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校長的四個孩子都學醫,也都留學英國,前3個出國之後,她身邊隻有最乖巧、最聰穎、被她親昵地稱作“我的秘書”的小女兒毓雯了。一天,僅有13歲的毓雯說:“媽媽,以後我也要當醫生!”教育有方,又深諳兒童心理學的邊校長,當然又是母遂女願。毓雯赴英求學後,姐妹兄弟4人同吃同住。在當時國際通訊還不便捷的情況下,招人喜愛的小毓雯,每周都主動、準時地給父母寫封信來。在信中,她總是先把姐、兄的情況一一彙報完,再說自己。心細如發的毓雯,一到每個姐、兄的生日,她就買好蛋糕,為其慶祝,四個人過得都很開心。有一次,毓雯在信中說:“媽媽,我心情很不好——我非常想念您!我對大哥說了心裏話,自己又大哭了一場,這才痛快了!他為了哄我,給我買好東西吃——我大哥真好!”其實呢,她大哥其昌,才比他大3歲!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一母同胞的深情,使他們相親、相愛、相幫、相護、相念!毓秀畢業回港後,兄弟倆一起給父母寫信說:姐姐回去後,我們想她想得連飯都吃不下去了……邊校長的長子其昌,從小非常愛家愛父母,才隻有幾歲的他,已經很懂事。一離開家門,他總是跟在媽媽後麵,保護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在英學成當了幾年醫生回港後,在香港是一位全科醫生。如今他自辦的診所,社會信譽很高!次子其偉,是內科專科名醫、還是老人科專家,曾經是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已在港辦起一所醫院形式的醫療中心。媽問其偉:“你為什麼要當老人科醫生?”其偉回答:“我喜歡老人,也喜歡照顧老人!”邊校長聽了愛子的答話,幸福地抿嘴樂了……愛女毓雯回到香港,做了媽媽後,發現孩子需要教育及教育的重要性,又同姐姐一起,到大學攻讀教育碩士,之後,其醫術和醫德堪稱一流,廣受患者、家長和社會人士讚頌!
邊陳鸞儔以身體力行和愛心引導,營造的這個高雅有為、和諧溫馨的理想家庭,令世人歆慕、親朋喜賀!邊校長那耄耋之年的外祖母,望著自己的孫兒女和這四世同堂的幸福之家,笑嘖嘖地讚不絕口:“少有喲少有,難得喲難得——真是一代好媳婦,三代好兒孫啊!”
在邊校長夙興夜寐地辦學過程中,她那有建樹的丈夫和四個子女,都對她伸出援手,甚至親自參與。在她主編出版的圖文並茂、厚達200多頁的《方方樂趣學校資料彙編》中,她在書前《校長的話》裏寫道:“要教好孩子,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麵都有自己的責任:政府和社區團體,要在青少年教育方麵,多提供一些地方和資源,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康體設施,使孩子們在課外時間有健康的活動;作為家長,要多給子女關心,體貼,多聽聽他們的心裏在想些什麼,而不是以物質來取代思想上的關心;學校的老師,也應給孩子們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從多方麵培養他們,一發現問題,就及時幫其糾正。”這段話,集中闡釋了她的教育思想。她的小女兒邊毓雯,作為“方方樂趣教育機構”課程總監,在該書前的《在香港教養孩子》文中講:“我經常想起父母對我說的故事:他們在孩童的時候,用已衝曬過的菲林做玩具,用濕麵粉來粘蟋蟀;他們穿的衣服,也是在兄弟姐妹中由大傳給小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使我們從小就有一種很強烈的上進心而非物質的享受。”此文以子女切身的感受,說明了邊陳伉儷注重對下一代進行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的教育,頗值得學習和倡導!她的丈夫、身為該校校董的邊耀良醫生,在題為《家》的前言中指出:“家中生活環境的改善,令家中年長的得到照顧,年幼的得到引導,才能使一家人身心健康。先決條件,需要有愛心,有忍耐性,聽孩子及父母的心聲,處處為他們著想。大家坦誠相處,共同解決難題。”這一家三人,以不同的身份,從不同的角度,暢所欲言、見仁見智,而又相輔相成地抒發了對兒童齊抓共管、艱苦樸素、尊老愛幼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從而使該校的教育體係更臻全麵而完整,也使這本裝幀靚麗、內容豐實的《彙編》,蔚為精美!
成功總是跟在勤奮、執著和拚幹的背後。努力為更多兒童帶來福祉的邊陳之娟校長,曆經了30載的不斷學習、昂然實幹,在家人鼎力相助和社會大力支持下,她已從當初隻有1個小院子、60多個孩子開始辦園的“星星之火”,通過“眾人拾柴火焰高”,日漸發展、壯大為今天有5園、2校共達數千人的“燎原”之勢!在2004年10月2日《星島日報》的文章中,被譽為“幼稚園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