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檸檬酸的生產工藝(2 / 3)

(1)碳源

目前常用的碳源主要有廢糖蜜、蔗糖及澱粉質原料。我國檸檬酸行業的生產基本采用以澱粉質原料進行深層發酵。

越南中部地區出產的木薯質量最好,最適宜作檸檬酸發酵的原料。我國海南、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區也廣泛種植。木薯原料中所含的P,K,S等元素的量已足夠黑曲黴生長,無須專門添加。而且木薯含黏性物質少,醪液黏度小,可濃醪發酵。

(2)氮源

氮源的作用是合成細胞物質如蛋白質、氨基酸、核酸、維生素等及調節代謝,從生長角度看,黑曲黴可利用很多無機氮和有機氮。但一般以有機氮為佳。生產上常用玉米漿、麩皮、米糠作為氮源。而氨、氫氧化銨或磷酸銨可以大大提高產量,在代謝中首先形成氨基酸如穀氨酸、甘氨酸及丙氨酸,這些氨基酸促進了檸檬酸的形成。

一般檸檬酸發酵需要氮源,但不能過多,過多的氮源會導致菌絲生長過旺,過量的菌絲造成供氧相對不足,形成較大的菌球,造成菌球表麵積較小,引起菌體呼吸困難,使發酵後期糖的消耗和產酸幾乎處於停滯狀態,發酵產酸急劇下降。過少的氮量則影響菌的生長和產酸速度,對發酵不利。

(3)金屬離子

一些金屬離子如鉬、銅、鋅或鈣等對檸檬酸合成有一定抑製作用。亞鐵氰化鉀可以提高檸檬酸的產量,這是由於它可以沉澱對檸檬酸合成有抑製作用的某些金屬鹽。

Mg2+是細胞內多種酶的激活劑,Mg2+可促進生成丙酮酸,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向草酰乙酸轉化的可能,使草酰乙酸缺乏,因此添加適量的Mg2+有利於檸檬酸生成。

4)種子的擴大培養

在4~6°Bé的麥芽汁內加入25%至30%的瓊脂,然後接入黑曲黴菌種(無菌操作),在30~32℃條件下培養4d左右。這種培養方法稱為“斜麵培”。將麩皮和水以1:1的比例摻拌,再加入10%的碳酸鈣、0.5%的硫酸銨,拌勻後裝入容量為250mL的三角瓶中,用1.5kg壓力滅菌60min。接入斜麵培養法培養出的菌種,培養96~120h後即可使用。

工藝流程:保藏菌種→斜麵活化→搖瓶種子培養→種子罐→發酵罐。

5)檸檬酸發酵

(1)原料預處理

濕粉渣必須經過壓榨脫水,使含水量在60%左右;幹粉渣含水量低,應按60%的比例補足水分;結塊的粉渣需粉碎成2~4mm顆粒。然後加入2%碳酸鈣、10%~11%的米糠,摻勻後,堆放2h,再進行蒸煮。蒸煮可采用加壓蒸料和常壓蒸料兩種方式。加壓蒸料最好用旋轉式蒸鍋,常壓蒸料可用固定式蒸鍋或固定式水泥蒸鍋。先用揚麩機將蒸煮好的料破碎,再加入含抗汙染藥品的沸水。

(2)接種與發酵

當料液溫冷卻到37~40℃時,接入菌種懸浮液。接種後,送入曲室發酵(此時料溫不得低於27℃)。生產過程一定要嚴格無菌操作。發酵室要注意消毒,定期用甲醛或硫黃熏蒸,其中最好甲醛為10mL/m3,硫黃為25g/m3。

(三)檸檬酸發酵工藝控製

1)黑曲黴檸檬酸發酵的代謝控製

(1)磷酸果糖激酶的調節(Phosphofructokinase;PFK)

檸檬酸、ATP對磷酸果糖激酶有抑製作用,生產菌需要解除該抑製。而AMP、無機磷、NH+4對該酶有活化作用。因此通過NH+4能有效解除檸檬酸、ATP對該酶的抑製作用,因此生產上通常添加銨鹽來增加檸檬酸的產量。此外Mn2+的影響也至關重要,Mn2+缺乏可能幹擾蛋白質合成,導致蛋白質分解,從而NH+4水平升高,減少檸檬酸對磷酸果糖激酶的抑製。

(2)CO2固定量的調節

檸檬酸的生成速度與CO2固定量有化學計量關係,CO2固定主要是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的,生成了草酰乙酸,從而保證了草酰乙酸的供應。

(3)TCA循環上的調節

檸檬酸合成酶是一種調節酶,但在黑曲黴中沒有調節作用。順烏頭酸水合酶、以檸檬酸酶在pH2.0時失活,阻斷TCA循環,使得檸檬酸積累。順烏頭酸水合酶需要Fe2+,在發酵液中添加黃血鹽,絡合Fe2+阻斷TCA循環,積累檸檬酸。

黑曲黴除了正常呼吸鏈(產生ATP)之外,還存在有一條旁呼吸鏈(不產生ATP)。缺氧對旁呼吸鏈的損傷是不可逆的,因此在生產檸檬酸階段,一定要保證足夠的溶氧供應。

2)溫度控製

黑曲黴屬嗜熱微生物,最適生長溫度33~37℃,注意發酵過程中的溫度控製。整個發酵過程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18h,室溫為27~30℃,料溫為27~35℃;第二階段為18~60h,料溫為40~43℃,不能超過44℃,室溫要求33℃左右;第三階段為60h料溫為35~37℃,室溫為30~32℃。

工業生產上,大發酵罐在發酵過程中一般不需要加熱,因為發酵釋放了大量的發酵熱,所以需要冷卻的情況較多。利用自動控製或手動控製調整閥門,將冷卻水注入發酵罐夾層,通過熱交換保證恒溫發酵。如果氣溫過高,冷卻水的冷卻能力不夠,達不到預定溫度,就可采用冷凍鹽水進行循環式降溫。

3)pH值的控製

發酵過程中,隨著菌種對培養基的利用和代謝產物的積累,會使得pH值產生一定的變化。黑曲黴檸檬酸生產菌的酸性糖化酶最適pH4.0~4.6,檸檬酸發酵最適pH2.0以下,這就需要保證糖化速度和產酸速度之間的銜接與平衡。

首先,考慮發酵培養基的基礎配方,使碳源和氮源比例適當,使得發酵過程的pH值在合適範圍內。其次,通過直接補加酸、堿和補料的方式來控製pH,如生理酸性物質(NH4)2SO4和生理酸性物質NaNO3。

4)溶解氧的控製

黑曲黴菌是喜空氣細菌,該發酵屬於典型的好氧發酵,對氧氣十分敏感。通風攪拌十分重要。當發酵進入產酸期,隻要幾分鍾的缺氧就會對發酵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發酵失敗。因此,供氧方麵,主要是通過調節攪拌轉速或通氣速率來控製供氧。也可采用調節溫度、液化培養基、中間補水、添加表麵活性劑等工藝措施來改善溶氧。

(四)檸檬酸的提取與精製工藝

成熟的檸檬酸發酵醪中,除含有主產物檸檬酸外,還有纖維、菌體、有機雜酸、蛋白類膠體物質、糖、色素、礦物質及其他一係列代謝衍生物等雜質。這些雜質溶存或懸浮於發酵醪中。通過各種物理和化學方法,將這些雜質清除從而得到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檸檬酸產品的全過程,即檸檬的提取與精製,也稱為檸檬酸生產的下遊工程。

1)檸檬酸的預處理

預處理是指發酵液加熱至75~90℃,可以殺死檸檬酸產生菌和其他雜菌,終止發酵。同時使發酵液中的部分蛋白變性、絮凝、降低發酵液濃度以便利於過濾。預處理加熱時間不宜過長,防止菌體破裂使料液黏度增加不利於過濾。

將曲料放入浸取缸,用溫度90℃以上的水連續浸泡5次,每次浸泡約1h。當浸液酸度低於0.5%時,停止浸泡進行出渣。將浸液倒入搪瓷鍋,加溫至90℃,保持10min後,停止加熱,讓其靜置沉澱6h。

2)過濾

過濾的目的是除去發酵液中的各種懸浮的固形物質,盡可能減少濾液的稀釋度,把檸檬酸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目前常用的過濾方法有板框壓濾和真空帶式過濾。板框過濾開始階段不必加壓,待濾餅形成、濾速減慢時可適當加壓。為了提高過濾收率,可完成過濾後再用熱水進行一次複濾。

3)清液中和

將經過沉澱的清液移入中和罐,加溫至60℃後,加入碳酸鈣中和,邊加邊攪拌。檸檬酸與碳酸鈣形成難溶性的檸檬酸鈣,從發酵液中分離沉澱出來,達到與其他可溶性雜質分離的目的。加完碳酸鈣後,升溫到90℃,保持30min,待碳酸鈣反應完成後,倒入沉澱缸內,抽去殘酸,再放入離心機脫水,用95℃以上的熱水洗滌鈣鹽,以除去其表麵附著的雜質和糖分。在這裏要重點檢查糖分是否洗淨(洗淨的檸檬酸鈣鹽最好能迅速進行酸解,不要過久儲放,否則會因發黴變質造成損失。如因故不能及時處理,要晾幹後再存放),方法是將1%~2%的高錳酸鉀溶液滴一滴到20mL洗水中,3min不變色即說明糖分已基本洗淨。

在清液中和過程中,控製中和的終點很重要,過量的碳酸鈣會造成膠體等雜質一起沉澱下來,不僅影響檸檬酸鈣的質量,而且給後道工序造成困難。一般按計算量加入碳酸鈣(碳酸鈣總量=檸檬酸總量×0.714),當pH為6.5~7.0,滴定殘酸為0.1%~0.2%時即達到終點。一旦加過了碳酸鈣量,需要補加發酵或母液。

4)酸解

酸解是將已洗淨的難溶性的檸檬酸鈣與硫酸作用,生成檸檬酸與硫酸鈣,從而達到分離純化的作用。反應式為Ca(C6H5O7)2+3H2SO4=2C6H8O7+3CaSO4具體操作是把檸檬酸鈣用水稀釋成糊狀,慢慢加入硫酸(一般根據投入碳酸鈣的量來計算硫酸量,以碳酸鈣用量的92%~95%為宜),在加入計算量的80%以後,即要開始測定終點。測定方法為:取甲、乙兩支試管,甲管吸取20%硫酸1mL,乙管吸取20%氯化鈣1mL,分別加入1mL過濾後的酸解液,水浴內加熱至沸,冷卻後觀察兩管溶液,如果不產生渾濁,再分別加入1mL95%酒精,如甲、乙兩管仍不產生渾濁,即認為達到終點。甲管有渾濁,說明硫酸加量不足,應再補加一些檸檬酸鈣。酸解達到終點後,煮沸30~45min,然後放入過濾槽過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