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飲料酒的生產工藝(2 / 3)

b.添加酒花時考慮的因素。防止麥汁初沸時泡沫溢出;α酸有充分的異構化時間;多酚物質與蛋白質要有足夠的接觸時間;盡可能多地保留酒花香味物質。

c.酒花添加時間。一般分3次添加酒花,以煮沸時間90min為例,第一次在煮沸開始時添加,添加量為酒花總量的19%左右;第二次在煮沸後45min時添加,添加量為總量的43%左右;第三次在煮沸結束前10min添加,添加量為總量的38%左右。

d.酒花添加方式。直接從人孔加入;密閉煮沸時先將酒花加入酒花添加罐中,然後再利用煮沸鍋中的麥汁將其衝入煮沸鍋中。

(5)麥芽汁的處理

熱麥汁發酵前還需要進行一係列處理包括:熱凝固物分離,麥汁冷卻,冷凝固物分離,麥汁充氧等,才能製成發酵麥汁。

①酒花糟及熱凝固物分離。熱凝固物又稱煮沸凝固物,是在煮沸過程中,麥汁中蛋白質變性和多酚物質不斷氧化聚合而成,在發酵前應盡量分離。工廠多采用回旋沉澱槽法,此法是將熱麥汁經泵,由槽切線方向進槽,麥汁在槽內回旋產生離心力,由於在槽內轉動,離心反作用力把熱凝固物推向槽底部中央。

②麥汁冷卻。麥汁冷卻主要是使麥汁達到主發酵最適宜的溫度6~7℃,同時使大量的冷凝固物析出。冷卻設備通常采用薄板冷卻器。

③冷凝固物分離。冷凝固物是麥汁冷卻至50℃以下時析出的渾濁物質,與熱凝固物不同的是,當把麥汁重新加熱到60℃以上時,麥汁中的冷凝固物又重新溶解。冷凝固物分離方法一般可在酵母繁殖槽或錐形發酵罐中沉降除去,也可采用矽藻土過濾機或麥汁離心機除去。

④麥汁充氧。酵母是兼性微生物,在有氧條件下生長繁殖,在無氧條件下進行酒精發酵。酵母進入發酵階段之前,需要繁殖到一定的數量,這階段是需氧的。因此,要將麥汁通風,使麥汁達到一定的溶解氧含量(7~10mg/L)。由於啤酒發酵是純種培養,因此通入的空氣應該先進行無菌處理,即空氣過濾。

空氣在麥汁中的溶解速度與其分散度有關,通常采用文丘裏管充氣。文丘裏管是兩端截麵大,中間有縮節的管子。麥汁流過文丘裏管時,由於截麵減小而流速增大、壓力降低,在縮節處流速最大、壓力最小。在縮節處通入無菌空氣時,就會被吸入麥汁中,並以微小氣泡形式均勻散布於高速流動的麥汁中。

2)啤酒發酵

啤酒發酵需要經過主發酵、後發酵(雙乙酰還原期)、降溫、儲酒後才能成為成熟啤酒。現代啤酒發酵多采用一罐法發酵,4個階段在一個圓筒錐底罐中進行。

(1)酵母添加

選擇已培養好的零代酵母作為種子,接種量為0.6%~0.8%,接種後酵母濃度約為1.5×107個/mL。酵母采用直接進罐法,即冷卻通風後的麥汁用酵母計量泵定量添加酵母,直接泵入罐中。

(2)滿罐時間

正常情況下,要求滿罐時間不超過24h,滿罐後每隔一天排放一次冷凝固物,共排3次。

(3)主發酵

溫度9℃左右,普通酒10℃±0.5℃,優質酒9℃±0.5℃,旺季可升高0.5℃。當外觀糖度降至3.8%~4.2%時可封罐升壓。

(4)雙乙酰還原

雙乙酰(VDK)是啤酒發酵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對啤酒風味影響大,故雙乙酰含量是衡量啤酒成熟的重要指標。一般可采用增加酵母接種量、提高發酵溫度等措施來降低雙乙酰含量。主發酵結束後,關閉冷卻裝置,升溫至12℃進行雙乙酰還原,雙乙酰含量降至0.1mg/L以下時,開始降溫。

(5)降溫

24h內使溫度由12℃降至5℃,保持24h後,回收酵母。亦可在12℃發酵過程中回收酵母,以保證獲得更多的高活性酵母。

(6)儲酒

回收酵母後,錐形罐繼續降溫,直至-1~0℃,並在此溫度下儲酒。儲酒時間:淡季7d以上,旺季3d以上。

3)成品生產

啤酒經發酵,口味已經成熟,酒液也逐漸澄清,經過過濾去除懸浮微粒,酒液達到澄清透明,即可進行包裝。

(1)啤酒的過濾和分離

啤酒過濾可采用矽藻土過濾機、板式過濾機、膜過濾機、離心機來分離懸浮物,以達到澄清的目的。

(2)啤酒的包裝與殺菌

包裝是生產啤酒的最後一道工序,對保證成品啤酒的質量和外觀十分重要,過濾完的啤酒,包裝前先存放於低溫清酒罐中,通常同一批酒應在24h內包裝完畢。啤酒包裝以瓶裝和聽(罐)裝為主。

作為熟啤酒,必須在裝桶前或裝瓶後,經過巴氏滅菌殺菌(即60℃,20min處理),殺死活酵母和其他微生物,保存期60~180d不等。

三、白酒的生產工藝

(一)概述

白酒是用穀物、薯類或糖分等為原料,經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製成的酒精度大於20%的一種蒸餾酒。酒質無色(或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淨,酒精含量較高,經儲存老熟後,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複合香味。我國的白酒品種繁多,分類方法也有多種。如按糖化發酵劑不同可分為大曲酒、小曲酒和麩曲酒;按酒度可分為高度酒(酒度51°以上)、降度酒(酒度40~50°以上)和低度酒(酒度40°以下)。按照香型的不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中國質量管理協會、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協會在1994年12月28日聯合發布的通告中,已將中國的白酒分為以下7種香型:

①醬香型(茅香型)。以醬香柔潤為特點,以茅台酒為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以高粱為原料。以小麥高溫製成的高溫大曲或縱曲和產酯酵母為糖化發酵製,采剛高溫堆積,一年一周期,兩次投料,8次發酵,以酒養糟,7次高溫烤酒,多次取酒,長期存儲的釀造工藝釀製而成。其主要香味成分是高沸點羰基化合物和酚類化合物,有機酸類、醇類、醛類為助香成分。酒質特點為無色或者微黃色、透明晶亮、醬香突出、優雅細膩、空杯留香、經久不散、口味醇厚、豐滿。

②濃香型(瀘香型)。以濃香甘爽為特點,以瀘州老窖、五糧液、洋河大曲、古井貢酒等為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是以高粱、大米等穀物為原料,以大麥和豌豆或小麥製成的中、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采用混蒸續渣、酒糟配料、老窖發酵、緩火蒸餾、儲存、勾兌等釀造工藝釀造而成。其主要香味成分是己酸乙酯和適量的丁酸乙酯及其他酯類,有機酸類、高級醇類為助香成分。酒質的特點為無色或微黃色、清亮透明、窖喬濃鬱、甜綿爽淨、純正協調。

③清香型(汾香型)。以清香純正為特點,以汾酒為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以高粱等穀物為原料,以大麥和豌豆製成的中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有的用麩曲和酵母為糖化發酵劑),采用清蒸清糟釀造工藝、固態地缸發酵、清蒸流酒,強調“清蒸排雜、清潔衛生”。其主要香味成分是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還有少量己酸乙酯,高級醇、乙酸為助香成分。酒質特點無色清亮、清香柔和、甘潤綿軟、自然協調、餘味爽淨。

④米香型(蜜香型)。以米香純正為特點,以桂林三花酒為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以大米為主要原料,以大米製成的小曲為糖比發酵劑,不加輔料,采用微生物發酵、液態蒸餾,超濾膜技術取酒儲存的工藝釀製而成。其主要香味成分是乳酸乙酯、β苯乙醇和乙酸乙酯,其他微量成分為助香成分。酒質特點琥珀色、蜜香清雅、入口綿甜、落口爽淨、具有令人愉快的藥香。

⑤鳳香型。以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西鳳酒為典型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以高粱為原料,以大麥和豌豆製成的中溫大曲或麩曲和酵母為糖化發酵劑,采用續渣配料,土窖發酵(窖齡不超過1年)等釀造工藝釀製而成。其主體香味成分以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和異戊醇為主,酒質特點為無色透明、醇香秀雅、諸味諧調、清而不淡、融清香、濃香優點於一體。

⑥兼香型。以安徽淮北市的口子窖為典型代表。兼香型白酒又稱複香型、混合型,是指具有兩種以上主體香的白酒,具有一酒多香的風格,一般均有自己獨特的生產工藝。

⑦其他香型。除了以上6種主要香型的白酒外,采用獨特工藝釀製而成的獨特香味白酒,均稱為其他香型。貴州遵義董酒的董香型,廣東佛山豉味玉冰燒的豉香型,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一品景芝的芝麻香型,江西省樟樹鎮四特酒的四特香型,衡水的老白幹香型等都屬於其他香型。

(二)白酒生產原料

1)釀酒原料

釀酒的原料有糧穀、以甘薯幹為主的薯類、代用原料,生產中主要是用前兩類原料,代用原料較少。由於白酒的品種不同,使用的原料也各異。釀酒原料的不同和原料的質量優劣,與產出的酒的質量和風格有極密切的關係,因此,在生產中要嚴格選料。

(1)原料的感官理化要求

糧穀原料的感官要求:顆粒均勻飽滿、新鮮、無蟲蛀、無黴變、幹燥適宜、無泥沙、無異雜味、無其他雜物。

以薯幹為主的薯類原料的感官要求:新鮮、幹燥、無蟲蛀、無黴變、無異雜物、無異味、無泥沙、無病薯幹。

(2)原料種類與特點

①高粱。高粱又名紅糧,依穗的顏色可分為黃、紅、白、褐4種高粱;依籽粒含的澱粉性質來分有粳高粱和糯高粱。粳高粱含直鏈澱粉較多,結構緊密,較難溶於水,蛋白質含量高於糯高粱。糯高粱幾乎完全是直鏈澱粉,具有吸水性強,容易糊化的特點,是曆史悠久的釀酒原料,澱粉含量雖低於粳高粱但出酒率卻比粳高粱高。高粱是釀酒的主要原料,在固態發酵中,經蒸煮後,疏鬆適度,熟而不黏,利於發酵。

②大米。大米澱粉含量70%以上,質地純正,結構疏鬆,利於糊化,蛋白質、脂肪及纖維等含量較少。在混蒸式的蒸餾中,可將飯味帶入酒中,釀出的酒具有爽淨的特點,故有“大米釀酒淨”之說。

③糯米。糯米是釀酒的優質原料,澱粉含量比大米高,幾乎百分之百為支鏈澱粉,經蒸煮後,質軟性黏可糊爛,單獨使用容易導致發酵不正常,必須與其他原料配合使用。糯米釀出的酒甜。

④小麥。小麥不但是製曲的主要原料,而且還是釀酒的原料之一。小麥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及其他成分,鉀、鐵、磷、硫、鎂等含量也適當。小麥的黏著力強,營養豐富,在發酵中產熱量較大,因此生產中單獨使用應慎重。

⑤玉米。玉米品種很多,澱粉主要集中在胚乳內,顆粒結構緊密,質地堅硬,蒸煮時間宜很長才能使澱粉充分糊化,玉米胚芽中含有占原料重量5%左右的脂肪,容易在發酵過程中氧化而產異味帶入酒中,因此玉米作原料釀酒不如高粱釀出的酒純淨。生產中選用玉米作原料,可將玉米胚芽除去。

⑥甘薯。薯幹是鮮甘薯切碎經日曬或風幹後而成的幹片,含澱粉65%~68%,含果膠質比其他原料都高。薯幹的原料疏鬆,吸水能力強,糊化溫度為53~64℃,比其他原料容易糊化,出酒率普遍高於其他原料,但成品酒中帶有不愉快的薯幹味,采用固態法釀製的白酒比液態法釀製的白酒薯幹氣味更重。甘薯中含有3.6%的果膠質,影響蒸煮的黏度。蒸煮過程中,果膠質受熱分解成果膠酸,進一步分解生成甲醇,因此使用薯幹作釀酒原料時,應注意排除雜質,盡量降低白酒中的甲醇含量。

2)輔助原料

白酒中使用的輔料,主要用於調整酒醅的澱粉濃度、酸度、水分、發酵溫度,使用酒醅疏鬆不膩,有一定的含氧量,保證正常的發酵和提供蒸餾效率。

(1)輔料的感官指標

感官要求:釀酒的輔料,應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骨力,適當的自然顆粒度;不含異雜物,新鮮、幹燥、不黴變,不含或少含營養物質及果膠質、多縮戊糖等成分。

(2)輔料種類與特點

①稻殼。稻殼質地疏鬆,吸水性強,用量少而使發酵界麵增大的特點。稻殼中含有多縮戊糖和果膠質,在釀酒過程中生成糠醛和甲醇等物質。使用前必須清蒸20~30min,以除去異雜味和減少在釀酒中可能產生的有害物質。稻殼是釀製大曲酒的主要輔料,也是麩曲酒的上等輔料,是一種優良的填充劑,生產中用量的多少和質量的優劣,對產品的產量、質量影響很大。一般要求2~4瓣的粗殼,不用細殼。

②穀糠。穀糠是指小米或黍米的外殼,釀酒中用的是粗穀糠。粗穀糠的疏鬆度和吸水性均較好,做釀酒生產的輔料比其他輔料用量少,疏鬆酒醅的性能好,發酵界麵大;在小米產區釀製的優質白酒多選用穀糠為輔料。用清蒸的穀糠釀酒,能賦予白酒特有的醇香和糟香。普通麩曲酒用穀糠做輔料,產出的酒較純淨。細穀糠中含有小米的皮較多,脂肪成分高,不適於釀製優質白酒。

③高粱殼。高粱殼質地疏鬆,僅次於稻殼,吸水性差,入窖水分不宜過大。高粱殼中的單寧含量較高,會給酒帶來澀味。

3)白酒用水

白酒釀造生產用水,包括製曲、製酒母用水,生產發酵、勾兌、包裝用水等。古代對釀酒用水就有嚴格的要求,有“水甜而酒冽”、水是“釀酒的血液”等說法。生產用水質量的優劣,直接關係到糖化發酵是否能順利進行和成品酒質。

(1)水源的選擇和水質的要求

水源的選擇應符合工業用水的一般條件,即水量充沛穩定,水質優良、清潔、水溫較低。釀酒生產用水應符合生活用水標準與要求。

①外觀。無色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澱,凡是呈現微黃、渾濁、懸浮的小顆粒的水,必須經過處理才能使用。

②口味。將水加熱至20~30℃,口嚐時應具有清爽氣味、味淨微甘,為水質良好。凡是有異雜味的水必須經過處理才能使用。

③硬度。水的硬度是指水中存在鈣、鎂等金屬鹽的總量。我國用DH表示水的硬度,0~4°dH為最軟水,4.1~8.0°dH為軟水,8.1~12°dH為普通硬水,12.1~18°dH為中硬水,18.1~30°dH為硬水,30°dH以上為最硬水。質量較好的泉水硬度在8°dH以下,白酒釀造水一般在硬水以下的硬度均可使用。但勾兌用水硬度在8°dH以下。

④堿度。是指水中堿性物質總量,主要包括堿土金屬中的鈣、鎂、亞鐵、錳、鋅等鹽類。白酒生產用水以pH6~8(中性)為好。

(2)水質的處理

水的硬度過高會對白酒生產帶來影響,一般生產中采用離子交換法、矽藻土過濾機等進行處理。

(三)大曲酒的生產工藝

我國白酒采用固態發酵和固態蒸餾的傳統操作。主要特點為:

①雙邊發酵。白酒發酵過程中糖化和發酵同時進行。釀酒生產中采用“低溫入窖、緩慢發酵”的操作工藝。

②續糟發酵。采用續糟發酵的優點:第一,調整入窖澱粉和酸度,利於發酵;第二,酒糟經過長期反複發酵,積累了大量可供微生物營養和產生香味物質的前提物質,利於白酒品質的改善;第三,反複發酵過程中澱粉被充分利用,有利於提高出酒率。

③甑桶蒸餾。固態發酵的蒸餾是將發酵後的酒糟裝入傳統的甑桶中,蒸出的白酒品質較好,這種蒸餾方式,不僅是濃縮分離酒精的過程,而且是香味的提取和重新組合的過程。

④多菌種發酵。固態發酵白酒的生產,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都是開放式操作,除原料蒸煮過程中起到滅菌作用外,空氣、水、窖池和場地等各種渠道都能把大量的、多種多樣的微生物帶入到料醅中,與曲中的有益微生物協同作用,產生出豐富的香味物質。因此,固態發酵是多菌種混合發酵。

⑤界麵複雜。白酒發酵時,窖內的氣相、液相、固相3種狀態同時存在(氣相比例極少),界麵關係複雜且不穩定,這個條件有利支配著微生物的繁殖與新陳代謝,形成白酒特有的芳香。

大曲酒常見的生產方法有續渣法和清渣法。

1)續渣法

續渣法是將粉碎後的生原料(稱為渣子)與酒醅(也稱母糟,指已經過發酵的固態原料)混合後在甑桶內同時進行蒸酒和蒸料(稱為混燒),冷卻後加入大曲繼續發酵,如此反複進行。適用於濃香型和醬香型白酒生產。

續渣法是大曲白酒生產上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具有以下優點:

①原料多次發酵,澱粉利用率高,有利於積累香味成分。

②新料和酒醅一起蒸餾,原料更易糊化,能耗小。

③酒醅中加入新料後再蒸餾,可減少填充料的用量。

(1)工藝流程

(2)主要工藝過程

①原料及其處理。所用主要原料為優質糯性高粱,使用前進行粉碎。由於采用續渣法,母糟經多次發酵,因此不必粉碎過細。填充劑用新鮮稻殼,要求將稻殼清蒸20min。大曲使用前磨成細粉。

②配料拌和。一般每甑下高粱粉120kg,糧醅比約為1:4,稻殼用量為糧粉量的17%~22%。將各種原輔料混合均勻。

③裝甑。拌料後經1h的潤濕作用,再邊進氣邊裝甑。裝甑時要求周邊高中間低,一般裝甑時間為40~50min。

④蒸餾蒸糧。采用甑桶蒸餾。蒸餾時要掌握好蒸汽壓力、流酒速度和溫度。流酒溫度一般控製在25℃左右,流酒時間15~20min。開始流酒時,應截取酒頭0.5kg,酒尾用專用容器盛裝,一般截40~50kg。斷尾(蒸餾結束)後應加大火力蒸糧,促進糧食澱粉糊化和降低酸度。

⑤打量水。糧糟出甑後,堆在甑邊,立即潑加85℃以上的熱水,稱為“打量水”,以增加糧醅水分含量,並促進澱粉糊化,因此水溫越高越好。量水的用量一般每100kg糧粉加水85kg,可達到入窖水分53%的要求。

⑥攤涼、下曲。將出甑的糧糟攤涼,迅速冷卻到入窖溫度後,加入大曲粉,每100kg糧糟下曲18~22kg,隨氣溫冷熱有所增減。

⑦入窖發酵。泥窖是續渣法大曲白酒生產的主要設備。當糧糟達到入窖溫度後,先在窖底部均勻撒曲粉1.5kg,然後倒入糧糟,每裝兩甑應扒平踩緊,裝完糧糟後再扒平踩緊。要求糧糟平地麵,在糧糟麵上放一層稻殼,最後裝麵糟,封窖。

2)清渣法

清渣法是將原料單獨清蒸後不加酒醅進行清渣發酵,成熟的酒醅單獨蒸酒。清香型白酒的生產主要采用此工藝。

(1)工藝流程

(2)主要工藝過程

①原料及其處理。原料主要是高粱、大曲、水。高粱使用前應粉碎成4~8瓣/粒,能通過1.2mm篩孔的細粉不超過20%。大曲也應粉碎,第一次發酵用曲要求粉碎成大的如豌豆,小的如綠豆,能通過1.2mm篩孔的細粉不超過55%;第二次發酵用曲要求大的如綠豆,小的如小米,能通過1.2mm篩孔的細粉為70%~75%。粉碎度和天氣有關,夏季可粗一些,防止發酵時升溫過快;冬季可細些。

②潤糝。粉碎後的高粱稱為紅糝,蒸料前要用熱水潤糝,稱為高溫潤糝。潤糝的目的是使高粱吸收一定量的水,以利於糊化。用水量為原料重量的55%~62%,熱水溫度夏季75~80℃,冬季80~90℃。拌勻後,堆放18~20h,料堆上加覆蓋物,中間翻動2~3次,如糝皮幹燥,應補水2%~3%。潤糝後的要求:潤透,不淋漿,無幹糝,無異味,無疙瘩,手搓成麵。

③蒸料。蒸料的目的是使澱粉糊化,同時滅菌,揮發原料的雜味。蒸料時使用甑桶,先將底鍋水煮沸,然後將潤料後的紅糝均勻撒入,待蒸汽上勻後,再用60℃的熱水潑於表麵,加水量為原料重量的26%~30%。蒸料時間控製在80min。紅糝蒸後要求“熟而不黏,內無生心,有高粱糝香味,無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