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德國駐華文化參讚、傳教士衛禮賢(RichardWilhelm)將《周易》譯成德文本,1924年在德國耶拿出版;後又譯成英文本,1950年在美國紐約出版,書名為The,ChingorBookofChanges。
1984年,當中國學術界還在對“《周易》中的糟粕迷信”進行批判之時,第一屆國際易學大會在韓國漢城隆重開幕。幾十個國家與地區的專家學者雲集在這個以《易經》中的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卦象為國旗圖案的國家首都,來廣泛深入研究探討中國《易經》的古今學術地位以及它對當前與未來的影響和作用。
由此可見,《易經》的確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也正如中國古代學者對“易”字所解釋的那樣:“易,上為日,下為月,日月合則為易。它將日月天地的一切都涵蘊其中了。在國外,許多對中國文化有研究有興趣的外國人,隻要一說到中國文化,幾乎都會提及讚歎中國的《易經》“神奇淵博”,可見其在國際上的影響之大。它又被中國三大宗教奉為圭臬:儒學奉其為《十三經》之首;道學尊其為秘笈奠基之作;佛學也推其為“理宗”。這在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
《易經》是先賢前哲們用來解釋宇宙的起源、現實世界的存在變化和未來時空的發展趨勢的一門綜合學科,因此,它必須符合一條真理:那就是對立統一的客觀規律的變化發展。在這個哲學世界觀的宗旨下,諸如中醫的辨證診治、社會倫理的中庸之道、天候節氣的科學預測、科學實踐的理論指導乃至風水住宅的選址營建,無不包含著《易經》的陰陽核心思想,它們其實都是對《易經》宗旨在某一方向的具體破譯解讀和實踐應用,因此,就有了這麼四句話:
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
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恒。
在《易經》天、地、人對立統一的宗旨理論影響下,古代風水學說也應運而生。它的原始出發點實際上就是以(《易經》天、地、人為理論指導,輔之以天文、地理、人居的具體事物表征,來對三者加以融合協調和實踐應用。至於後來那些庸俗無知之輩將迷信虛妄摻加進去,那是應當區別對待,也是應當剔除而棄之的。
風和水,原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周易》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分陰分陽的,也是陰陽互補的。世界可分為天、地、人三個層麵,通稱為“天地人三才”,“三才”也全都是陰陽並彼此可以組合成八卦。八卦的乾、坤、艮、兌、巽、震、坎、離,即為構成世界的八種基本物質:天、地、山、澤、風、雷、水、火。我們的祖先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深刻體驗到了自然天、自然地對自然人生存的關係是那樣的直接和密切,片刻也無法離缺,特別是人類賴以基本生存的“風”――空氣和保存生命基本體征需要的“水”,被認為是生存發展的最根本的條件。“風水”一詞,從字麵上講,“風”是流動的空氣;“水”是大地的血脈,萬物生長必須依靠它們。有新鮮空氣(風)和清潔甘泉(水)的地方,生命就生生不息。傳統風水理論認為:風是氣陽,水是氣陰,兩者皆為行氣之物。氣之陽者從風而行;氣之陰者從水而動;而這個氣,則有它特有的秉性,即: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推及於人便是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因此“藏風得水”就成了風水學說“聚氣”的根本。從中可知,《易經》與風水學說實際上是源與流的關係。譬如中國醫藥學,它有一套後來引進的西醫係統,建立在細胞學、解剖學等基礎之上;但更有一套原汁原味的中醫係統,它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整體有機理論之上的,以辨別、調節人體的陰陽、虛實、表裏、寒熱等為其要務,從而協調人體內部和人與環境的關係。又譬如中國地理學,它也有兩套係統:一套來自西方的地理學係統;另一套則是中國古代的地理學係統,它也是建立在《易經》的理論基礎上,強調“氣”、“勢”、理”、形”等地理特性,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互補”,把人類賴以生存的天地看作一個有生命的活的有機體,從而與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戚與共”。
關於風水的人為主體――建築(宅),東漢大學者劉熙在他的名著《釋名》中是這樣說的:“宅,擇也。宅擇吉處而營之也。”《黃帝內經》也說:“夫宅地,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凡人所居,無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則門族衰微。”現代建築學泰鬥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也說:“風水等中國思想精神寄托於建築之上。”從古至今,人類的居住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實際上是源於《易經》理論,運用風水術,歸宿於人居建築的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討的全過程。在當代,當林立的高樓滿足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時,更多的是犧牲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怎樣才能去解決如今人居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生態失衡、景觀無序、人地對立、人情冷淡、文化匱乏的種種矛盾呢?中國的傳統風水思想中關於崇尚自然、尊重環境、天地人和諧、創詩畫境界的生態建築環境觀,為我們建設美好人居環境、親情家園和塑造人間天堂,提供了古為今用的新視野和切實可行的新思路。最近,中國成立了“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設項目辦公室”,這是一個以“更多關注居住健康這一理念”的政府機構,並製定了國家級的健康住宅標準。這充分說明,古今人類對美好人居生活的追求是完全一致、亙古不蠻的。
5.風水學中的科學道理
風水有迷信的一麵,也有科學的一麵,要汲取其合理內核,分析風水學中關於選址、朝向、布局及建築環境等對住宅設計的影響,建築美好家園。
風水學即“藏風得水說”,古代經典著作《葬書》解釋說:“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謂之風水”。古人又叫“堪輿”。堪指高處,即天道;輿指低處,即地道。風水總的來說是為活人住的陽宅和死人住的陰宅擇地、選址的一種方法。風水學伴隨我國傳統建築兩千餘載。講求風水,即建築環境要符合風水要求,如風向水流的地勢等,這重要反映在古代皇帝陵墓的建築上。這種把人工改造和地形選擇利用相結合,以綜合地構成一種特定的環境,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一大特色。“風水熱”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歐美各國及港澳地區興起,有許多人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在中國風水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建築環境學。
風水學的核心是探求建築的選址、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的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係的一種學問,其範圍包括住宅、宮室、寺廟、村落、城鎮諸方麵。
住宅的選址與生活環境
中國古代風水學中包含許多選擇和利用地形的構造理想環境的科學內容,這些理論講究精神團聚,藏而不散,不衝冒四麵之風,有屈曲紓緩的流水。比如三代之時卜宅擇其地形之善者無非一要土厚水流,二要負陰抱陽,然而因為土厚之地,水尤重於其它,所以古代大自城市的興起,小至民宅建設,無不與環境,特別是與水有關,如遇禁忌之處,則有補求之方。人們在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長期觀察中,逐漸認識到各種類型的地形地貌等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總結出一套人與自然相適應而協調發展的經驗。在實踐中,這些經驗指導著人們選取良好的地理環境和改善不良的環境未營宅立邑,為人們創造和獲得富裕生活奠定了客觀物質條件,所以國人素有“風水寶地”和“人傑地靈”之說。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則會促進人的健康以及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子孫昌盛”在合情合理之中。譬如明代時的江南地區,繼承和發展了宋代的經濟繁榮,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觀,豐厚濕潤的水土氣候條件等,孕育了眾多的文人誌士。明代的二百多名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竟占50%以上,出現了“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繁榮景象,這除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社會因素外,肯定還與江南美麗的自然環境有關。
除了基址的選擇外,風水學還重視住宅周圍的環境布局與住宅內的空間構成。認為住宅四周應有“四靈”,即宅左有流水(謂青龍);右有長道(謂白虎);前有水池(謂朱雀);後靠丘陵(謂玄武),此為最佳宅地。至於室內空間,明堂應寬敞,廳堂門廡應先定位,東廂西塾要對稱協調。的確,在建築外部空間設計及環境景觀規劃上,中國的城市、宮殿、寺觀、陵寢、住宅、園林等建築在風水理論的指導下,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現代科學也證實了風水學所要求的生態環境,關係人類的生存與健康。人類生活在自然界,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重視住宅“風水”,創造優美宜人的人工生態環境,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作用。比如,居住區應為居民創造賞心悅目的景觀,廣植樹木、花草、造山理水,結合地形營造自然式景觀,創造富有情趣的生態居住環境。小鳥的歡唱和棲息,綠色花園中的小橋曲徑,使人們仿佛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由於我國各地氣候冷暖、幹濕、雨旱、大風、沙暴等都有很大差異。因此,房屋建築就要適應當地氣候並盡可能地改善不利氣候條件,創造舒適的室內工作和生活環境。比如,炎熱地區需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寒冷地區需要采暖、防寒、保溫……;沿海地區要防台風、潮濕、積水……;西北地區要防風沙;高原地區則要盡量避免強烈的日照和改善幹燥的氣候(小範圍內)等,這些是宏觀選址要考慮的,但還要注重具體地點的氣候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處理,科學地選擇和改善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居住環境。
住宅的朝向、間距
風水學著重陽光、空氣、水分等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風水師們非常重視住宅的朝向和日照,常常追求“向陽府第”,而囑人莫住“背陰之宅”。風水書中說:“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陽開泵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長壽,迎天沐日無憂愁”。還強調山牆應如何如何,院牆應如何如何等,這些除了爭取好的住宅日照,改善住房的衛生條件外,還對保持住宅的氣溫有極大關係。實際上,在我們所作的民居調查中,絕大多數住宅的朝向及布局,還是以氣候,地形地貌、使用功能等物質功利要素為主要依據而確定的。即便是在風水盛行的地區,當宅主命卦吉方朝向與建築物質功利朝向發生衝突時,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將大門朝向吉方開,或者采取一些“厭勝”與“避邪”的簡單措施。住宅采光如何,主要取決於朝向。朝向不當,即使沒有前排建築物的遮檔;或者朝向對,而南向房前被大樹遮蓋,室內也不會有理想的日照。根據室內日照和通風,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等方麵考慮,住宅朝向以南向為佳,冬夏受益。原因在於太陽的運行規律,使冬季的太陽可以最大限度地射入室內;夏季光線方向陡,室內日照時間短、深度小,能避免陽光曝曬。但是,不可能所有住宅都建成坐北朝南,即使一家一戶,有時也難免有東西向房間。為了避免日曬,東西向住宅可用鋸齒形牆麵,或用花格遮飾板等手法。
在風水學中對風是忌諱的,但這僅指對人體危害較大的風速較大的風而已,並不是完全不要風,隻是“風”要“藏”,緩慢的氣流在住宅中還是必不可少的。傳統住宅的照壁、屏風等的作用之一是使快速的氣流變得緩慢下來。穿堂風在我們祖先的建築典籍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家中老弱婦孺經穿堂風一吹是會生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有時甚至危及生命。因而穿堂風往往被視為妖風、怪風、邪風,惟恐避之不及。比如,廣州的西關大屋,其後牆一般習慣都不開窗,除擋北風和避免視線幹擾外,還與風水怕“散氣”、“漏財”的思想有關。建築師在住宅門窗與方向的設計上通常要避免穿堂風的形成,但是對穿堂風也要一分為二。華南、江南一帶大中城市中熱島效應使居民夏天高溫難耐,穿堂風能帶給人們涼爽舒適,但最好不要在開門開窗時讓穿堂風勁吹而毫無遮擋。總之,建築朝向的選擇,涉及到當地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建築用地情況等,必須全麵考慮,並力圖使建築朝向好的景觀。選擇的總原則是:在節約用地的前提下,要滿足冬季能爭取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過多的日曬,並有利於自然通風的要求,結合各種設計條件,因地製宜地確定合理建築朝向的範圍,以滿足住戶的要求。
住宅的平、立麵處理
中國傳統建築構圖中,大量運用平衡對稱,強調中軸線的平麵和立麵設計。風水學在觀念上也認為,建築平麵的方正,體形的均衡對稱,環境格局的完備無缺等,都是吉利的表現形態,反之則認為是凶煞的兆頭。如房屋的前高後低、建築體形的雜亂、兩扇大門扉寬窄不同等,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風水學中有不少關於“正房寬敞出貴人”、“堂屋有量不生災”的講究。這裏正房和堂屋大致相當於今天住宅中的起居室和主要臥室。可以看出,古人對住宅房屋麵積、容積等也是十分重視的。“室大多陰,室小多陽,陰盛則陽病生,陽盛則陰病生”古人這種對居室大小應適中的論述也是基本符合科學道理的,隻是限於科學水平的認識而表述得含糊莫測。可見,傳統陽宅風水說中有不少科學的內容,但傳統的表述和實踐,已遠遠不能滿足於現代住宅設計的要求。我們要將傳統住宅風水學中的科學成分繼承並發揚光大,納入到科學的設計方法之中。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待風水學的正確態度
風水學具有科學和迷信兩重性並存的特點,這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麵:
一是風水學對古代建築環境的選址和設計經驗的總結,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二是堪輿術的禮製化,玄學為儒學所同化;
三是以神學為基礎的讖緯、庇蔭等迷信思想的濫觴。風水學絕不等於迷信,否則,豈不是說我們迄今所能見到的名勝古跡(包括古代傳統建築)統統都是在迷信指導下興建的?風水學中的“相宅術”切合建築實用部分占主導,實質是對古代建房經驗的總結,其中有不少值得肯定的科學成分,因此直到近代我國各地的民居建築中都或多或少地運用了風水學的理論。
誠然,風水學中也有不少圖讖庇蔭的封建迷信內容。為了迎合人們普遍存在的趨吉避凶、招財進寶的心態,一些風水師依靠玩弄陰陽術數把戲,編織了許多玄而又玄的謊言和巫術籠罩在它的上麵,尤其是荒謬地認為陵墓的選址、擇地、方位、布局將決定其子孫後代的命運,使本來具有樸素科學原理的東西變成了神秘莫測的騙局,使迷信代替了科學,以花言巧語來騙取人們的錢財。這些由始至終都是人為捏造的,是唯心主義在傳統建築學上的表現,所以結果也必然是荒誕不經的。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既不能因風水學有科學成分就全部繼承下來,也不能因其含有迷信成為而把它打入冷宮,而應以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分析評判,繼承發揚光大其科學成分,批判摒棄其迷信糟粕部分,將風水學納入建築環境學的範圍,使其為建築設計(尤其是改善居住環境)服務。
風水術是中國曆史上源遠流長、影響極大的一種方術。盡管它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並包含有大量的巫術迷信內容,但其中卻並非毫無可取之處。正如古代的巫醫術孕育了醫藥學、煉丹術孕育了化學並發明了炸藥一樣,風水術對於中國古代建築科學的發展,對於古代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的積累,以及對於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積極意義。
1.風水術與建築選址科學:
風水術關於建築選址的五大要素――覓龍(尋找山脈)、察砂(考察丘陵)、觀水(觀看流水)、定向(測定方向)、點穴(選定基點),在許多方麵是符合中國這個地域上的地理環境、氣象特點等自然規律的。它實際上是提出了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要求和科學選址標準。
2.風水術中的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
風水學家們最早考察並描繪了中國境內主要山脈的形勢、位置和走向,最早提出了“滄海桑田”的地殼變遷理論,最早認識到彎曲河流的河床變遷規律。他們對地形、地貌和地質、水文等的長期勘察實踐,孕育並積累了中國早期的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
3.風水工具羅盤與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雛形,就是源於風水學家手中的羅盤。從漢代的司南,到唐代的子午針,再到宋代《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指南針的四種形式,都與風水學家有關。風水家們還在人工磁化技術的發明和地磁偏角的發現方麵,做出了不可忽視的重大貢獻。
要而言之,我們在批判風水術中的巫術迷信的同時,還必須看到其中所蘊涵的一些符合科學道理的內容,正確評價它們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價值和地位。
6.數字與風水學
在風水家眼裏,辦公室或商店地址號碼是很是意義的。2、5、8、9、10是吉利的數字:2意味著容易,5意指與五個元素相協調,6代表財富,8意指致富,9乃是長壽之意,10指確定。因此,象2、8、9號這樣的地址,其意義就是:“容易長期致富”,或“生意將長期繁榮”。相反,7、4意指“肯定要滅亡”,或“生意肯定不成功”。數字4在廣東中是不尋常的,因為它聽起來就象“死”這個字。數字1也不很平常,雖然它並不一定不吉利。
中國人總喜歡偶數中的數字,因為這表示成雙成對,避免了孤獨感。雖然數字3聽起來象廣東話中“活著”這個詞,但它並不特別吉利。然而,有些人卻偏偏喜歡用勁,如在7373中用了3,7373意指“肯定生存”。
商店、招牌名稱的意義
商店招牌的放置和商店的名稱很重要。招牌必須在與店主的年庚相協調的吉祥時刻掛起來。順利(意指一帆風順的成功)、廣利(巨大的成功)、廣益(巨大的收益)、吉祥(鴻運)。另一方麵,如果店名意味著沒有運氣,生意就不會興隆。以“無利”命名的商店注定要關閉。有些風水家利用五元素戒律,來為商店起合適的名稱。下表給出一些常見字及其五元素的關係,可供識者參考。
水火木金土
富度貴商營
凰堂關生宇
紅樂廣司安
福金宮廈無
壁店孔廠望
當五種元素(及與它們相關的字)在下列組合中相匹配,組成商店名稱時,五種元素的組合即有好的含義也有壞的含義。
這些組合名稱是吉利的:
水+木(水的滋養使木生長)
木+火(木的增加使火更旺)
火+土(火使土純淨)
土+金(金由土保護)
金+水(金使水富貴)
這樣組合的名稱是不利的:
水+火(水使水熄滅)
火+金(火克金)
金+木(木會被土覆蓋)
土+水(水在土中消失)
有些風水家喜歡用由一定筆劃寫的漢字給商店命名。筆劃為單數的字為陰,筆劃為雙數的字為陽。例如,漢字一是陰,二為陽。用單數/雙數(陰/陽)順序的漢字命名的商店被認為是吉利的,這種排列如陽/陰,陰/陰/陽,陰/陽/陽的順序。不吉祥的排列順序包括:陰/陽/陰和陽/陰/陽。
7.風水與地理學
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