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水是門學問(1 / 3)

1.什麼是風水學

風水學是同地球物理學、地球磁場血、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血、建築學、氣象學、宇宙星體學和人體生命學等學科融合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的三大科學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國風水學的最高原則。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於世的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中國古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三部分組成,即氣、數和象。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用現代科學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

宇宙萬事萬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們的存在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礎。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正是氣、數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實在的,具體的。信息“數”指導能量“氣”按一定態勢“象”存在,能量“氣”依照“數”的指令,構成一定的存在態勢“象”,存在態勢“象”受信息“數”指揮,以能量“氣”為基礎。

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周易?係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易經和佛經所說的精、氣、神。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遊魂就是神,就是構象。

精,中國古代先聖又稱玄、道、元、一、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於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一、守一、歸一、真一、太一);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於水。

中國古科技理論中所說:“理”是研究數、氣、象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理是人所確認的能量存在形式,簡稱構象,或稱能場。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兩種:一是西方科學賴以發展的演繹推理法;一是中國及東方科技來源於類比歸納法。

演繹推理法適用於有限數理範圍,類比歸納法適用於無限數理範圍。人通過象認識氣和數,而象有“無”和“有”的分別。人的感官或借助儀器能感知的客觀存在為有;反之則為無。而不能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為常,或恒;這就是《易經》所說:“意不盡道,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可以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稱為特化。《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體的道、名、氣、數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國先聖認為:物質是能量(氣)的一種較為穩固的特化形態。現代高能物理已經證明: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宇宙最初隻有能,即氣,沒有物質。宇宙,包括太陽係由氣形成。生成宇宙的“氣”,現代科學認為源於黑洞,中國古科技理論稱為無極、無為。“氣,在我們這裏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象的最稀薄的物體。”

自然科學裏的“以太”,隻能作為傳遞物質問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以太”和實物仿佛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接近現代科學所說的場。

西方人在驚歎之餘呼“My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國人則呼“我的天!”。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造一個“上帝”,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律。並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整個宇宙是由:能量(氣)、信息(數)和態勢(象)三部分組成。基於這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風水學源自於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的科學內涵。中國風水學將天、地、人納入一個大係統中綜合考慮,在長時間裏,一直備受詆毀和詰難,隻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才再次被認識和發現。

中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展變化規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規律理論,並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麵: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中國風水學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識及科技進步不斷充實完善,由於認識偏重之差,形成了眾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兩大宗派:一種是形勢宗,因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巒,諸如:“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所以又稱形法,巒頭,三合;另一種是理氣宗,因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諸如:陰陽五行、幹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等,所以又稱三元,理法。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勢,論斷於陰陽、五行生克之理,即以巒頭為重,諸如:晉人郭璞《葬經》;元明以後,注重天心合運,以理氣為重,效地法天,諸如:邵雍“卦氣運會”之說盛極。

中國風水學中“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此外,還有“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中國風水學按照應用對象:又分陽宅風水,即陽宅相法,專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擇址布形;陰宅風水,即陰宅葬法,專司死者的陵墓墳家的擇址布置。

中國風水學對於住宅所處環境不同,又有所謂井邑之宅、曠野之宅、山穀之宅等區分,如《三元地理》,在風水學應用上,又各有所側重。對於曠野之宅和山穀之宅,因其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關係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則因其外部環境的限製,常以形法、理法並舉。

中國風水學的形勢派,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氣派,注重陰陽、五行、幹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克理論,並且,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現場操作工具棗羅盤,確定選址規劃方位。中國風水學無論形勢派,還是理氣派,盡管在曆史上形成了眾多的實際操作方法,但是,都必須遵循如下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克原則。

人類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時時處處都受到上述種種自然因素的影響,因此,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就必須學會“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順應自然”。也是風水學的四大原則。

從地形圖中分析,風水學認為全世界龍脈是從昆侖山發脈的。地理學認為昆侖山是世界屋脊。它脈出八方,有五大幹龍路向各處,其中三大龍脈在中國。

三大龍脈:

1.艮龍發脈:是走黃河以北廣大地區。

2.震龍發脈:是走黃河以南,長江以北。

3.巽龍發脈: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這三大幹龍發自西北,走向東南。形成了中國地勢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因此,風水學是一門集天文地理於一身的綜合性學科。以自然事物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法則。其中涉及到自然環境學,地質地理學,水文學,生態學,景觀學,美學,生物學,地球物理學,建築學和道德理論學等學科,是一門研究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綜合性學科。

八卦代表的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等自然物,正是風水學必須應用的要素。

風水的本質是“氣”,而“氣”是生命之源,亦是生命之根本,風水中的“氣”是周圍環境中的各個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上所占的“序”所決定的,而“序”的改變恰恰是辯證唯物主義中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一種方式之一(另一種方式是量的積累),環境的改變,物體(包括家俱、辦公桌等)位置的變化就會引起“氣”的改變,從而就會改變風水環境,所以風水學是環境學,更是生命學,是地道的科學,而絕非迷信。

古書有眾多論述對“風水”的解釋,如:

《葬經》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又雲“深淺得乘,風水自成”。

《青烏先生葬經》:“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

《風水辨》:所謂風者,取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不衝冒四麵之風,與無所謂地風者,也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夫親膚而已若水勢曲屈而環向之,又其第二義也。”

《地理人子須知》:“地理家以風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謂葬者乘生氣也。而生氣何以察之?曰,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風。又曰氣乃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風水”隻是名稱,而非風和水。風水又稱堪輿,或稱卜宅、相宅、圖宅、青烏、青囊、形法、地理、陰陽、山水之術。

所以單從“風水”二字去前行對風水的解釋,或者從古籍中搜集一語錄去解釋是遠遠不夠的。

要了解風水,則要進入其學術體係。深析它的淵源沿革。

最早的“卜宅之文”在商周之際或更早即已出現,見載中國最早文獻如《尚書》、《詩經》等若幹篇章。分析其宗旨,則可理解為審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而臻於天時、地利、人和諸吉鹹備,達於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如何周密地考察自然環境(即擇地)?順應自然並不等於聽天由命,那如何順應自然,何為自然之理(分析天地之理)?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風水中講立向立局?如何得天時、地利、人和,使其達到天人合一?等等問題正是研究風水的重要課題。

2.中國風水的發展簡史

1.風水起源

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從遠古以來,自然現象決定著農業的收成,間接的影響著人們的命運。長此以往,人們越來越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最初的風水活動――擇地活動開始了。從一開始,風水就把人擺在了去適應環境而不是去改變環境的地位上。

2.五行與風水的結合

到商代的時候,五行的觀念形成了。最早提出五行的典籍是《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月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檣,潤下作感,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檣作甘。”這是原始的唯物論,力圖用五種不同的物質(金、木、水、火、土)來概括世間萬物的本原,用它們的相生相克來解釋世間萬物的衍生。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在風水中,五行不僅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後來還被引申代表五色、五音,如水既代表北方,又代表黑色和羽音。北京中山公園中的社稷壇就是五行觀念的具體體現。

到了漢代,盛行五音相宅法。這是一種建立在古代音韻學和五行生克理論基礎上的相宅方法。將宅主人姓氏的讀音按宮、商、角、?、羽分為五類,其五音的具體分法是:若其姓的發音在舌為?姓,發音在齒為商姓,發音在牙為角姓,發音在喉為宮姓,發音在唇為羽姓。五音與五行的對應是:商,金也(西方);?,火也(南方);角,木也(東方);宮,土也(中間);羽,水也(北方)。比如說,屬?姓的人的住宅之門不能朝北開,因為?姓屬火,而北方屬水,水克火;屬商姓的人的住宅門不宜朝南開,因為商姓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但商姓門可東開、北開,因為木、水均不克金。這是一種五行生克觀念的衍生。

3.陰陽、八卦服務於風水

周朝的時候,《周易》成書。由於儒家尊《周易》為群經之首,隨著儒家在封建社會思想文化領域占據統治地位,《周易》的陰陽、八卦理論得到推廣,開始進入風水領域並服務於風水。《周易》是《易經》和《易傳》兩書的合稱,《易經》是一本卜筮用書,其基本符號是“-”和“--”,分別稱陽爻和陰爻,每三個爻組成一卦,有八種可能,分為八卦;每六個爻組成一卦,就是六十四卦。《易經》就是一本解六十四卦的書,書中分別針對每個卦象預測事物的吉凶。《易傳》則是後世學者對《易經》的解釋、補充和發揮。《周易》出現也使風水中出現了陰陽和八卦思想。

風水,是中國曆史悠久的一門玄術。其基礎來自於陰陽、五行學說,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關於風水有相當多的評論與爭議,有人認為風水是中國的一門綜合科學,結合了環境,地理,健康等等曆史悠久的觀察。也有人認為風水是舊世界的迷信,阻礙了中國人的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等的發揮創意。

風水的曆史相當久遠,有許多與風水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來觀看喪葬地形,還有宮殿建設等。近代的風水則不限於此,大至高樓動土,小至小民搬家,都有可能請風水師前來堪輿。風水中最為知名的成語為坐北朝南,背山望水。其他用語則有路衝,穿心,斷梁等等。

“風水”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這是有關風水的最早的定義。這部著作中還提出了風水的要旨:”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風水學的根本基礎和核心思想依據來源於《易經》。最初,風水術是古代中國先人關於選擇居住環境的一種實用而樸素的技能。後來隨著中國人有關“天人合一”思想係統的建立和《易經》的不斷豐富完善並全麵影響到社會生活,風水學說開始構架起恢弘的理論係統,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全方位地影響和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方式。

風水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現象,是一種廣泛流傳的擇吉避凶的術數,是中國人關於環境與人的關係的藝術和學問,是中國人認識自然、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偉大方法。

風水是關於對人的生活居住辦公環境進行選擇和方位、陳設布局、擇日的一種學問。它以易經的陰陽哲學思想為出發點,結合五行、八卦、十二時辰、二十四山向等宇宙圖譜式的編碼作為理論基礎和操作方法,以中國人特有的關於宇宙的吉凶觀念,高度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外部世界的和諧統一。

風水的基本取向是關注人與建築、自然的關係,即“天人”關係,與中國數千年文明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和審美觀保持著根本上的一致。所謂“宅,擇也;宅擇吉處而營之也。”“風水強調”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凡人所居,無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則門族衰微。”由此可見中國古人為了安居樂業和世代昌盛,就不能不注重風水,並千方百計尋找風水寶地。“宅吉則人榮”的觀念深深地烙印在中國人的腦海裏。先賢雲:卜筮不精,條於一事;醫藥不精,害於一人;地理不精,傾家滅族。可見風水在人們心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風水學中對屋宅的地點選擇、朝向、內部構造設計和布局都很講究,人居於宅中,能感受到各種自然界的信息影響,而住宅可以起到調整、疏導、化解、整合各種信息的作用。屋宅時時刻刻影響著人的精神情緒、身心健康,進而影響人的事業、財運和家庭情感等各方麵。

風水在現代生活中主要注重於對以建築為中介的以氣場和水質為代表的包括陽光、空氣、水質、地磁、聲音、色彩、溫濕度、電磁輻射和病原體是否滋生等環境因素進行考察與調整。同時,包括對環境的建築、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和視覺美學等方麵參數的運用,由此創造出時時刻刻作用於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純粹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良好條件。簡而言之,風水就是對環境的把握和調整,對天時、地利、人和的準確認識和運用。

風水學主要包含三大最為重要的因素,一是大環境,即人所存在的具體時空裏的宇宙氣場狀態及能量走向;二是小環境,即人所存在的環境與人的氣場動向;三是人的德性,即人的心性,所謂“福地福人居”,福人乃是有德之人,這體現了高度的天人合一的學問。風水講究積德。有詩雲:“世人盡知穴在山,豈知穴在方寸間。”好山好水世不欠,苟非其人尋不見。富貴人家墳,葬時後輩都貧賤。迨其富貴力可求,人事極時天理變。方寸即心,也就是要多想善事。欲得陰地好,先須心地好。要求好風水,當以積德為本。若德之不修,縱使覓得好風水,後人不蒙福,反見凶禍。因為,好風水是留待有德者用的。無德者得了風水寶地,不受用,吉地會變成凶地。不修德而求好風水,譬之不耕種而求收獲,怎麼可能得到?由此可見,天人合一的宗旨在風水學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高度集中了哲學、倫理學於一身。

風水學是一門集天文地理於一身研究自然與人的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在長時間的流傳、演變過程中,風水學中被人為的摻雜了許多神秘甚至誇大的成分,同時因受習俗、觀念和保守心理的影響而致使真正的精粹部分極少傳市,導致許多謬論大行其道誤導世人,客觀地說這也成為風水被視為迷信的主要原因。

綜觀曆史,中國曆代選定的都城地址,如洛陽、西安、開封、臨安、北京(燕京)、南京等,還有各省府、州府、縣城、各大商埠,多數地方都經過精通風水的國師共同研究精選的,這些城市多是山環水抱,所以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工農業生產都要發達,有的經曆千年不但不衰敗,反而更加興旺,如北京、上海、廣州等這些地方一天比一天繁榮。

在風水中,陰陽思想後來與氣論相結合,稱陰陽二氣,風水以之解釋天地萬物的構成和變化,比如在風水中,地震就被認為是陰陽二氣失序造成的。

在風水中,八卦除了主要用作表示八個方位,還被賦予了一些特定的含義。如八卦中的坎不但表示北方,還可為水,代表江河、大川、淵井、寒泉。風水中正是根據五行八卦的這些特定含義附會出一些事物的吉凶。伴隨著八卦的引入的還有卜筮的一些方法和吉凶觀念,也使得風水越來越成為一種玄妙的理論。

漢代盛行的五音相宅法在隋代式微,唐代以後盛行的相宅法是以八卦為基礎的“遊年八宅法”。

遊年八宅法主要是使“宅卦”和宅主人的“命卦”相合,合則吉,不合為凶。風水中的“命卦”是宅主人的出生年份對應的八卦卦名,可查六十甲子表查得,由宅主人的“命卦”又可得出宅主人的吉利方位。本篇首的那一段關於四合院開門方向的論敘實際上就是“宅卦”的部分算法,得出的結論卻與我國廣大區域氣候對建築的功能要求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在這些充滿離奇色彩的吉凶模式的背後,有著大量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概括,使得絕大多數風水結論能與建築功能相吻合。遊年八宅法在清代最為流行,至今還在港台、新加坡等地廣為應用,近年又從新在大陸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