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法,古人隻知練氣,不知練法。天地有靈氣,人類想要吸取極為麻煩,卻也不是毫無辦法,從上古之時開始,就有練氣士運用各種方法對天地靈氣進行吸取。氣從口入,從身體的穴道發出,可惜的是靈氣不能無休止的吸取,人的軀殼大小有限,後來有人想出以氣禦物,將一部分氣儲存到物體裏,比如飛劍或是葫蘆之類的,別看飛劍葫蘆儲存的氣很少,卻能支持它們運作許多時間,這種練氣的方法直到禹帝出現之前一直盛行。
禹帝的出現,不僅是統一九州,治理洪水如此簡單,禹帝修行的功法被稱之為“萬法訣”,確切的說是萬氣訣,裏麵不僅對各種練氣的方法進行了總結,並且在其基礎上形成了“法”,正所謂化氣為法,萬法歸一,正是大禹的創舉。後禹帝仙逝,萬法訣也不知所蹤,軒轅皇帝曾遍尋九州,後也不了了之,流傳至今的各大小門派基本上都是從萬法訣分支而來。
萬法訣共分九章,分別是取氣、納氣、吸氣、煉氣、化氣、禦氣、吐氣、分氣以及末章禁忌之章掠氣,當今三大派分別占據著萬法訣中間的最重要的三個部分,煉氣、化氣和禦氣。煉氣門或者說是百煉門,他們主要是煉氣於內,利用所吸收的天地靈氣鍛造兵器,鍛造自身,對於百煉門來說,不需要飛來飛去的飛劍,自身就是一把兵器,再配合他們精湛的鍛造術,兵人合一,威力超絕,百煉門的氣不像靈隱山那樣已經化為了法力,也不像劍神宗那樣是單純的氣,他們的氣更像是武者的劍氣,無形卻極有力量。
至於化氣門,或者說是靈隱山,靈隱山之所以隱隱有一家獨大之勢,除了軒轅王朝的支援和他們獨有的伏羲八卦陣,其本身的修煉法訣也是相當好的,在萬法訣的九章中,可以說化氣這一章是真正的化氣為法,是法力而不僅僅是靈氣了。隻是靈隱山的修煉法決不全,始終不能統一各派。靈隱門人修煉有三個境界,分別是化力為氣,化氣為法,法隱則靈隱,最後法力隱藏起來了就是大成,而在大禹的年代,法力內隱隻是初窺門徑。
最後是禦氣門,或者說是劍神宗,顧名思義,禦氣者,直接對天地靈氣進行駕馭。禦氣門本來隻是小法,不知哪一代禦氣掌門驚才豔豔,竟將禦氣之法發揚光大,發明了各種各樣玄奇的劍陣,禦氣門人或許力量上不及百煉門,靈氣上不及靈隱山,可是打起來也是毫不手軟,一套劍陣打下來,縱使你法力比他高,體力比他強,也會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後來禦氣門又發現了另一門修煉法決,兩者結合更是增添了幾分威力,在幾十年裏一躍成為三大派之一。以力禦劍,才得劍之神奇,以氣禦劍,方得劍之神采,以意禦劍,才得劍之神妙!劍神之威,可想而知。
隻是,法無定法,在萬法訣之前就有克製煉氣士的途徑,也就是破法!開始的時候破法隻是一種說法,某人被打敗了或可以說是被破法了,後不知是誰,在東海之濱發現一種奇石,名曰釗石,不論多麼厲害的法術打在上麵都不能將其打碎,用這種石頭製成的兵器能大幅度的破壞煉氣士的法力罩。並且有人發現,若兩人法力本源相同,攜帶釗石者可以輕易隱藏自身的氣息,並且肯定能破對方之法,若一方法力本源不同,攜帶釗石者卻會被輕易發現。因為這其中的奧妙,破法這個組織從那時起便開始萌芽。
禹帝統一九州之後,創萬法訣,往各地傳法,不論是十萬大山的蠻夷還是南荒的苗族,又或是雪山上的雪人或魔國的後裔,禹帝一視同仁,皆以萬法訣傳之。禹帝傳法之後,便開始遊曆九州,不問世事,世人都以為禹帝已經仙逝,於是心懷不軌之人便開始為禍九州。禹帝渴望通過修煉同一種功法,九州能夠得到大同,殊不知人心險惡,堪比昆侖。接受傳承的各族固然有許多人興高采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不滿足於現狀,他們聯合了其他各族的人,想一起將萬法訣合而為一。不想禹帝神功以致化境,對各族的傳授之法都是因材施教,換了其他族類反而學得慢。這群人不死心,幹脆在一起成立了破法組織,在各州各族招募殺手,配給釗石製作的武器,以其為破法者,暗殺各族的貴族和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