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也就是說在您的判斷當中,“報紙”(Newspaper)的稱呼可能會消失?但它仍可能處於一個重要的位置,因為它的核心(News)沒有發生改變?
胡:中國的情況跟國外的情況不一樣。我覺得中國從新聞需求講,仍然沒有改變,但我覺得目前中國整個新聞業的成長,從內容方向上來講還是處在比較早期的階段,也就是說:對新聞業的高質量的新聞,市場還是有非常強烈的需求的,長時間內仍然會是一個求大於供的局麵。
總體來說,在內容端,我覺得還是有需求和有機會的,但是表達的平台可能會從紙質的平台挪到一個更加接近於屏幕的平台。我注意到,政府現在很重視網站,很多重要的新聞發布,現在也已經不再是召集當地的黨報發布。而是直接在自己的網站發布,這就是技術的能力,也是市場的表達。
問:在新媒體出現之後已給我們一個極大的衝擊,當我們過去習慣了每天的截稿時間是晚上11點鍾,每天早晨伴隨著熱騰騰的早餐看一份早報,或者在傍晚的時候看一份晚報的時候,現在幾乎每個人、隻要擁有手機的人都已經可以對很多新聞事件“親臨現場”,與事件同步了。在發行渠道上,印刷紙質幾乎所有人都已經不需要了,因為打開手機屏幕我已經知道了發生什麼。是這樣嗎?
胡:我還是想區分動態性新聞和分析類文章。我覺得一些比較重要的稿件,雖然在網上、在微博上、在iPad上可能都可以很舒適地閱讀,但是對我個人而言,一些比較長的東西,一些更重要的東西,還是要看打印樣或印刷體的,因為你會覺得有一些東西,在屏幕上無法深刻理解和掌握。我相信表達形式可能會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讀者會變得更加匆忙,腦子變得更好,變得更加過目不忘,但是對於深入一點的東西,我們往往過目忘“義”,不得不看好幾遍,或者把一些東西寫下來,或者標上一個記號……才能記住和理解。否則,無論是在紙上,還是其它什麼載體上,這些功能如果沒有,我就會仍然有一個問題,即:“我們的閱讀或者信息傳遞的深刻性怎麼實現”?
問:即使在碎片化新媒體當中,人們可能更需要一份能夠體現深刻性的新聞報道,無論它是以什麼樣的媒介呈現的方式,是這樣嗎?
胡:對。對動態新聞,很多人就是想知道得越早越好。現在的傳播特別快,主要是通過網站、短信、微博、客戶端等等的形式。我知道中國,現在的微博也是一種公眾議程的設置者,但是,我還是在想,那些比較深刻和重大的話題怎麼辦?在美國的時候我有一個感受,《紐約時報》的報道經常涉及的是比較重大和嚴肅深刻的話題,比如說今天早上紐約市有一個人被殺,這個人血淋淋的照片可能會登在其他報紙上,但是《紐約時報》可能就登在末尾版麵的一個小角上。《紐約時報》的讀者特別是中產階級會被“培養”成一個習慣,就是會特別留意《紐約時報》在關注哪些嚴肅重大的話題,這就是議程設置。
《紐約時報》新上任的CEO,就是過去BBC的馬克·湯普森,今年2月份的時候對《紐約時報》內部的人也講轉型。所以我想說所謂的媒體轉型,就是你最主要的呈現平台在哪兒?這是一個平台的轉型。就內容提供而言,很多美國真正的好記者不得不去改行,但是我覺得中國現在還沒到這種程度,因為中國長期來講對好記者和好內容還是稀缺狀態,關鍵是我們把這些好的新聞、深度的新聞、花了錢的調查新聞……這些好東西都要放在一個新的、大家都願意看到的平台上進行傳播。
問:其實我也有一個疑問,美國最近出現一個叫《赫芬頓郵報》的媒體很有名,它用新媒體的方式在全球範圍內征求最優秀的寫手,為它提供稿件。這種做法您怎麼看?
胡:我認為,媒體是由三個概念組成的:第一,是它的內容,就是它的專業新聞;第二,是它的平台;第三,是它的傳播方式。我覺得傳統媒體如果指的是平台和傳播方式,那麼它就是傳統的,但如果是指內容這一塊,我覺得它是永恒的。遺憾的是,很多新聞人,包括我尊重的不少出色的新聞人,還是習慣時刻把自己的這種偉大的新聞成績和他身邊的那張紙連在一起,這個可能跟我們財新傳媒的記者不太一樣——他們寫完稿子以後,這個稿子隻要能夠在網上讓人家看見,他們就覺得非常高興。我再回到“內容”這個議題上,《赫芬頓郵報》我覺得在商業上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它不能替代《紐約時報》,也不能替代美國其他報紙。
我去年1月份的時候,在達沃斯論壇參加過一個午餐會,阿裏亞納·赫芬頓(編輯注: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總編輯)本人也在。她當時就說,我們這次籌資後,終於在12個國家聘請了12個記者,我有記者站,開始給我的作者一些稿費。路透社的總編輯Steven Adler當場就說,他們公司憲章上就寫了一句話:“世界上任何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路透社的記者都必須在現場”。他認為,新聞的生命在於記者在現場,聚合新聞不能代替真正的新聞行業的存在。
問:您依然相信,一份優質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不會發生改變,改變的隻不過是傳播的平台,和在這個平台上展現的方式而已,是嗎?
胡:對。事實上,第一,我們整個傳統媒體,從紙質到新平台的轉移都太晚了。因為從1998年開始,四大門戶網站就已經把傳統媒體的原創內容放到了他們的平台上,傳統媒體一直是依靠這些平台擴大自己的影響,但是自己的網站起步太晚。第二,就是投入太少。
問:您算是試水電視製作的,財新網也在推出視頻節目,感受如何?
胡:我覺得我沒有太單純地把它做成一個視頻節目,我們製作的是一個多媒體形式的新聞。多媒體時代,新聞應該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讓讀者更充分、更深刻地感受到你要寫的東西和傳達的意義。
(本文原載於《嶺南傳媒探索》第五期,作者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張誌安,訪問者為《嶺南傳媒探索》執行副主編張桂萍、南方電視台主持人及其他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