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流動的盛宴(2 / 2)

全然不像巴黎,街邊樓房大都呈乳白色,黑色的鐵絲雕花小陽台上擺著五顏六色的花,從樓下一走,繽紛的色彩就變成香氣,若有似無地環繞在身邊。

在羅馬轉了兩天後才知道,或許是因為羅馬的古代建築太美輪美奐,羅馬人最雄偉的建築構思都已被用到竭盡,既然無法超越,現代建築師幹脆放棄了追求美感,在蓋樓方麵便草草了事。

這僅僅是主觀臆斷,毋庸置疑的是古羅馬建築的恢弘壯觀,而其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便是當年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古羅馬鬥獸場。

該建築於公元72年開工,動用4萬名奴隸,用了整整8年時間。為慶祝這一建築的完工,據說舉行了100天的慶祝活動,許多角鬥士和5000多動物死在這舞台上。在那個時代,與其說是鬥獸場,還不如說是最為殘酷“屠宰場”,這是奴隸社會最為經典的寫照。

曆經近兩千多年風風雨雨而滿身創傷的鬥獸場高大身軀上,其昔日的奢華早已淹沒在曆史的煙雲中,但從殘存的骨架上仍然可以找到當年古羅馬的輝煌與血腥。

整個鬥獸場共四層,高57米,建築呈橢圓形,長直徑188米,短直徑156米,圓周長527米,占地2萬多平方米,有5萬多座位,可容納8.7萬人。鬥獸場呈拱形結構,其一層有80個券門洞,上下三層共有240個券門洞,確保每個持票觀眾都能井然有序地找到自己的座位,這是古羅馬人對世界建築的偉大貢獻,時至今日,運動會場館的觀眾入場方式仍是沿用當年古羅馬人的方式。

鬥獸場最高外圍牆大部分已倒塌,隻剩下一小部分斷壁還支撐著屹立在藍天白雲下。原裝飾外牆的大理石已脫落,裸露出灰白的石柱和風化的紅磚牆。來到鬥獸場前,我始終抱著一個疑問,為什麼古羅馬人如此鍾愛這種嗜血遊戲,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乃至女人都會欣然前來觀看一場場廝殺與搏鬥,他們就是這麼殘酷無情嗎?

站在鬥獸場的看台上,我才好像明白了一些。觀望對岸,遠處的遊客密密麻麻,距離遠、人渺小,生命概念直接被淡化。看著對麵的人群,感覺就像觀看與自己毫無關聯的電影。

試想當角鬥士站在台上,對於觀眾來說,角鬥士和野獸們沒有生命、沒有靈魂,隻是一個個活動的物件,比提線木偶更靈活,比誇張的戲劇更真實。在黃土白沙之間,再來點血漿噴灑才更刺激。喪失了對生命的感知,自然會麻木不仁,毫無感觸。

在那時候,角鬥士的社會地位比奴隸略高。他們是經過訓練的職業殺手。還有些角鬥士因其所向披靡的高超搏殺技巧成為超級明星。有證據表明當時的貴族婦女相當崇拜這些競技場上的勇士,曆史學家們從龐培古城遺留下來的牆壁塗鴉中了解到,色雷斯角鬥士塞拉蒂斯就好像是那個時代的貝克漢姆。

鬥獸場象征著羅馬人的勇氣與力量,而這恰恰是冷兵器時代中最令人敬佩的品質。公元7世紀後期,被稱為聖人的貝達寫道“何時有高樂賽奧(鬥獸場),何時有羅馬;何時高樂賽奧倒塌,何時羅馬便將滅亡;羅馬滅亡,世界亦滅亡”。在當時的人看來,勇氣與力量可以支撐鬥獸場,支撐羅馬,乃至全世界。

人生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當你在時間軸上平移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曾經的願望都會實現。隻不過在你當時希望的時間、地點、事件的三“W”中,偷換了幾個概念。

7天3個城市。圓了當年的夢。街頭上一對對擁吻的戀人、在盧浮宮跳交誼舞的夫妻,讓我領教了巴黎的羅曼蒂克;一棟棟宏偉細致的古羅馬建築,使我被羅馬的恢弘所征服;一貫沉穩嚴肅的德國人,卻有不少人在慕尼黑啤酒節上喝到被擔架抬出來,這種內斂的奔放令我驚訝不已。

前些年有段很俗的話,要麼旅遊、要麼看書,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我曾也用這句話激勵過自己。

可真正一個人旅遊過,才知道最珍貴的是無所畏懼的勇氣。無論是旅遊之路,還是人生之路,隻要在路上,就要拋棄瞻前顧後的顧慮和唯唯諾諾的嬌氣,大步前行,別讓未知的恐懼纏住自己,遇到問題怎麼辦?很簡單,踢開解決掉,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