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香河田雨公 田國俊家族墓地遷葬記(2 / 3)

圍觀人們不時地說起關於田雨公、田國俊的故事。而他們的後代也神情落寞地收拾著祖先的骨骸,生怕有一點遺漏。

筆者一口難言兩事。關於墓穴內的情況略略敘述一遍。接下來,談談墓葬規格以及建築風格。傳言官家墳埋藏很深,挖土都要用轆轤往上吊,現在這個謎底也就可以揭開。墓穴內高有二米五六,加上一種叫雙鋪雙砌結構的墓頂,自然也就高了許多,惟有向下延伸才能容得下。而且從遠觀看,雖談不上雄偉,卻也有一種大氣在裏麵。(當然也有風水家的看法在裏麵,上麵隻是一己之見)同時墓穴四周都為鏨石砌成,均有一米高,整齊劃一。墓牆及墓頂都用墨色塗抹,最特別的是田雨公的墓門上刻著“廷尉第”三個字,顯出的是一種官家氣派。筆者對此認識僅限於此,茲不贅述。

在隨後的收拾中,僅發現了兩個墓穴分別刻有兩副對聯。

田生蕙的墓聯:百世簪纓綿舊德 九泉風雨護佳城

田雨公的墓聯:名垂青史光泉壤 臣抱丹心照古今

初春的天氣是晝短夜長的。五時許,天已暗淡下來,田來喜催促著田鬥明、田鬥紅等人收拾完備,用車拉到一個叫雁坡的地方,(這是新擇的墳地)用今人的葬俗下葬。讓死者早些入土為安,然而所受的待遇卻是大不如前。

入夜,田來喜要求村幹部韓俊生、田亮亮要小心看護好墳地,不要有所差失。

四月三日清晨,有了昨天的經驗,也對墓地有些了解。還是借助於挖掘機。因為墓葬屬於東西方向。又估計是昭穆葬。所以先從田雨公墓左側挖起,這個墓穴損壞嚴重,幾乎是用黃土填滿,所以工作量比較大。幸運的是依然從墓道中找到了墓誌銘,同樣是兩塊青石,整齊見方。上麵刻著田雨公的二弟田雨人生前曾任內閣中書及田雨人在同治二年隨袁保恒西征糧台,因功升任同知府,後到今四川汶川縣查案,病死在任上。落款是薛書常撰寫、祁世長書丹、張登贏篆蓋的。

一切都在預料之內,也很順利地挖出了田雨公的大弟田雨時墓誌銘。根據墓誌銘介紹,田雨時死於1898年,離現在110多年,碑文內容同樣是稱道他生前的道德文章,是由當時的軍機大臣孫家鼐撰寫,由譚繼詢書丹,景星篆額的。

田雨時的墓破壞還不算太嚴重,隻是把陪葬品偷盜一空,隻剩下散落在地上的一些佛珠,玉片。但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今人很少見的一槨三棺的這種下葬方式及其棺木厚度均在15公分左右,棺木上的花紋圖案還是新鮮亮麗,棺木上的字還是墨色如初。仔細端詳,上麵寫著“晉封榮祿大夫顯考田府君雨時之靈位”,棺內每個人的衣服都是嶄新的,還都完好無損,數一數,裏外共有七件。以前隻是在電視上看到清代穿官服的,現在卻真實的擺到眼前。衣服上的花紋刺繡以及田雨時官服所謂的“補子”圖案,讓人嘖嘖稱奇。隻是奇怪古人在沒有現代科技的基礎上,怎麼會做出這些精美的東西,簡直是匪夷所思。還有令人稱奇的是田雨時的身上還覆蓋著當時吏部尚書寫的一塊相當於現在的錦旗性質的東西,上麵寫著“晉封榮祿大夫 賞戴花翎 鑲白旗漢學教習 乙卯科舉人 頭品頂戴吏部尚書”等字樣,還有就是皇家禦賜的“陀羅經被”,可見當時皇家對田國俊是多麼的器重與厚愛。可惜,圍觀人們看後,隻是隨處一扔,全然不知它的珍貴處。然而這些有著古董意味散落各處的彩衣錦袍以及經百年而不朽的棺木都將被碾壓在現今的高速公路下,這固然是無可奈何的事!多年以後,遺跡將不複存在,傳說也將不再重現。

落日的餘暉照在古墓上,是顯得那麼的蒼涼與悲壯。秦時明月漢時關,試問故人今何在?這兩天,眾人都在驚奇與歎息聲中度過。挖掘工作也相當順利,一切也都井井有條。

四月四日,今天開始挖掘田國俊的墳墓。按照方向、位置,挖掘機很快就挖到了既定目標,人們希望有更多的發現。比如田國俊的墓誌銘,這會對他本人有更多的了解,能解開他疑霧重重的死因。或許還會發現如他父親田雨時墓一樣有價值的東西。可是期望值越高,失望度也就越重。田國俊的墓就是一片廢墟,無一點遺跡可尋。棺材板做了牛槽,硎鏨石壘了水壩,墓磚補了大隊的破牆,種種傳說都被眼前的事實所驗證。老人傳言的墓額“榮祿第”、“司馬第”也沒有了蹤影。田國俊的五世孫女田鬥良在亂石堆中撿尋著先人的遺骨,然而能撿到的卻隻有幾根骨頭。奇怪的是居然又翻撿到了田國俊的發辮,大約有1米長,發質堅硬,發色有些紅顏色(那是埋在地下化學反應的結果),而且頭發是那麼的整齊。想象得到,田國俊生前應該是身材魁梧,裝束整齊的一個人。不過,也隻有這一點點猜測,僅此而已。

這邊還在努力尋找著,那邊已挖開田國俊的弟弟田朝俊的墓穴。這個保存的較完好,沒有盜掘的痕跡,由田朝俊的後人進行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間的墓葬也變得簡單了,看起來有些淒涼。還有的因為處在戰爭年代,隻挖一個土洞,草草掩埋的。景況是越發的不如從前!

我所要說的是,在這些後人墓葬中,發現一塊碑,碎成八小塊。經拚湊而成,竟然是沈桂芬、曾國荃給田雨公寫的墓表。可惜隻能看到大概的情形,約略的能讀到幾個字。

經過三天緊張有序的挖掘、遷葬,田雨公、田國俊這個百年家族墓地重又找到了一個好的歸宿地。

本人因從旁參與,遂將所見所感寫下來,立存此照,以饗讀者。

注釋:(按出生年代先後排序)

穆彰阿:(1782-1856),字子樸,號鶴舫,別號雲漿山人,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道光時期的重臣。

杜受田:(1788-1852),字芝農,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人。曾任山西學政,為鹹豐皇帝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