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聖”是特別高明的聖人。這句話是說,民眾的事情由民眾自己去辦,定會獲得更多的利益。亞當·斯密說:“人民比法律更了解自己的利益,政府應該相信人民有能力在自己理想的方麵獲得利益。”作為政府領導,首先要知道自己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我國前多年搞計劃經濟,就是政府什麼也管,結果是應該管的沒管好,不該管的管亂了。那時候,連農民種什麼,都是政府說了算,種高粱都種高粱,種紅薯都種紅薯,弄的農民連肚子都吃不飽。這都是官員把自己當做“聖人”賣弄智慧的結果。一個政治家如果非要什麼都管,則因為權力的作用,使得民眾隻能屈從,這樣,民眾的智慧就不能施展,就不能獲得應有的利益。這個道理,從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實踐能得到充分的證明,就是許多事讓市場說了算,幹什麼不幹什麼由民眾自己去決定,短短30年我們國家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前幾天報紙上報道這樣一件事:台灣的馬英九問資助他的企業家說,我如果競選上總統,你們希望我給你們什麼樣的幫助?他沒想到企業家們說,你離我們越遠越好。
作為一個組織或企業的領導,也很有必要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下麵是餘世維教授在講群體不等於團隊時的幾個圖,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老子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句話。在第一個圖裏麵,領導人高高在上,什麼都是領導人說了算。實際上,在組織裏麵所貢獻的隻是領導人一個人的智慧,大家都不為組織貢獻智慧。組織的效率、壽命和領導人息息相關。在第四個圖裏麵,領導人經過幾年的探索培養,不但建立了一套合理的運行機製,也培養出了一個管理團隊,領導人退出了日常管理,組織已經可以自我運行。組織的壽命可以比領導人的壽命長很多,效率也很高。
2007年11月15日中央二台《財富故事會》欄目介紹了曙光集團改革的故事。沒改革以前,大事小情都要董事長決定,大家排著隊在秘書室等著見董事長,那是經常的事。後來,他兒子花500萬聘請了一夥人,就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過了一段時間,企業的窩裏鬥現象不見了,董事長清閑得連下麵的人都不認識了,企業的效益卻明顯提高了。恰恰相反,現在還有些企業,董事長到哪裏都是前呼後擁,看似威風,隻可惜好景不長。大企業家馮侖說:“離事遠,離是非遠,離錢就近了。”比如你手下有100人,你如果事無巨細,什麼都管,那遲早是一個亂,因你剝奪了別人展現自己的機會。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就是,100個人找一個人的毛病,怎麼找怎麼是,100個人說一個人不好,怎麼說怎麼都是,那個人滿身是嘴也說不清,正所謂“隻手難捂眾人口”。如果反過來,效果則大不一樣。我在萬榮縣當局長時,一個禮拜最多工作三天,有時甚至兩天,但僅僅兩年半時間,我們不但還清了原來的外欠100萬,還添置了不少辦公家具,每人年獎金提高到了人均五千多元。我離任時賬上還剩餘近90萬元,並且還給局裏爭取到了一個好的政策,縣財政每月給10萬元。所以你可不要把老子的“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誤讀了。
作為一個家長,孩子是否有能力,也取決於家長是否“棄智”。有的家長完全是一個包打聽,什麼都替孩子做,結果是孩子很大了,不但什麼事情也不會做,甚至連基本的人情世故也不懂,有的甚至成了紈絝子弟,這樣你下一代的利就沒有了。我一個朋友的兒子年齡很大了,自己連衣服也不會穿,原因是朋友的太太是個急性子,為了趕時間,嫌兒子穿衣服慢,老是替兒子穿衣服。所以父母教育子女要“十分能力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從什麼都管,逐漸變成什麼都不管,做到他漸進,你漸退,這樣子女才會有出息。
一個有能力的領導,在事業初具規模後,就要從管理具體事情上退出來,轉而管體製建設和製度安排,放手讓別人做事情,即使做錯了,也還有機會糾正和重新安排人事,等到自己快見上帝了還在管理具體事情,事業就做不下去了。