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禪理故事(1 / 2)

人人都有一雙“心眼”

曹洞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由洞山良介禪師與曹山本寂禪師,他們師徒兩位於公元857年聯合創立,所以叫做曹洞宗。在南宋時代。曹洞宗逐漸興旺起來,道風遠播,盛極一時,其規模僅次於臨濟宗。

雲岩禪師正在編織草鞋的時候,洞山禪師從他身邊經過,一見麵就說道:

“師父!我可以跟您要一樣東西嗎?”

雲岩禪師回答道:“你說說看!”

洞山不客氣地說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雲岩禪師很平靜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沒有眼珠!”

雲岩禪師淡淡一笑,說:“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無言以對。

雲岩禪師此時才非常嚴肅地說道:“我想你要的眼珠,應該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禪師又改變口氣道:“事實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雲岩禪師終於忍不住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便對洞山禪師大喝一聲道:“你給我出去!”

洞山禪師並不訝異,仍非常誠懇地說道:“出去可以,隻是我沒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雲岩禪師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說道:“這不早就給你了嗎?還說什麼看不到!”

洞山禪師終於言下省悟。

洞山禪師向雲岩禪師要眼珠,是想借來一雙慧眼,引導自己早日悟道。但雲岩禪師隻能告訴他,人人都有一雙“心眼”,為什麼不用“心眼”分析世界,向別人要“肉眼”呢?於是,洞山禪師才有所契悟。

學佛先學做人

佛陀設教,並不神奇,而是平凡切實,注重身心的反省與檢討。因此,佛在世時,每月均召開兩次的檢討會(即半月誦戒),使每人來一個坦白的報導與批判,有過則懺悔,無過則加勉,養成佛徒一種不慕虛榮、切實為學、修身、做人的真樸風氣。在平時,佛陀也是非常注重對弟子在做人方麵進行引導教育的。

有一次,佛在檢討會中誦戒,即憑戒條來檢舉功過得失,其中有個叫須陀的站起來說:“我自學佛以來,把家財盡量拿出做善事,雖然家中財產漸漸減少,我的精神很愉快,因我覺得自己幫助過許多人,做過許多好事。”

佛就問他:“你為何如此慷慨去做好事呢?”

他說:“因我聽了佛法因果,知道做善得善果,故樂意如此做法。”

佛當時就讚揚他,不愧是一個依教奉行者。

第二個弟子名叫阿迦達站起來,接著說:“我過去曾獨自在深山苦修。嚴冬苦寒,我不以為苦。毒蛇猛獸,我不以為怖畏。在饑餓煎迫的時候,我隻靠采山禽蔬果來充饑。我覺得此心清淨明徹,猶如寒潭止水,湛然不波,一平似鏡。”

佛就問他:“你為何能放下一切,去過這樣勤苦的生活呢?”

他說:“我曾聽佛說過,為佛弟子,要淡泊知足,清心寡欲,才能得道,我因不貪物欲,專習禪定,而獲證悟,徹見真理,靈明自在。”

佛聽至此,也深加讚許,認為他能刻苦自勵,而得見道,實為一個難得的好弟子。

接著,第三個起來發言,是一個斷了手臂的名叫旃陀的弟子。他說:“我自學佛以來,一邊自己精勤求學,一邊也顧他做利人的事情。有一次我住的一個村莊,洪水泛濫,變成了澤國,所有房屋皆被洪水淹沒,鄉村裏的人逃不出的,也被淹死很多。當時我坐在一個大木盆中,被水漂浮到鄰村,幸而未死。鄰村中有位師兄,富有家財,我為了救濟同村受難的災民,向他訴苦求救,他終是推說,錢物太少,不能救濟多人。後來經我再三再四地苦苦要求,說服了他,得到許多食物和衣物,回村去救濟災民。誰知,災民聞有賑濟,歡喜欲狂,群來搶食,我在人叢中竟被擠斷了一隻手臂,但我卻不以為苦,因我看到他們有食有穿,神情興奮,忘卻痛苦。”

佛就問他:“你又為何如此做法,連殘廢了自己的手臂,都不以為苦呢?”

他說:“因我曾聽佛講,多生以來,修菩薩道,勤求佛法,犧牲為人,才得佛果。為了學佛,所以我也樂意,如此做法。”

佛聽了很為感動,同時也很歡喜,認為自己過去所修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乘行門,如今也有人實行了。

從上麵所述三個弟子的學佛經曆中,我們知道須陀是樂善好施的,阿伽達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犧牲救人的。這三種人的做法成了佛弟子的三種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