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她始料不及的是:當招生和招聘教師的廣告一登報,家長、孩子和應聘老師即紛紛前來,連續數日都門庭若市。開學後,更是大受歡迎、有口皆碑:不僅孩子願學、家長滿意,社會上的眾多家長也都爭先恐後地把適齡子女送來。為保證教育、教學的高質量,她堅持小班教學路線,開創了香港小班教學先河,成為不少學校的楷模!為把學校辦得更上層樓,她又到美國攻讀教育課程。她學成回港後,經政府批準,又在太子道等處物色了校舍,擴大了學校規模,並把校名定為“方方樂趣”,意思是:讓來自四麵八方的學生,都能在樂趣中學習、成長。不斷進取的邊校長,不但成為兒童心理學家,還榮獲英國頒發的“評估幼兒教育者導師”!有的家長建議說:“邊校長呀,你接著辦小學吧,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可以直接在你這裏學下去了!”從善如流的她,果然辦起了小學。更值得讚佩的是:愛國愛港、具有遠見卓識和創新理念的邊校長,早在1982年,就開設了普通話和英語的雙語教學,這在全港堪稱創舉!當我探問她緣何這樣做時,她謙和地笑答:“當時我想,到1997年香港回歸時,小朋友已長大成才,普通話對他們會有大用處。”
與時俱進的“方方樂趣”愈做愈大、愈來愈強,而今,已有5所幼稚園、一所小學、一所國際學校。2002年,她進軍內地,創辦了有“國際文憑課程”的“深圳方方樂趣中英文學校”,雖年費高達2萬多元,但諸多國內外學子仍慕名紛紛前來就讀!
邊陳之娟在小學作文中寫到的兩個誌願,現在業已完美地實現了!麵對這喜出望外的斐然業績,一向低調的邊校長,不無成就感地談出自己從長期實踐中得出的真知灼見:“當護士和搞教育,這兩個職業,從表麵看,似乎各不相幹,實際上,二者的核心,都是施惠他人的‘愛心、耐心和奉獻精神’,完全可以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結合得好,就會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之效——這一點,我的感受是太深太深了,它已使我的思想和事業獲益匪淺,並將受益終生!當我用‘醫教結合’的‘愛心’和始終如一的‘舉措’,在辦學上取得而今家長嘉獎、社會認可的成果時,我油然萌生了一種奇思怪想:‘上帝呀,原來小時候祖母藐視我、冷落我、不喜歡我,最後是為讓我立業從教,關心、照顧和保護眾多孩子的身心啊——我感謝上帝!’原來每個人所負起的崗位都有上帝的意思存在,我小時侯的經曆,在我的工作崗位上我會盡量地起避免,不使孩子在成年人的不懂兒童心理下而受傷害。我要繼續用全部心血,使我校所有的孩子都在溫馨的關愛中學習、鍛煉、健康成長!”
整天生活在廣大師生之中,一向認為“教育無處不在”的邊校長這個兒時的故事,常對老師們講起,提醒要尊重孩子,注意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心理,如果你要親一個孩子,不要忘記旁邊還有其他的,千萬不要偏心。而每講一次,都會進一步激發大家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責任心、事業心和進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