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青黴素的生產工藝(2 / 3)

青黴素是產黃青黴菌株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發酵產生的。生產上一般將米孢子接入種子罐經二級擴大培養後,移入發酵罐進行發酵,所製得的含有一定濃度青黴素的發酵液經適當的預處理,再經提煉、精製、成品分包裝等工序最終製得合乎藥典要求的成品。

(1)生產菌種

青黴素最初生產菌為點青黴(又稱音符型青黴菌),生產能力僅為幾十個單位,不能滿足工業生產需要。後來發現適合深層培養的新菌種——產黃青黴,生產能力100U/mL,經不斷誘變選育,目前平均生產能力66000~70000U/mL,國際最高生產能力已超過100000U/mL。

(2)菌體的生長發育

產黃青黴在液體深層培養中菌絲可發育為兩種形態,即球狀菌和絲狀菌。在整個發酵培養過程中,產黃青黴的生長發育可分為6個階段:

①分生孢子萌發,形成芽管,原生質未分化,具有小泡,為Ⅰ期。

②菌絲繁殖,原生質嗜堿性很強,有類脂肪小顆粒產生,為Ⅱ期。

③原生質嗜堿性仍很強,形成脂肪粒,積累儲藏物,為Ⅲ期。

④原生質嗜堿性減弱,脂肪粒減少,形成中、小空泡,為Ⅳ期。

⑤脂肪粒消失,形成大空泡,為Ⅴ期。

⑥細胞內看不到顆粒,並有個別自溶細胞出現,為Ⅵ期。

Ⅰ~Ⅳ期為菌絲生長期,Ⅲ期的菌體適宜為種子。Ⅳ~Ⅴ期為生產期,生產能力最強,通過工程措施,延長此期,獲得高產。在第Ⅵ期到來之前結束發酵。實際生產中,按規定時間取樣,對青黴菌形態變化進行鏡檢,便於控製發酵。

(3)青黴素產生菌的培養

種子培養階段以產生豐富的孢子(斜麵和米孢子培養)或大量健壯菌絲體(種子罐培養)為主要目的。因此,在培養基中應加入豐富易代謝的碳源(如葡萄糖或蔗糖)、氮源(如玉米漿)、緩衝pH的碳酸鈣以及生長所必需的無機鹽,並保持最適生長溫度25~26℃和充分的通氣攪拌,使菌體量倍增達到對數生長期,此期要嚴格控製培養條件及原材料質量以保持種子質量的穩定性。

(4)青黴素的生物合成

產黃青黴菌在發酵過程中首先合成其前體,即α氨基己二酸、半胱氨酸、纈氨酸,再在三肽合成酶的催化下,Lα氨基己二酸(αAAA)與L半胱氨酸形成二肽,然後再與L纈氨酸形成三肽化合物,稱α氨基己二酰半胱氨酰纈氨酸(構型為LLD),其中纈氨酸的構型必須是L型才能被菌體用於合成三肽。在三肽的形成過程中,L纈氨酸轉為D型。

三肽化合物在環化酶的作用下閉環形成異青黴素N,異青黴素N中的αAAA側鏈可以在酰基轉移酶作用下轉換成其他側鏈,形成青黴素類抗生素。如果在發酵液中加入苯乙酸,就形成青黴素G。產生菌菌體內酰基轉移酶活性高時,青黴素產量就高。對於生產菌,如果其各代謝通道暢通就可大量生產青黴素。因此,代謝網絡中各種酶活性越高,越利於生產,對各酶量及各酶活性調節是控製代謝通量的關鍵。產黃青黴生產青黴素受以下方式的調控:

①受碳源調控。青黴素生物合成途徑中的一些酶(如酰基轉移酶)受葡萄糖分解產物的阻遏。

②受氮源調控。NH+4濃度過高,阻遏三肽合成酶、環化酶等。

③受終產物調控。青黴素過量能反饋調節自身生物合成。

④受分支途徑調控。產黃青黴在合成青黴素途徑中,分支途徑中L賴氨酸反饋抑製共同途徑中的第一個酶——高檸檬酸合成酶。

2)發酵工藝過程

(1)工藝流程

①絲狀菌三級發酵工藝流程:冷凍管(孢子)→斜麵母瓶(25℃,孢子培養,7d)→大米孢子(25℃,孢子培養,7d)→一級種子培養液(26℃,種子培養,56h)→二級種子培養液(27℃,種子培養,24h,1.5vvm)→發酵液(26~27℃,發酵,7d,0.95vvm)。

②球狀菌二級發酵工藝流程:冷凍管(孢子)→親米孢子(25℃,孢子培養,6~8d)→生產米孢子(25℃,孢子培養,8~10d)→種子培養液(28℃,菌絲體培養,56~60h,1.5vvm)→發酵液(前期為26℃,後期降到24℃,發酵,7d,0.8vvm)[vvm:單位時間(min)單位發酵液體積(L)內通入的標準狀態下的空氣體積(L),即L/(L·min)]。

(2)工藝控製要點

青黴素發酵是給予最佳條件培養菌種,使菌種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大量產生和分泌抗生素的過程。發酵過程的成敗與種子的質量、設備構型、動力大小、空氣量供應、培養基配方、合理補料、培養條件等因素有關。發酵過程控製就是控製菌種的生化代謝過程,必須對各項工藝條件加以嚴格管理,才能做到穩定發酵。青黴素發酵屬於好氧發酵過程,在發酵過程中,需不斷通入無菌空氣並攪拌,以維持一定的罐壓和溶氧。整個發酵階段分為生長和產物合成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菌絲快速生長,進入生產階段的必要條件是降低菌絲生長速度,這可通過限製糖的供給來實現。

①種子質量的控製。絲狀菌的生產種子是由保藏在低溫的冷凍安瓿管(孢子)經甘油、葡萄糖、蛋白腖斜麵移植到小米或大米固體上,25℃培養7d,孢子發育成熟,真空幹燥並以這種形式保存備用。生產時把它(孢子)按一定的接種量移種到含有葡萄糖、玉米漿、尿素為主的種子罐內,26℃培養56h左右,菌絲濃度達6%~8%,菌絲形態正常,按10%~15%的接種量移入含有花生餅粉、葡萄糖為主的二級種子罐內,27℃培養24h,菌絲體積10%~12%,形態正常,效價在700U/mL左右便可作為發酵種子。

球狀菌的生產種子是由冷凍管孢子經混有0.5%~1.0%玉米漿的三角瓶培養原始親米孢子,然後再移入羅氏瓶培養生產大米孢子(又稱生產米),親米和生產米均為25℃靜置培養,需經常觀察生長發育情況,在培養3~4d,大米表麵長出明顯小集落時要振搖均勻,使菌絲在大米表麵能均勻生長,待10d左右形成綠色孢子即可收獲。親米成熟接入生產米後也要經過激烈振蕩才可放置恒溫培養,生產米的孢子量要求每粒米300萬隻以上。親米、生產米孢子都需保存在5℃冰箱內。

工藝要求將新鮮的生產米(指收獲後的孢子瓶在10d以內使用)接入含有花生餅粉、玉米胚芽粉、葡萄糖、飴糖為主的種子罐內,28℃培養50~60h。當pH由6.0~6.5下降至5.0~5.5,菌絲呈菊花團狀,平均直徑在100~130μm,每毫升的球數為6萬~8萬隻,沉降率在85%以上,即可根據發酵罐球數控製在8000~11000隻/mL範圍的要求,計算移種體積,然後接入發酵罐,多餘的種子液棄去。球狀菌以新鮮孢子為佳,其生產水平優於真空幹燥的孢子,能使青黴素發酵單位的罐批差異減少。

②培養基成分的控製。

a.碳源。產黃青黴菌可利用的碳源有乳糖、蔗糖、葡萄糖等。目前生產上普遍采用的是澱粉水解糖、糖化液(DE值50%以上)進行流加。

b.氮源。氮源常選用玉米漿、精製棉籽餅粉、麩皮,並補加無機氮源(硫酸銨、氨水或尿素)。

c.前體。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團的青黴素G,需在發酵液中加入前體。前體可用苯乙酸、苯乙酰胺,一次加入量不大於0.1%,並采用多次加入,以防止前體對青黴素的毒害。

d.無機鹽。加入的無機鹽包括硫、磷、鈣、鎂、鉀等,且用量要適度。另外,由於鐵離子對青黴菌有毒害作用,必須嚴格控製鐵離子的濃度,一般控製在30μg/mL。

③發酵培養的控製。

a.加糖控製。加糖量的控製是根據殘糖量及發酵過程中的pH確定,最好是根據排氣中CO2量及O2量來控製,一般在殘糖降至0.6%左右,pH值上升時開始加糖。

b.補氮及加前體。補氮是指加硫酸銨、氨水或尿素,使發酵液氨氮控製在0.01%~0.05%,補前體以使發酵液中殘存苯乙酰胺濃度為0.05%~0.08%。

c.pH控製。對pH的要求視不同菌種而異,一般為pH6.4~6.8,可以補加葡萄糖來控製。目前一般采用加酸或加堿控製pH。

d.溫度控製。前期25~26℃,後期23℃,以減少後期發酵液中青黴素的降解破壞。

e.溶解氧的控製。一般要求發酵中溶解氧量不低於飽和溶解氧的30%。通風比一般為0.8L/(L·min),攪拌轉速在發酵各階段應根據需要而調整。

f.泡沫的控製。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大量泡沫,可以用天然油脂,如豆油、玉米油等或用化學合成消泡劑“泡敵”來消泡,應當控製其用量並要少量多次加入,尤其在發酵前期不宜多用,否則會影響菌體的呼吸代謝。

g.發酵液質量控製。生產上按規定時間從發酵罐中取樣,用顯微鏡觀察菌絲形態變化來控製發酵。生產上慣稱“鏡檢”,根據“鏡檢”中菌絲形態變化和代謝變化的其他指標調節發酵溫度,通過追加糖或補加前體等各種措施來延長發酵時間,以獲得最多青黴素。當菌絲中空泡擴大、增多及延伸,並出現個別自溶細胞,這表示菌絲趨向衰老,青黴素分泌逐漸停止,菌絲形態上即將進入自溶期,在此時期由於菌絲自溶,遊離氨釋放,pH上升,導致青黴素產量下降,使色素、溶解和膠狀雜質增多,並使發酵液變黏稠,增加下一步提純時過濾的困難。因此,生產上根據“鏡檢”判斷,在自溶期即將來臨之際,迅速停止發酵,立刻放罐,將發酵液迅速送往提煉工段。

3)提取和精製工藝過程

(1)工藝流程(注射用青黴素鉀鹽為例)

(2)提取和精製工藝控製要點

青黴素不穩定,發酵液預處理、提取和精製過程應注意條件溫和、速度快,以防止青黴素被破壞。預處理及過濾、提取過程是青黴素各產品生產的共性部分,其工藝控製基本相同,隻是精製過程有所差別。

①預處理及過濾。預處理是進行分離純化的第一個工序。發酵液結束後,目標產物存在於發酵液中,而且濃度很低,僅0.1%~4.5%,而雜質濃度比青黴素高幾十倍甚至幾千倍,它們影響後續工藝的有效提取,因此必須對其進行預處理。目的在於濃縮目的產物,去除大部分雜質,改變發酵液的流變學特征,利於後續的分離純化過程。

發酵液放罐後,首先要冷卻至10℃以下。因為青黴素在低溫時比較穩定,同時細菌繁殖也較慢,可避免青黴素被迅速破壞。再加入少量絮凝劑用以沉澱蛋白,然後經真空過濾機過濾,除掉菌絲體及部分蛋白。所得濾渣成緊密餅狀,易從濾布上刮下。濾液pH6.2~7.2,蛋白質含量0.05%~0.2%。這些蛋白質的存在對後麵提取有很大影響,必須加以除去。通常采用10%H2SO4調節pH至4.5~5.0,加入0.07%溴代十五烷吡啶(PPB),同時再加入0.7%矽藻土作為助濾劑(增加過濾速度),再通過板框過濾機進行二次過濾,所得濾液一般澄清透明,可進行萃取。

②萃取。青黴素的提取采用溶媒萃取法。青黴素遊離酸易溶於有機溶劑,而青黴素鹽易溶於水。利用這一性質,在酸性條件下青黴素轉入有機溶媒中;調節pH,再轉入中性水相;反複幾次萃取,即可提純濃縮。應選擇對青黴素分配係數高的有機溶劑,工業上通常用乙酸丁酯(簡稱BA)和戊酯。萃取2~3次。從發酵液萃取到乙酸丁酯(BA)時,pH選擇1.8~2.2範圍內,從乙酸丁酯(BA)反萃取到水相時,pH選擇6.8~7.4範圍內。發酵濾液與乙酸丁酯(BA)的體積比為1.5~2.1,即一次濃縮倍數為1.5~2.1。為了避免pH波動,可用磷酸鹽、碳酸鹽緩衝液進行反萃取。發酵液與溶劑比例為3~4。幾次萃取後,濃縮10倍,濃度幾乎達到結晶要求。萃取總收率在8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