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正雷
懷念伯父恩師陳公照丕誕辰120周年暨逝世40周年
1972年12月30日下午4點30分,在溫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照丕駕鶴遠去,離開人間。陳家在悲痛,拳界在悲哀,太極巨星隕落。
四十年似乎就是一瞬間,恩師的音容笑貌、和藹可親的麵孔,時常還在,記憶猶新。他淵博的知識、精深的技藝、談笑風生的身影;他誨人不倦、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嚴厲活潑、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都深深地記在我心裏,印在我腦海。
一、不平凡的人生
陳公照丕(1883-1972),字績甫,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是太極拳宗師陳長興的四世孫、太極拳大師陳登科之子,陳家溝陳氏十八世、太極拳第十代傳人。他幼承家學,隨其父登科學習祖傳太極拳,登科故世後,又師從十六世祖延熙、十七世叔父發科等先輩繼續深造。陳公照丕少時練拳非常刻苦,日練拳30遍,不論嚴寒酷暑,朝夕不輟。21歲時,他外出到甘肅、河北等地教拳,七年後返鄉,任縣國術社教練。1928年,陳公照丕受族人推薦,應同仁堂掌櫃樂佑申、樂篤同邀請到北京(當時稱北平)傳拳,在宣武樓立擂,17天未遇敵手,名聲大震。之後,被北平大學、教育部等十多家單位聘為教練。原汁原味的陳家溝陳氏太極拳之精奧始為人知。
1930年,陳公照丕應南京市市長魏道明邀請在國民政府教拳。1933年任全國運動會國術裁判,第二屆國術國考評判委員。1935年在南京出版《陳氏太極拳彙宗》,國民黨元老於右任題寫書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陳公照丕返回溫縣,在抗日將領範廷蘭部教部隊大刀,後於洛陽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廳等教拳。1942年應邀到西安黃河水利委員會教太極拳,張含英主任當時一同學習(張含英解放後任國家水電部副部長,長期堅持練習陳氏太極拳,105歲去世),這是當時陳氏太極拳直接在國家政府機關教拳的唯一的老師。解放後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1958年退休返回溫縣故裏,專一傳教拳法,陳家溝一係的老架拳法主要由他傳播。
陳公照丕學識淵博,理論造詣極深,先後著有《陳氏太極拳彙宗》《太極拳入門》《陳氏太極拳圖解》《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洋洋數百萬言,闡述太極拳原理,深入淺出,對陳氏太極拳發揚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公照丕一生傳授拳術,不圖名,不為利。他1928年到北京,是陳氏拳在京都傳拳的第一人,從此陳氏太極拳的精華,方為世人所知,並澄清了爭論上百年的太極拳源流問題。他晚年返回家鄉,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培育出一代新人。像現在世界眾多愛好者口中的陳氏太極拳“四大金剛”陳小旺、王西安、朱天才和我等一大批活躍在當今陳氏太極拳界的中堅力量們,基本都是這個時期培養出來的。
一度衰落的陳氏太極拳能在幾十年的戰亂之後得以中興,陳公照丕真不愧為陳氏太極拳發展史上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二、我心中的恩師伯父陳公照丕
我是1949年農曆五月出生,孩童時期就經常聽前輩老人講陳家溝曆代先師們的傳奇故事,像陳王廷考場殺鼓吏,陳敬伯打死黑狸虎,陳申如、陳恂如雙英破敵,陳公兆力敵瘋牛,牌位大王陳長興、陳耕耘走鏢山東,楊露蟬三下陳家溝學藝,陳延熙袁府教拳,孤膽英雄陳照海……尤其是1928年陳照丕京都立擂、1929年陳發科藝驚北平,後叔侄倆傳拳南北二京,使陳家太極拳名揚天下。這些傳奇故事聽起來津津有味、驚心動魄,讓人永世難忘。叔祖發科、伯父照丕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就是極為敬仰的很偉大的人。可惜的是,我與叔祖發科僅有一麵之緣(1954年他回家探親時我見到過他),1957年他就與世長辭。
伯父照丕自1928年離開家鄉,在外輾轉傳拳30年,於1958年春節回鄉探親。他看到家鄉曆經時代的變遷、戰亂的影響,練拳者寥寥無幾,太極拳的傳承麵臨著青黃不接,即將斷代的危機,心急如焚,在家沒住幾天就匆忙趕回單位,要求退休辭職回家。當時黃委會管人事的領導說:“你現在退休隻能拿百分之四十退休金,再有幾個月政策下來就能拿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退休金。”照丕老師說:“沒關係,你就是不給我錢我也要回去。”就這樣背著行李,他帶著太太吳淑貞毅然決然返回故裏溫縣陳家溝。
三、無私奉獻
照丕公回去就住在陳家溝村最南邊坐北朝南的三間街房裏,南邊就是一望無際的黃河灘。院子大門朝北,門口有一個百平米大平台。第二天,他就召集我們十幾個人在平台上開始練拳。介紹他的新太太吳淑貞是當年的穆桂英,他在前邊教拳,她在後邊給我們輔導,兩個人配合得非常默契。我們都叫她新五娘,新五娘是南京興華人,是伯父在南京政府教拳時認識結婚的,會做很多南方菜。大家都很喜歡她!
照丕老師在家教拳第18天,溫縣教體委的安主任就拿著省裏有關部門來信說:“照丕老師雖年老退休返鄉,也不能卸掉教太極拳的責任,望溫縣有關部門支持,協調安排好照丕老師的工作。”縣裏來人將照丕老師接到溫縣城,安排到縣招待所。第二天就在縣直機關開始教太極拳,後又安排溫縣第一高中全麵推廣普及太極拳。就這樣,已65歲的老人不顧路途疲勞,來回奔波於縣城和陳家溝之間。那時交通不便,老人家又不騎自行車,隻好靠走路來回於5公裏路程,既不影響縣裏課程,又不耽誤培養陳家溝的學生。現今六七十歲的原溫縣機關幹部、一中學生和陳家溝的村民,練習太極拳的均受益於照丕老師。照丕老師在縣招待所住,每天早上6點鍾在老縣委門前教縣直機關幹部太極拳,在大家沒去之前,他總是提前到了自己先練,練到熱時就將棉襖棉褲脫掉,穿單衣短褲練。這時有些起早的行人看到就笑:大冬天怎麼會有這樣的人?照丕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寫詩一首:
披星戴月五更天,起床練習太極拳;
不怕寒冷風刺骨,單衫短褲不著棉;
行人觀看笑絕倒,笑我古稀學少年;
擺腳跌叉能鋪地,二起雙足滿天飛;
拳術不知老將至,名利於我如雲煙;
但願服務為人民,康樂幸福保平安。
1958年河南省武術表演賽在鄭州召開,照丕公榮獲太極拳第一名。1960年全國武術表演大會在鄭州召開,照丕公被授予“全國太極拳名家”稱號。1964年,當選為中國武術協會委員(當時河南就兩個名額,另外一個是卜文德老師)。
1958年,中國當時正在搞大躍進、大煉鋼鐵、辦人民公社,人心浮躁,靜不下心來。1959年到1962年是大躍進過後的“三年困難時期”,沒有糧食吃,人們都挖野菜、吃樹葉樹皮、吃草根。人人自危,麵黃肌瘦,浮腫,甚至餓死人都有。能堅持練拳的人幾乎很少。那時的我年齡尚小,卻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我的生活狀況是和一個瘋癲老娘相依為命,家裏一貧如洗。照丕老師為鼓勵支持我練拳,將溫縣政府分給他的30斤黃豆,自己不舍得吃送給我。在那樣的特殊年代裏,真的是這袋救命糧,我才免於餓死。
照丕老師給予我的,除了物質資助,還有精神食糧。他經常鼓勵我說:“小雷,無論再苦再累,一定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太極拳是咱家的傳家寶,咱家世代相傳,名手輩出,可不能到你們這一代失傳了,那可是上對不起祖先,下對不起子孫,子孫萬代都會罵你!”他還常講一些古代先賢和前人先輩的故事,比如師曠製五音,師曠為了不受幹擾地創造音樂,用鹽水將自己的眼睛洗瞎,靜心入靜,終成音樂創始人、一代宗師。又比如我們的先祖陳秉旺、陳長興、陳耕耘等都是日練拳30遍,30年如一日。有吃的練,沒吃的也練;出去打工時,口袋裏裝兩把炒黃豆,餓了吃幾粒黃豆喝口涼水也要堅持練拳。後來,我才慢慢體會到伯父在關鍵時送黃豆的深遠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