是一種浪費。所以對一個成長中的企業來說,戰略觀念的投入是企業文化資本投入的重要前提。

②人、財、物的投入。企業文化資本的積累離不開人、財、物的支持,所以不能僅僅停留在戰略思考上,而應該具體落實在人、財、物的實際投入上。確切地講,沒有實際的投入就不可能有文化資本的產出。從這個意義上講,人、財、物的投入是企業文化資本投入不可缺少的條件。

③製度安排的投入。企業文化資本的積累還是一種製度化建設過程,對文化資本的投入,從戰略思考到人、財、物實際投入的流程設計,都需要有相應的製度安排、崗位設置和有效的管理才能得以實現。可以說規範化的製度安排是企業文化資本投入的重要保證。

2.文化資本的產出

對企業來說,任何投入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謀求更大的產業。同樣,對文化資本的投入也不例外,隻是,文化資本的產出不同於其他諸如貨幣、物質等有形資本的產出。我們可以從企業內部與企業外部兩個角度來探討。

從企業內部來看,文化資本的產出的功效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①形成有效約束機製,保證企業的決策、行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②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促進企業和諧,共謀發展。

③形成創新機製,鼓勵員工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證企業鮮活的生命力。

④樹立員工主人翁意識,使員工自我管理、自我激勵,從而降低企業管理成本。

⑤提供決策上的智力支持。

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看,文化資本的產出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①文化興企,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企業文化不僅在企業內部推廣,而且優秀的企業文化必將引起社會的關注,這是企業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徑。

②改善競爭條件,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先進的企業文化有利於改進和完善企業外部競爭環境,為打造核心競爭力提供更多機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③文化搭台,吸引優秀人才。優秀的人才尤其看重企業環境,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企業對人才來說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優秀人才的加盟又可為企業文化資本增添新的動力。

三、企業文化資本的利用

對於企業來說,無論是文化資本的積澱,還是企業文化建設,最終目的不是為積澱而積澱,為建設而建設,而是圍繞企業的存在意義、使命和責任,合理的利用文化資本,借助於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人與企業健康發展。為此,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考察文化資本的效用性問題。

1.在企業經營理念上企業文化資本的利用

企業經營是圍繞著企業的經營目標和經營宗旨展開的。擁有文化資本的企業,才有可能借助文化的力量,去清晰地定位企業的經營理念,確立企業的經營目標以及企業經營所應該遵循的宗旨。

①利用文化資本確立企業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建設過程,內涵著文化資本的積累和利用。通過建立企業的價值觀念係統、行為規範係統、形象視覺識別係統等方麵的努力,形成企業使命及其共同的願景。

②利用文化資本確立企業經營目標。文化資本提煉而形成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是企業追求經營業績,謀求成功的一種最基本的信念。它不僅決定著企業經營的基本策略,而且決定著企業經營目標。因而對企業的經營活動和文化行為具有導向作用。

③利用文化資本確立企業宗旨。企業宗旨是企業經營活動中應該具有和遵循的價值觀念。由文化資本提煉出來的核心價值觀和經營宗旨,體現了企業存在的社會價值以及對企業、對社會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2.在企業經營管理上企業文化資本的利用

企業的經營管理首先體現的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才有可能使其成為一種技術、一種方法。有了文化資本的企業,重在如何利用文化資本去形成企業的市場理念、管理理念、競爭理念,進而貫穿於現實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中。

①利用文化資本確立企業市場理念。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市場不是等來的,而是主動創造出來的。以先進市場文化形成的市場理念,有助於引導企業關注市場、發現市場、主動占領市場,在創造市場的同時發展自己。

②利用文化資本確立企業管理理念。用於指導企業實際管理的管理理念,源於對已有文化資本的提煉。先進的管理文化從人本管理出發,注重權責利的統一、高效率的流程、競合性的競爭、互動性的管理等價值追求,體現了文化製勝時代企業管理新的特點。

③利用文化資本確立企業競爭理念。競爭是市場經濟固有的特點,源於文化資本的競爭文化,建立在利人利己的道德規範前提下,追求的是雙贏、多贏或共贏性的結果,體現了競爭與合作共存、合作比競爭更重要的一種經營思想和管理理念。

第三節 企業文化管理的內涵與特征

一、國內外學者文化管理研究的主要觀點

文化管理是繼傳統的經驗管理和科學管理後管理上的又一次飛躍。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從日本二戰後經濟的迅速崛起的奧秘中發現了文化資本對企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之後,文化管理這種全新的管理模式就日益引起管理學界的重視,國內外許多學者都投入到相關研究之中,並卓有成效。

1.國外學者文化管理研究的主要觀點

國外學者對文化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早,因而對文化管理的認識相對也更加深刻,尤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文化內涵、文化與管理的關係、文化與核心價值觀、共同願景的社會價值化等方麵,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理念和觀點。

①傑夫·卡特賴特在《文化轉型——企業成功的基礎》中指出,進入新世紀,企業文化在企業成長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一種理想的文化為工作和發展提供最佳的條件。因此,我們的文化管理就是指為了取得最大產出對文化環境所進行的管理”。

②在《追求卓越》一書中,托馬斯·彼得斯認為,文化管理是指以把人假設是社會人為前提,重視感情和價值在管理中的運用,通過將企業的價值灌輸到每個員工的思想意識中,為他們提供寬鬆的發展空間,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工作的熱情和創造性,來實現超越製度管理的飛躍。

③彼得·聖吉在組織理論方麵深入地研究了學習型組織理論,並進一步提出: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過程在世界各地都是不同的,因為這個過程是非常文化性的。“文化性”,指的是這個過程與人們的基本思維方式和行事方法總是密切相關的。

④布蘭卡、豪斯等在基於價值觀的管理方麵研究了以價值觀為本的領導,發表了很有影響的論文。以價值觀為本的領導理論提出,締造有個性、有活力的企業要以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塑造企業願景、認同感、凝聚力和創造力,最終形成核心競爭力。

2.國內學者文化管理研究的主要觀點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學者逐步開始了有關企業文化的理論研究。盡管起步較晚,但還是從鮮活的企業文化建設實踐中提煉出關於文化管理的理論觀點。在這裏我們僅列舉片例。

①張德教授在他主編的《企業文化建設》一書的序中指出:企業管理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經驗管理階段的特點是“人治”,科學管理階段的特點是“法治”,文化管理階段的特點是“文治”,即靠企業文化建設帶動企業管理達到更高的境界。他讚同21世紀是“文化管理”時代的提法,並把科學管理到文化管理的發展視為企業管理的第二次飛躍。

②吳劍平、張德在《試論文化管理的兩個理論假說》一文中提出:經連續多年研究發現,“管理中心假定”和“人性假設”是係統的管理學理論不可缺少的理論基礎,“以人為中心”和“觀念人假設”正是文化管理的兩個基本理論假設。吳劍平、張德:《試論文化管理的兩個理論假說》,《中國軟科學》,2002(10)。其中前一個假定相對於管理的目的,回答了管理以什麼為中心的基本問題,這也是任何成熟的管理理論不可回避的問題;後一個假設強調人的行為受其觀念影響,而這種影響是巨大的,所以,文化管理的核心在於塑造共同的價值觀,並把塑造共同價值觀作為管理工作的基石。

③林擎國教授在《電信企業需向文化管理階段轉變》一文中,把企業文化管理看作是在企業文化建設基礎上提煉企業文化的過程,強調通過學習與教育,促使企業全體成員共同認可企業精神、經營目標、基本信念、行為準則和企業形象等經營哲學與規則,以自覺規範企業經營和全體成員的日常行為,協調一致地實現企業經營戰略與目標。該觀點的顯著特征,是把企業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管理統一起來,把文化管理與實現企業目標統一起來。

④管理學家成思危在《中國企業管理麵臨的問題及對策》、《實施“人本管理”促進企業發展》等文中指出,21世紀是由科學管理進化為文化管理的世紀。文化管理就是將企業文化視為一種管理工具,讓全體職工樹立一種共同的觀念,並共同為這個觀念而奮鬥。強調在管理實踐中要以文化管理為主導推行文化管理,關鍵在於樹立共同的價值觀,空泛對管理不起作用。

二、文化管理的興起及界定

利用企業文化對企業進行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之後才逐漸興起,發展到今天,可以認為文化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最新階段。但由於至今一套係統的文化管理的理論框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對文化管理內涵的把握可以從不同角度作出相應思考。

1.文化管理時代的到來

沿著時代的腳步與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管理曆經的兩次飛躍,第一次是從經驗管理到科學管理的飛躍,第二次是從科學管理到文化管理的飛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文化管理時代已經到來。

①從經驗管理階段到科學管理階段的飛躍,是以1911年泰勒《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問世為標誌。該理論的產生使企業管理擺脫單純依靠經驗積累對企業進行管理的局限,使企業管理由經驗上升到科學。

科學管理的顯著特點,是以科學的管理方法取代了經驗管理方法。具體而言,一是固定額、計件工資製等任務管理,替代原有的定額、任務不確定的經驗管理;用使用標準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的標準化管理,替代原有的生產工具、操作工藝隨意性的經驗管理;用計劃與執行職能分開為內容的職能化管理,替代原有計劃與執行部分的經驗管理;用專業化人才選拔與培養為出發點的專業化管理,替代原由的員工水平參差不齊的經驗管理。

②從科學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以20世紀80年代企業文化興起為標誌,企業文化理論以企業核心價值觀為主導,以人本管理為出發點,從文化思考層麵提出一套與科學管理不同的管理認識框架。文化管理思想使企業管理擺脫了原有科學管理的局限,使企業管理由科學管理階段上升到更高境界的文化管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