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作品中的“陰刻”和“陽刻”指什麼呢?

想了解“陰刻”“陽刻”,首先,我們要知道何謂“陰”“陽”。在中國傳統文化裏,“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中的兩個核心詞,哲學家們認為,陰和陽是貫通於一切事物中的兩個方麵,比如天地、日月、寒暑、男女、上下等。比較形象的例子如《易經》中的陰陽魚,它們形體一致、黑白不同、共存共生。

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係傳》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什麼意思呢?古人認為,陰,就是暗淡,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陽光照不到,所以叫陰。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曰:“高明也,對陰言也。”什麼意思呢?“高”,實際指的就是“天”。“明”,指的是太陽。“陽”是相對著“陰”來說的。

然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刻”。“刻”就是雕刻,而“篆刻”實則是雕刻的一種,其曆史久遠。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屬“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瑑刻”的“瑑”也由“瑑”改為“竹”字頭的“篆”了。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製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那麼,什麼是“陰刻”呢?說白了就是讓文字凹進去。也就是把筆畫所及之處刻掉,這樣,印在紙上的文字,就是不帶印泥的白色文字,因此“陰刻”也叫“白文”。與之相對,“陽刻”就是使文字“凸”顯出來,這就要把除了筆畫之外的部分全部刻掉,印在紙上的文字筆畫是浸潤了印泥的紅色筆畫,所以,“陽刻”也叫“朱文”。

“陰刻”與“陽刻”,在技術上有不同的講究。“陰刻”要“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尚可補救,有餘則無法修正。“陽刻”則要刀隨筆動,不可多留一絲一毫,否則,成印後“朱肥白瘦”,不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